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诗词---> 适合3~6岁幼儿古诗精选五首(幼儿古诗5~6岁精选十首)

适合3~6岁幼儿古诗精选五首(幼儿古诗5~6岁精选十首)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诗词     发布时间:  2024-03-11    点击:  417 次

适合3~6岁幼儿古诗精选五首

网上有关“适合3~6岁幼儿古诗精选五首”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幼儿古诗5~6岁精选十首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能力训练# 导语古诗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古诗词平仄押韵,韵律感十分强,教孩子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加强他们的文化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文化气韵,腹有诗书气自华。下面是 分享的适合3~6岁幼儿古诗精选五首。欢迎阅读参考!

1.适合3~6岁幼儿古诗精选

 画

 王维〔唐代〕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译文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到近处却听不到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花仍在争奇斗艳,人走近鸟却没有被惊动。

 赏析

 此诗描写的是自然景物,赞叹的却是一幅画。前两句写其山色分明,流水无声;后两句描述其花开四季,鸟不怕人。四句诗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花鸟图。全诗对仗工整,尤其是诗中多组反义词的运用,使其节奏清晰,平仄分明,韵味十足,读着琅琅上口。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远看山有色”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

 “近听水无声”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阴 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不仅仅是如此,写的近近是画中的花,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的感触在里面。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徒留下多少悔恨。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怀的东西。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恒的美丽,而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

2.适合3~6岁幼儿古诗精选

 咏雪

 清代郑燮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 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译文

 飘飞的雪花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 九十片。

 成千上万数也数不清,飞入梅花丛中就消失不见。

 赏析

 诗的前两句是虚写,后两句是实写,虚实相映融铸出了清新的意境。前三句看似平平常常,在低谷徘徊,然而到了结尾的第四句,却以动静相宜的深邃意境,一下子将全诗从低谷推向奇峰。

 全诗几乎都是用数字堆砌起来的,从一至十至千至万至无数,却丝毫没有累赘之嫌,读之使人宛如置身于广袤天地大雪纷飞之中,但见一剪寒梅傲立雪中,斗寒吐妍,雪花融入了梅花,人也融入了这雪花和梅花中了。

3.适合3~6岁幼儿古诗精选

 画鸡

 唐寅〔明代〕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裁一作:戴)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赏析

 《画鸡》是一首题画诗。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这是写公鸡的动作、神态。头戴无须剪裁的天然红冠,一身雪白,兴致冲冲地迎面走来。诗人运用了描写和色彩的对比,勾画了一只冠红羽白、威风凛凛,相貌堂堂的大公鸡。起句的“头上红冠”,从局部描写公鸡头上的大红冠,在这第一句里,诗人更着重的是雄鸡那不用装饰而自然形成的自然美本身,所以诗人称颂这种美为“不用裁”。

 承句“满身雪白”又从全身描写公鸡浑身的雪白羽毛。状物明确,从局部到全面;用大面积的白色(公鸡)与公鸡头上的大红冠相比,色彩对比强烈,描绘了雄鸡优美高洁的形象。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这是写公鸡的心理和声音。诗人拟鸡为人揭开了它一生中不敢轻易说话的心理状态,它一声呜叫,便意味着黎明的到来。它一声呜叫,千家万户都要打开门,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平生不敢轻言语”,诗人的诗路急转,说公鸡一生不敢随便啼叫,此句的气色收敛,还很低调,尤其“不敢”一词,用的很贴切,为第四句的结句做了铺垫,并对下句有反衬效果。后两句用拟人法写出了雄鸡在清晨报晓的情景,动静结合,运用了诗歌的艺术手法,使两句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树立了雄鸡高伟的形象,表现了公鸡具备的美德和权威。

 这首诗描绘了公鸡的威武,写出了它的高洁。把鸡这种家禽的神态气质和报晓天性展现的淋漓尽致。它平时不多说话,但一说话大家都响应,由此表达了诗人的思想和抱负,从此诗还可看出诗人“不避口语”的写诗特点,富有儿歌风味。

4.适合3~6岁幼儿古诗精选

 泊船瓜洲

 王安石〔宋代〕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岸边景色,皎洁的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呢?

 赏析

 诗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

 但是官 场是险象环生的,诗人望着这瓜洲渡口,也望着钟山的明月,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诗人是想早点离开是非黑白颠倒的官 场,离开那丑恶,腐朽的地方体现作者希望重返那没有利益纷争的家乡,很有余韵。这首诗不仅借景抒情,

 情寓于景,情景交融,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在修辞上的锤炼。

 其中“绿”字可以体会到诗人用词的修饰,把吹改为绿,为的是生动,在这之前王安石也有多次斟酌推敲这个字,曾试过满,过等字,但最后还是把这个字改成了“绿”。

5.适合3~6岁幼儿古诗精选

 小儿垂钓

 胡令能〔唐代〕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赏析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画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幼儿古诗5~6岁精选十首

#婴幼儿# 导语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古诗更是文化中的一绝,各类诗词不仅是诗人的生活经历,简短文字所赋予的内涵更体现了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下面是 考 网分享的幼儿古诗2~3岁精选十首。欢迎阅读参考!

1.幼儿古诗2~3岁精选

 梅花

 朝代:宋朝|作者: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古诗简介

 诗人是在描写梅花,赞美梅花可贵的品性,而实则在字里行间渗透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诗人是在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像诗人自己一样处于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的那些人,为国家强盛不畏排挤和打击的那些人。

 翻译/译文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注释

 1.凌寒:冒着严寒。

 2.遥:远远地。

 3.知:知道

 4.为:因为。

 5.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2.幼儿古诗2~3岁精选

 春晓

 朝代:唐朝|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古诗简介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全诗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翻译/译文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

 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注释

 ⑴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昨夜。

 ⑷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3.幼儿古诗2~3岁精选

 舟夜书所见

 朝代:清朝|作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古诗简介

 《舟夜书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细致的观察,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河上夜景,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兴奋之情。

 翻译/译文

 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象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象撤落无数的星星。

 注释

 ①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②簇:拥起。

4.幼儿古诗2~3岁精选

 春日

 朝代:宋朝|作者: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古诗简介

 《春日》这首七言律诗是宋代的朱熹所作。这首诗表面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则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翻译/译文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注释

 1、春日:春天。

 2、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3、寻芳:游春,踏青。

 4、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5、滨:水边,河边。

 6、光景:风光风景。

 7、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东风:春风。

5.幼儿古诗2~3岁精选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朝代:宋朝|作者: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古诗简介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七言绝句。该作品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翻译/译文

 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注释

 晓出:太阳刚刚升起。

 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毕竟:到底。

 六月中:六月中旬。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同:相同。

 接天:像与天空相接。

 无穷:无边无际。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映日:日红。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6.幼儿古诗2~3岁精选

 村居

 朝代:清朝|作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古诗简介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的诗作。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翻译/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的凝集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陶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注释

 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水汽。

 散学:放学。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yuān):老鹰。

7.幼儿古诗2~3岁精选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朝代:宋朝|作者: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古诗简介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言绝句,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这首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

 翻译/译文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显得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美丽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好,她总是美丽的。

 注释

 ①饮湖:在西湖上饮酒。湖,指杭州西湖。

 ②初晴:起初开始放晴。晴,一作“睛”。

 ③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④方好:正显得美。

 ⑤空濛:形容细雨迷茫的样子。谢玄晖诗:“空濛如薄雾”。濛,一作“蒙”。

 ⑥奇:美妙,与诗中“好”同义。

 ⑦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

 ⑧淡妆:淡雅朴素的妆饰。

 ⑨浓抹:浓艳华丽的打扮。抹,涂脂抹粉。

 ⑩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8.幼儿古诗2~3岁精选

 宿新市徐公店

 朝代:宋朝|作者: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古诗简介

 《宿新市徐公店》的作者为南宋诗人杨万里,是一首七绝,作者其它著 名作品还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宿新市徐公店》展现了一幅乡村的美好画面,写出了童真童趣,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符合作者的派别风格。入选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

 翻译/译文

 在稀稀疏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通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树叶稀疏还不茂密,还没有形成树阴。儿童们奔跑着,追捕翩翩飞舞的**的蝴蝶,可是蝴蝶飞到一片金灿灿的菜花丛中,孩子们再也找不到它们了。

 注释

 1、篱:篱笆。

 2、疏疏:稀疏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和天真可爱的儿童,头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点出儿童捕蝶时候快乐,天真的背景。这儿有一道稀疏的篱笆和一条幽深的小路。篱笆旁还有几棵树,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未长出的春意盎然的美图。

9.幼儿古诗2~3岁精选

 游园不值

 朝代:宋朝|作者: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古诗简介

 《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名篇,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情景交融,脍炙人口。这首小诗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因游赏受阻而扫兴又得兴,这应该看作是一种精神奇遇。此诗就是记录这种精神奇遇的,它是一首无法成游、却胜于成游的别具一格的记游诗。首句又作“应嫌屐齿印苍苔”,我却嫌这“嫌”字不好,它似乎在表现园主人闭门谢客、远离尘嚣的清高,但清高得有点做作。

 翻译/译文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爱惜的青苔,

 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

 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

 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注释

 (1)游园:出外游玩

 (2)不值:没有遇到

 (3)应:应该

 (4)怜:爱惜

 (5)印:印上

 (6)小扣:轻轻地敲打

 (7)久:很长时间

10.幼儿古诗2~3岁精选

 小池

 朝代:宋朝|作者: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古诗简介

 《小池》是宋朝诗人杨万里的著 名诗篇。此诗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的感情。

 翻译/译文

 小泉无声像珍惜泉水淌着细流,

 映在水上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

 早早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注释

 ①泉眼:泉水的出口。

 ②惜:爱惜。

 ③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④小荷:指刚刚长出水面的嫩荷叶。

 ⑤尖尖角:还没有展开的嫩荷叶尖端。

 ⑥头:上方

#婴幼儿# 导语古诗是很好的幼儿语言教学资源,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幼儿学习古诗,一方面可以锻炼口齿清楚伶俐、吐音准确流畅,另一方面能大量积累词汇,能丰富自身的文学语言。下面是 分享的幼儿古诗5~6岁精选十首。欢迎阅读参考!

1.幼儿古诗5~6岁精选

 小池

 朝代:宋朝|作者: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古诗简介

 《小池》是宋朝诗人杨万里的著 名诗篇。此诗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的感情。

 翻译/译文

 小泉无声像珍惜泉水淌着细流,

 映在水上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

 早早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注释

 ①泉眼:泉水的出口。

 ②惜:爱惜。

 ③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④小荷:指刚刚长出水面的嫩荷叶。

 ⑤尖尖角:还没有展开的嫩荷叶尖端。

 ⑥头:上方

 赏析/鉴赏

 此是一首清新的小品。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平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平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古诗今译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名句赏析——“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荫、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现在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因为荷花的小花苞在整个池塘中显得那么的渺小,却已经有蜻蜓在上面停留,尖尖角可以看做是新生事物更可以看做是初生的年轻人,而蜻蜓就是赏识它们的角色。

 荷叶,未展开的荷叶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今译]小小的荷叶才露出尖尖的角儿,早有一只蜻蜓停歇在上面。[赏析]诗题“小池”全篇都在“小”字上做文章。诗词需有不同的题材与刚才,有的重大题材,须写出壮阔的境界、恢宏的气势;有的题材甚小,仅是生活中一个细节,但却能写出幽情逸趣。所以王国维说:“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2.幼儿古诗5~6岁精选

 江上渔者

 朝代:宋朝|作者: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古诗简介

 《江上渔者》是宋代诗人范仲淹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的小诗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全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翻译/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

 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注释

 ①渔者:捕鱼的人。

 ②但:只

 ③爱:喜欢

 ④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生长快,体大味美。

 ⑤君:你。

 ⑥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⑦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⑧风波:波浪。

 赏析/鉴赏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

 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表现手法上,该诗无华丽词藻,无艰字僻典,无斧迹凿痕,以平常的语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达不平常的思想、情感,产生不平常的艺术效果。

3.幼儿古诗5~6岁精选

 题西林壁

 朝代:宋朝|作者: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诗简介

 《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观庐山之后的感想,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用:“*者迷,旁观者清”的生活哲理,来告诉读者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翻译/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

 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⑶侧:侧面。

 ⑷各不同:各不相同。

 ⑸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⑹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⑺缘:因为;由于。

 ⑻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4.幼儿古诗5~6岁精选

 宿新市徐公店

 朝代:宋朝|作者: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古诗简介

 《宿新市徐公店》的作者为南宋诗人杨万里,是一首七绝,作者其它作品还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宿新市徐公店》展现了一幅乡村的美好画面,写出了童真童趣,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符合作者的派别风格。

 翻译/译文

 在稀稀疏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通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树叶稀疏还不茂密,还没有形成树阴。儿童们奔跑着,追捕翩翩飞舞的**的蝴蝶,可是蝴蝶飞到一片金灿灿的菜花丛中,孩子们再也找不到它们了。

 注释

 1、篱:篱笆。

 2、疏疏:稀疏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和天真可爱的儿童,头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点出儿童捕蝶时候快乐,天真的背景。这儿有一道稀疏的篱笆和一条幽深的小路。篱笆旁还有几棵树,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未长出的春意盎然的美图。

5.幼儿古诗5~6岁精选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朝代:宋朝|作者: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古诗简介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七言绝句。该作品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翻译/译文

 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注释

 晓出:太阳刚刚升起。

 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毕竟:到底。

 六月中:六月中旬。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同:相同。

 接天:像与天空相接。

 无穷:无边无际。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映日:日红。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6.幼儿古诗5~6岁精选

 题临安邸

 朝代:宋朝|作者: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古诗简介

 《题临安邸》这首诗歌写于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人攻陷北宋都城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中原国土全被金人占领时期。当时康王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而只求苟且偏安,对外一味屈膝媾和。同时,一些达官显贵们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诗歌不但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翻译/译文

 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湖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熏金迷,这种情况不知何时才能罢休?暖洋洋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他们忘乎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竟把杭州城当成了汴梁城。

 注释

 ①题:写。临安:南宋的都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邸:府邸,官邸,旅店,客栈。这里指旅店。

 ②休:暂停、停止、罢休。

 ③暖风:这里不仅指自然界和煦的春风,还指由歌舞所带来的令人痴迷的“暖风”——暗指南宋朝廷的靡靡之风。熏:(烟、气等)接触物体,使变颜色或沾上气味。游人:既指一般游客,更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贵族。

 ④直:简直。汴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原北宋都城。

7.幼儿古诗5~6岁精选

 元日

 朝代:宋朝|作者: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古诗简介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翻译/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

 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赏析/鉴赏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代替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8.幼儿古诗5~6岁精选

 春日

 朝代:宋朝|作者: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古诗简介

 《春日》这首七言律诗是宋代的朱熹所作。这首诗表面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则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翻译/译文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注释

 1、春日:春天。

 2、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3、寻芳:游春,踏青。

 4、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5、滨:水边,河边。

 6、光景:风光风景。

 7、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东风:春风。

 赏析/鉴赏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咏春。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访”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9.幼儿古诗5~6岁精选

 江南

 汉乐府〔两汉〕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译文及注释一

 译文

 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

 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还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注释

 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官,可能当时已设有乐府。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以供统治者观风察俗,了解民情厚薄。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

 田田:荷叶茂盛的样子。

 可:在这里有“适宜”、“正好”的意思。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江南水上可以采莲,莲叶层层叠叠繁茂葱翠,鱼儿在莲叶间嬉戏。

 鱼一会在莲叶的东边嬉戏,一会在莲叶的西边嬉戏,一会在莲叶的的南边嬉戏,一会又在莲叶的北边嬉戏。

 注释

 何:多么。

 田田:莲叶长得茂盛相连的样子。

10.幼儿古诗5~6岁精选

 春晓

 朝代:唐朝|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古诗简介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全诗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翻译/译文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

 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注释

 ⑴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昨夜。

 ⑷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精选适合3~6岁幼儿古诗及译文

#能力训练# 导语古诗是古代人们抒发内心情感的出口,是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富有中华文明特有的美感。它们或是铿锵,或是婉转,风格各异,皆耐人寻味。下面是 分享的精选适合3~6岁幼儿古诗及译文。欢迎阅读参考!

1精选适合3~6岁幼儿古诗及译文 篇一

 梅花

 朝代:宋朝|作者: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古诗简介

 诗人是在描写梅花,赞美梅花可贵的品性,而实则在字里行间渗透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诗人是在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像诗人自己一样处于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的那些人,为国家强盛不畏排挤和打击的那些人。

 翻译/译文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注释

 1凌寒:冒着严寒。

 2遥:远远地。

 3知:知道

 4为:因为。

 5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2精选适合3~6岁幼儿古诗及译文 篇二

 敕勒歌

 乐府诗集〔南北朝〕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

 阴山脚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译文二

 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笼罩着草原的四面八方。

 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注释

 《敕勒歌》:敕勒(chìlè):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穹庐(qiónglú):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笼盖四野(yě,旧读yǎ):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苍苍:青色。苍,青。

 天苍苍:天蓝蓝的。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见(xiàn):同“现”,显露。

3精选适合3~6岁幼儿古诗及译文 篇三

 山村咏怀

 宋代/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 九十枝花。

 译文

 不知不觉一走就离家二三里远了,轻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路边亭台楼阁有六七座,还有八 九十枝的鲜花在绽放。

 注释

 去:指距离。

 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4精选适合3~6岁幼儿古诗及译文 篇四

 村居

 朝代:清朝|作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古诗简介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的诗作。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翻译/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的凝集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陶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注释

 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水汽。

 散学:放学。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yuān):老鹰。

5精选适合3~6岁幼儿古诗及译文 篇五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唐代〕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释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市),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6精选适合3~6岁幼儿古诗及译文 篇六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唐代〕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远处芬芳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7精选适合3~6岁幼儿古诗及译文 篇七

 春晓

 孟浩然〔唐代〕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及注释一

 译文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到处可以听见小鸟的鸣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不知吹落了多少娇美的春花。

 注释

 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啼鸟:鸟的啼叫声。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

 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注释

 ⑴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⑷“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8精选适合3~6岁幼儿古诗及译文 篇八

 嫦娥

 李商隐〔唐代〕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译文

 云母屏风上烛影暗淡,银河渐渐斜落晨星也隐没低沉。

 嫦娥应该后悔偷取了长生不老之药,如今空对碧海青天夜夜孤寂。

 韵译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下灵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注释

 嫦娥:原作“姮娥”,神话中的月亮女神,传说是夏代东夷首领后羿的妻子。

 云母屏风:以云母石制作的屏风。云母,一种矿物,板状,晶体透明有光泽,古代常用来装饰窗户、屏风等物。

 深:暗淡。

 长河:银河。

 晓星:晨星。或谓指启明星,清晨时出现在东方。

 灵药:指长生不死药。

 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碧海:形容蓝天苍碧如同大海。

 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9精选适合3~6岁幼儿古诗及译文 篇九

 游子吟

 孟郊〔唐代〕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担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像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注释

 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创作背景

 《游子吟》是孟郊在溧阳所写。作者早年漂泊无依,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饱尝了世态炎凉,更觉亲情可贵,于是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10精选适合3~6岁幼儿古诗及译文 篇十

 江南

 汉乐府〔两汉〕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译文

 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

 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还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注释

 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官,可能当时已设有乐府。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以供统治者观风察俗,了解民情厚薄。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

 田田:荷叶茂盛的样子。

 可:在这里有“适宜”、“正好”的意思。

适合幼儿背诵的唐诗五首

#婴幼儿# 导语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精美绝伦的艺术瑰宝。唐诗的辉煌成就,引起后人学习的兴趣和研究的热潮。下面是 分享的适合幼儿背诵的唐诗五首。欢迎阅读参考!

1适合幼儿背诵的唐诗

  早发白帝城

 李白〔唐代〕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译文一

 清晨告别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回荡,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重青山。

 译文二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注释

 发:启程。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杨齐贤注:“白帝城,公孙述所筑。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山相近。所谓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

 朝:早晨。辞:告别。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江陵:今湖北荆州市。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郦道元《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或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还:归;返回。

 猿:猿猴。啼:鸣、叫。住:停息。

 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2适合幼儿背诵的唐诗

  望庐山瀑布

 李白〔唐代〕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从远处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

 香炉:指香炉峰。

 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遥看:从远处看。

 挂:悬挂。

 前川:一作“长川”。

 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直:笔直。

 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疑:怀疑。

 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九天:一作“半天”。

3适合幼儿背诵的唐诗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唐代〕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

 冷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后,独自面对着楚山离愁无限!

 到了洛阳,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来,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那样晶莹纯洁!

 注释

 芙蓉楼:芙蓉楼:原名西北楼,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一说此处指黔阳(今湖南黔城)芙蓉楼。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平明:天亮的时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冰心:比喻纯洁的心。

 玉壶:玉做的壶。比喻人品性高洁。

4适合幼儿背诵的唐诗

  静夜思

 李白〔唐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

 我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注释

 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疑:好像。

 举头:抬头。

5适合幼儿背诵的唐诗

  凉州词

 王翰〔唐代〕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夜光杯之中,正要畅饮时,马上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催人出征。

 如果醉卧在沙场上,也请你不要笑话,古来出外打仗的能有几人返回家乡?

 注释

 凉州词:唐乐府名,属《近代曲辞》,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凉州词: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夜光杯:玉石制成的酒杯,当把美酒置于杯中,放在月光下,杯中就会闪闪发亮,夜光杯由此而得名。

 欲:将要。

 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催: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鸣奏助兴。

 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君:你。

 征战:打仗。

适合学龄前儿童背诵的古诗5首

#婴幼儿# 导语古诗是很好的幼儿语言教学资源,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幼儿学习古诗,一方面可以锻炼口齿清楚伶俐、吐音准确流畅,另一方面能大量积累词汇,能丰富自身的文学语言。下面是 无 分享的适合学龄前儿童背诵的古诗5首。欢迎阅读参考!

1适合学龄前儿童背诵的古诗

  望庐山瀑布

 李白〔唐代〕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从远处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赏析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2适合学龄前儿童背诵的古诗

  小池

 杨万里〔宋代〕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阴一作:荫)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译文

 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映在水里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就有一只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赏析

 此诗是一首描写初夏池塘美丽景色的、清新的小诗。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宛如一幅花草虫鸟彩墨画。画面之中,池、泉、流、荷和蜻蜓,落笔都小,却玲珑剔透,生机盎然。

 第一句,紧扣题目写小池的源泉,一股涓涓细流的泉水。泉水从洞口流出,没有一丝声响,当然是小之又小的。流出的泉水形成一股细流,更是小而又小了。这本来很寻常,然而作者却凭空加一“惜”字,说好像泉眼很爱惜这股细流,吝啬地舍不得多流一点儿。于是这句诗就立刻飞动起来,变得有情有趣,富有人性。

 第二句,写树阴在晴朗柔和的风光里,遮住水面。这也是极平常之事,可诗人加一“爱”字,似乎用她的阴凉盖住小池,以免水分蒸发而干涸,这样就化无情为有情了。而且,诗舍形取影,重点表现水面上的柔枝婆娑弄影,十分空灵。

 三、四句写池中一株小荷以及荷上的蜻蜓。小荷刚把她的含苞待放的嫩尖露出水面,显露出勃勃生机,可在这尖尖嫩角上却早有一只小小蜻蜓立在上面,它似乎要捷足先登,领略初夏风光。小荷与蜻蜓,一个“才露”,一个“早有”,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景物。

 诗题“小池”全篇都在“小”字上做文章。诗词需有不同的题材与刚才,有的重大题材,须写出壮阔的境界、恢宏的气势;有的题材甚小,仅是生活中一个细节,但却能写出幽情逸趣。且此诗写的犹如一幅画,画面层次丰富:太阳、树木、小荷、小池,色彩艳丽,还有明亮的阳光、深绿的树荫、翠绿的小荷、鲜活的蜻蜓,清亮的泉水。画面充满动感:飞舞的蜻蜓、影绰的池水,充满了诗情画意。

3适合学龄前儿童背诵的古诗

  梅花

 王安石〔宋代〕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译文

 墙角有几枝梅花,正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远远的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因为有梅花的幽香传来。

 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后两句写梅花的幽香,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华横溢。亦是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处于艰难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的人。全诗语言朴素,写得则非常平实内敛,却自有深致,耐人寻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墙角数枝梅”,“墙角”不引人注目,不易为人所知,更未被人赏识,却又毫不在乎。“墙角"这个环境突出了数枝梅身居简陋,孤芳自开的形态。体现出诗人所处环境恶劣,却依旧坚持自己的主张的态度。“凌寒独自开”,这里写梅花没写她的姿态,而只写她“独自开”,突出梅花不畏寒,不从众,虽在无人偏僻的地方,仍然凌寒而开,写的是梅花的品质,又像写人品。“独自”,语意刚强,无惧旁人的眼光,在恶劣的环境中,依旧屹立不倒。体现出诗人坚持自我的信念。

 “遥知不是雪”,“遥知”说明香从老远飘来,淡淡的,不明显。诗人嗅觉灵敏,独具慧眼,善于发现。“不是雪”,不说梅花,而说梅花的洁白可见。意谓远远望去十分纯净洁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诗意曲折含蓄,耐人寻味。暗香清幽的香气。“为有暗香来”,“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华横溢。

 立在僻静甚至冷清的墙角,冲破严寒静静开放,远远地向世人送去浓郁的幽香,这是绝世之梅,也是绝世之人。

4适合学龄前儿童背诵的古诗

  赠汪伦

 李白〔唐代〕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赏析

 此诗是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诗的两句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缺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5适合学龄前儿童背诵的古诗

  所见

 袁枚〔清代〕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牧童大概是想要捕捉那正在鸣叫的蝉,突然停止了行走,不再高声歌唱了。

 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 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诗人曾经说过“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唐诗三百首幼儿3-6岁早教(精选10首)

#婴幼儿# 导语唐诗三百首中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风貌,表现出新的艺术和思想特色。下面是 无 分享的唐诗三百首幼儿3-6岁早教(精选10首)。欢迎阅读参考!

1唐诗三百首幼儿3-6岁早教

 出塞

 朝代:唐朝|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古诗简介

 《出塞》,王昌龄的名篇,是边塞诗的着 名题目,被誉为“唐绝第一”,“唐绝压卷之作”。诗人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这首诗视野开阔。由秦而汉,由汉而唐,时间纵越千年。空间横跨万里。气象苍凉雄浑。诗中感悟到诗人对于时空永恒,人生短暂,以及个人无法主宰自我命运的慨叹;而在历史与现实的比照与反观中,更蕴含着诗人的深沉痛诉:无休止的战争啊!使多少征人抛亲离乡,暴尸边疆。

 翻译/译文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注释

 1、沈德潜《《说诗晬语》》: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

 3、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2唐诗三百首幼儿3-6岁早教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朝代:唐朝|作者: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诗简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翻译/译文

 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就便加倍思亲。

 遥想家乡的亲人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唯独少我一个亲人。

 注释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以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3唐诗三百首幼儿3-6岁早教

 芙蓉楼送辛渐

 朝代:唐朝|作者: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古诗简介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翻译/译文

 韵译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

 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直译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注释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

 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这首诗是作者在江宁做官时写的。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平明:天亮的时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镇江市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冰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4唐诗三百首幼儿3-6岁早教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古诗简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翻译/译文

 在黄鹤楼下老朋友孟浩然向我告辞,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他要去扬州远游。

 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注释

 1黄鹤楼:中国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中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江苏省扬州市。

 2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3辞:辞别。

 4烟花:指暮春浓艳的景色。下:顺流向下而行。

 5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指帆影消失。碧空:一座“碧山”。

 6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7广陵:即扬州。

 8天际:天边。

 9西辞:孟浩然由武昌去扬州,是由西往东,所以说“西辞”。辞:告别。

5唐诗三百首幼儿3-6岁早教

 早发白帝城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古诗简介

 《早发白帝城》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全诗无不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翻译/译文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注释

 发:启程。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

 朝:早晨。辞:告别。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白帝:今四川省奉节。

 江陵:今湖北荆州市。

 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还:归;返回。

 猿:猿猴。啼:鸣、叫。住:停息。

 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6唐诗三百首幼儿3-6岁早教

 逢入京使

 朝代:唐朝|作者: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古诗简介

 《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名篇之一。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诗文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深。

 翻译/译文

 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注释

 ⑴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⑵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⑶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⑷凭:托,烦,请。传语:捎口信。

7唐诗三百首幼儿3-6岁早教

 终南望余雪

 朝代:唐朝|作者: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古诗简介

 《终南望余雪》是唐代诗人祖咏创作的咏雪诗。此诗主要描写终南山的余雪,通过山峰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景色虽好,不知有多少寒士受冻。全诗咏物寄情,意在言外,精练含蓄,朴实俏丽,意境清幽,给人以清新之美。

 翻译/译文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

 山上的积雪好像与天上的白云相连;

 雨雪后初晴的阳光照耀着树林表面;

 城中也增加了一丝寒意。

 注释

 ①终南望余雪:《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余雪,指未融化之雪。

 ②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③林表:林外,林梢。表,外表。

 ④霁色:雨雪后的阳光。霁,指雨雪后初晴。

8唐诗三百首幼儿3-6岁早教

 江雪

 朝代:唐朝|作者: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古诗简介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五言山水诗,描述了一幅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这是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被誉为唐人五言绝句者。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表达了作者高尚的情操。

 翻译/译文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注释

 绝:无,没有。人踪:人的踪迹。灭:消失,没有了。

 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孤:孤零零。

 舟:小船。

 蓑笠:蓑衣和斗笠“蓑”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独:独自。

 钓:钓鱼。

9唐诗三百首幼儿3-6岁早教

 行宫

 朝代:唐朝|作者: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古诗简介

 这是一首抒发盛衰之感的诗。首句点明地点:古行宫;二句暗示时间:红花盛开之季;三句介绍人物;白头宫女;四句描绘动作:闲坐说玄宗。构筑了一幅完整动人的图画。当年花容月貌,娇姿艳质,辗转落入宫中,寂寞幽怨;如今青春消逝,红颜憔悴;闲坐无聊,只有谈论已往。此情此景,好不凄绝!

 翻译/译文

 早已空虚冷漠的古行宫,零落宫花依然开行艳红。

 有几个满头白发的宫女,闲坐谈论当年的唐玄宗。

 注释

 ⑴寥落:寂寞冷落。

 ⑵行宫:皇帝在京城之外的宫殿。

10唐诗三百首幼儿3-6岁早教

 桃花溪

 朝代:唐朝|作者: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古诗简介

 《桃花溪》是唐代书法家、诗人张旭借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创作的写景诗。此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诗由远外落笔,写山谷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然后镜头移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寻找桃源。全诗构思婉曲,情韵悠长,创造了一个饶有画意、充满情趣的幽深境界。

 翻译/译文

 一座高桥隔着云烟出现,在岩石的西畔询问渔船。

 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注释

 ⑴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

 ⑵飞桥:高桥。

 ⑶石矶:水中积石或水边突出的岩石、石堆。渔船: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语句。

 ⑷尽日:整天,整日。

 ⑸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关于“适合3~6岁幼儿古诗精选五首”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wowowoman.com/shici/19114.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