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咏月诗词名篇名句,关于月亮的机械运动诗句?
-
本文目录
关于月亮的机械运动诗句?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才情并茂的先辈们留下了无数咏月名篇。例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张先)等等,可谓篇篇珠玉,馥胜茗香。“诗言志,歌咏言”,古人诗词中的月亮常常寄托着思乡怀远、高洁旷达、感喟时空等清幽的情感,多着墨于月亮的静态之美。
描写月亮运动的词句,数量相对要少一些。如“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李白)、“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王安石)、“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前赤壁赋》)等。
从天文学的角度来看,上述3句诗文分别描述了月亮的3种运动。
“山月随人归”写的其实是人行而非月动。人在行走时,近处可见物换景移,而月亮离我们极远,它与人的相对位置几无变化,因此我们看到月亮仿佛没有移动,一直在与人同行。这是最常见的月亮“运动”,几乎人人都有过这种体验。古人还有“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宋·吕本中)等,也是如此。
王安石诗中的“月移花影”,反映的则是月亮的周日视运动——因地球自转而导致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运动。古诗词中关于月亮运动的描写大都属于此类。例如“风生云尽散,天阔月徐行”(陆游),以及月出(“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杜甫)、月落(“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张若虚)等,莫不如此。周日视运动速度较快,月亮位置移动明显,容易被人们察觉。
苏东坡“徘徊于斗牛之间”一句,如果不是细致入微的观察,断不可能写得出来。在此我们不去计较当时的月亮是否的确在斗牛,也无须臆测月之“徘徊”是不是舟楫浮动产生的错觉,以文论事,此句描写的应是月亮相对星空背景的运动。
斗宿即现在人马座的南斗六星,牛宿位于斗宿的东边,相当于现在摩羯座的右角附近天区,它们之间相距20度左右。在地球上观测,我们看到月亮、太阳、行星等在星空背景上不断移动着位置,这其实是地、月、行星公转运动的反映。月亮大约27.3天绕地球公转一周,称为恒星月,因此我们差不多一个月能见到它在星空中走过一圈。细心的古人很早就发现了这个现象,并且把月亮经过的轨迹称为“白道”。
和周日视运动相比,这一运动要缓慢得多,月亮大约1个小时才在星空中走过一个月面直径的距离,至少需要观察一个月才能一窥全貌。在《前赤壁赋》中,当晚从月出到月落,月亮一共走过了差不多六七度,大致是斗宿、牛宿之间三分之一的距离。若非苏子与客“饮酒乐甚,扣舷而歌”、洗盏更酌彻夜流连,恐怕还真不易察觉。
当然,这并不是说古代文人鲜少知道月亮的这一运动,只不过是因为其时间尺度要大大超过诗文创作或者诗中意向所描绘的时间段,文学作品中记述较少而已。
太阳每天相对于星空背景也有位置变化,一年变动一周,称为太阳的“周年视运动”,需要至少一年的观测才能略窥大概。古人根据日出前或日落后的亮星和星座以及日月食等现象,找到了太阳在一年中所走过的路线,称为“黄道”,这其实是地球公转运动的反映。
描写月亮的诗词?
1、唐·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2、唐·刘方平《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译文: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今夜才知春天的来临,因为你听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3、唐·王维《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4、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5、唐·李商隐《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译文: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6、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译文:长安城内一片月光,千户万户都在捣衣。秋风吹送捣衣声声,家家怀念戍边之人。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让我丈夫结束远征。
7、宋·苏轼《阳关曲·中秋月》
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译文: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8、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
9、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译文: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10、唐·张泌《寄人》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译文:别梦中隐约来到了谢家,徘徊在小回廊栏杆底下。只有天上春月最是多情,还为离人照着庭院落花。
扩展资料:
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半轮月亮的古诗?
【峨眉山月歌】
〔唐代〕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创作背景】
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
【赏析】
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前两句是说,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别明亮。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是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境。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夜发清溪向三峡,1君不见下渝州。”后两句是说,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容易受到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是超越时空。但这首诗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出现了五个地名,共计十二个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人们不但不感到重复,而且认为是绝唱,其原因就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江行的经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它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有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在句中的位置也有不同,所以读起来就觉得不着痕迹,自然入妙。
十首关于月亮?
1、唐·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2、唐·刘方平《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译文: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今夜才知春天的来临,因为你听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3、唐·王维《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4、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5、唐·李商隐《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译文: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6、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译文:长安城内一片月光,千户万户都在捣衣。秋风吹送捣衣声声,家家怀念戍边之人。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让我丈夫结束远征。
7、宋·苏轼《阳关曲·中秋月》
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译文: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8、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
9、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译文: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10、唐·张泌《寄人》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译文:别梦中隐约来到了谢家,徘徊在小回廊栏杆底下。只有天上春月最是多情,还为离人照着庭院落花。
扩展资料:
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咏月诗句名篇佳句?
关于咏月诗句名篇佳句有:
1.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出自唐代李白的《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2.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出自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wowowoman.com/zuowen/1453.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
-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 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
- 对秋深,离恨苦,数夜满庭风雨
- 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
-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 相思不作勤书礼,别后吾言在订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