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 折杨柳歌辞,羌笛何须怨杨柳羌笛是什么意思?
-
本文目录
羌笛何须怨杨柳羌笛是什么意思?
“羌笛何须怨杨柳”中的羌笛:意思是唐代边塞上常见的一种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戍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
竹里馆中折柳是典故吗?
折柳,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人们离别时折柳相送,在思念亲人、怀念故友时也会折柳寄情。
折柳送别的古诗有哪些?
1、气暄动思心,柳青起春怀。——鲍照《三日诗》
2、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杂曲歌辞《送别诗》
3、幽幽桂叶落,驰道柳条长。折荣疑路远,用表莫相忘。——顾野王《芳树》
4、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歌》
5、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6、杨柳成歌曲,蒲桃学绣文。——北周庾信《奉和赵西东路春诗》
7、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8、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9、三月江城柳絮飞,五年游客送人归。故将别泪和乡泪,今日阑干湿汝衣。
10、桃含可怜紫,柳发断肠青。——梁简文帝萧纲《春日诗》
折柳的寓意?
折柳”象征着惜别怀远。“折柳”在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人们离别时折柳相送,在思念亲人、怀念故友时也会折柳寄情。
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李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就说明了这样一个风俗: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十里长堤,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白居易《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鱼玄机《折杨柳》“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折柳赠别”蕴含着一种对友人“春常在”的美好祝愿,也喻意亲人离别家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人们离别时折柳相送,在思念亲人、怀念故友时也会折柳寄情。“折柳”一词也寓含“怀远”之意。张九龄“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李白“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杨柳歌辞其一诗意?
折杨柳歌辞
>(其一)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折杨柳歌辞》属《梁鼓角横吹曲》之一,是北朝乐府民歌中的《横吹曲辞》。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载《折杨柳歌辞》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写离别。
>离别,不仅是诗歌的重要题材,而且在民歌中也不乏其歌咏之作。
>折杨柳赠别是古代送行的习俗。行客折柳为的是表示惜别。行客跨上马儿不捉鞭,反而折下杨柳枝表示惜别,行客、坐者都吹起长笛,笛声悲切,愁杀远行的人。折柳赠别,是汉族固有的风习,但“上马不捉鞭”的雄姿, “蝶座吹长笛”的场景,却夹杂着游牧民族善骑的特征和北方人民特有的生活情调。富于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味。
>北方自经永嘉乱后,各少数民族入据中原,民族矛盾十分激烈。但同时,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与文化也互相影响、渗透。汉族人民受到少数民族粗犷的气质薰染,也具有了雄健武勇之概,他们的歌声也豪迈高亢,这首写离别的民歌,体现了这一特色。这首民歌抒发离愁别绪,然而绝无南朝民歌的缠绵悱恻,而显得豪放爽朗,慷慨激昂。民歌的前三句都在冷静客观地摹绘场景。先是上马反身折柳的矫健动作,然后是行者、坐者吹笛的画面。末句点明“愁”字,且用“愁杀”,把“愁”的感情推到极端。悠扬的笛声,使行客听着愁思难受。尽管“愁杀行客儿”,但感情并不低抑,而是悲中蕴壮,形成悲壮的格调。
>《上马不捉鞭》通过刻画离别的典型场景来渲染悲凉慷慨的心情。上马不捉鞭,远行也无须鞭子,十分准确地捉住了北方人民善于骑马的特点。突现了骠悍雄健的骑马人形象。反折杨柳枝,这一典型动作,包含着深沉的惜别之意。蝶座吹长笛,是北方民族特有的送行景象,这些动作、场景同北方人民迅猛、粗犷的性格十分吻合。 “愁杀行客儿”的情也是北方人民典型的悲壮之情。所以,情与景都具有典型性。
>语言质朴无华,纯粹由北方人民的口语提炼而成,但表现力很强,首先是富于形象性,一句勾画一个动作或情景,如浮雕般立于读者眼前。其次是刚健有力,诗句的节奏较紧促,每句顿数为二,这就使语调显得豪迈亢直, “上”、 “折”、 “吹”等动词也下得相当有力。绝无一唱三叹的袅袅余音,也无巧妙的双关语,而显示出鼓点般清晰的节奏与旋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wowowoman.com/zuowen/1673.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 自夏口至鹦鹉洲望岳阳寄元中丞(汀洲无浪复无烟)
- 蝶恋花(风莲)
- 颐和园词(汉家七叶钟阳九)
-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 史记引语
- 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 念奴娇(大石)
- 减字木兰花(六劝)
- 愁倚阑(三荣道上赋)
- 念奴娇(居厚弟生日)
热门名句
- 枕障薰炉隔绣帷,二年终日苦相思,杏花明月始应知
- 凭阑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
- 西望雷塘何处是香魂零落使人愁,淡烟芳草旧迷楼
-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 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酒尽未能去
-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 骋望因高云外尽,乡关回首愧烟萝
-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 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
- 马骄泥软锦连乾,香袖半笼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