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 梵唱(《枫桥夜泊》说明作者孤独、愁闷的诗句是什么?)
-
本文目录
《枫桥夜泊》说明作者孤独、愁闷的诗句是什么?
枫桥夜泊解析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曾有人考证,江枫分指江村桥、枫桥,乌啼是乌啼桥,愁眠是愁眠山。
叫我说,这种考证纯属蛋疼。好好一首诗,解释得大煞风景,诗意全无。
对本诗的疑点集中在月落乌啼、江枫渔火、夜半钟声上。
比如,如果月落是月亮落山,那么为什么还有渔火,还是夜半?乌鸦是日行性的,为什么会夜半乌啼?寺庙为什么会夜半敲钟?江枫指什么等等。
唐时苏州城外枫桥正是最佳的驻泊点,这是有实证的。而枫桥如何得名?可以假设一下,是先有枫林后有桥,或者说桥因枫林得名——正如大柏树村一定会有(至少曾经有)一颗大柏树,桃花潭旁边大概率有一片桃林。所以,江枫大概应为江边的枫树林。
夜半一般特指三更,即子时,半夜十二点。
流行说法是张继在深秋来到苏州,因为江枫和霜满天。苏州初霜平均为11月14日,赏枫最佳时间也是11月底左右,而枫树落叶一般要到12月中下旬。诗人一般都是别扭的处女座性格,如果是光秃秃的枫树未免不美。枫叶火红、落叶瑟瑟才显唯美。
深秋霜降后夜晚捕鱼,由于气温下降,深夜后鱼类基本不活动,所以,夜半正是渔船回岸的时候。
乌夜啼是乐府诗,盖言乌夜啼,官当有赦。唐时乌乃吉鸟,乌啼更是离人归来与亲人团聚的吉兆。
张继是否听到乌啼当然不可考。但惊乌夜啼并非不可能。
夜半钟声之疑,欧阳修曾质疑过。南史载,齐武帝景阳搂有三更五更钟。丘伸孚读书,以中宵钟为限……《南史》记载,丘仲孚少时读书就“以中宵(半夜)钟鸣为限”。到过苏州的许多诗人,如白居易、王建、许浑、皇甫冉等,都曾写过歌吟定夜钟的诗句。
于鹄《送宫人人道》诗云:“定知别往宫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白乐天诗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温庭筠诗亦云:“悠然逆旅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
以上足证吴中寺庙普遍鸣夜半钟,且古已有之。
宋阮景仲为吴兴守,禁夜半钟。此后,姑苏诸寺钟唯承天寺至夜半则呜,其它皆五更钟也。
夜半钟称定夜钟、分夜钟、无常钟。一般自十一点四十开始,不疾不徐,鸣一百零八下,至十二点整止。
月落更复杂些。望日(十五)月出时间约在18时,月落约在6时。以后每天迟出约48分48秒,一个月正好迟后一天。月落可能是已经落下,也可能是正在落下。但可肯定,夜半时月过中天,已落下一段距离(我们说日落肯定不可能是下午两三点,应该是超过四十五度才称得上日落吧)。应该是上弦月。
该诗应作于张继避安史之乱寓居越中期间。
月落乌啼霜满天写环境清冷。如霜月光和地上寒霜交映,清冷孤寂中两声乌啼更显幽静。
江枫渔火对愁眠写诗人心情。对字值得反复回味。江枫渔火是描写环境,也可能是拟人。李白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之句,凸显诗人之孤寂。张继此句无使诗仙专美于前,江枫、渔火、诗人,三人相对,却无解忧之杜康,唯相对黯然,惆怅难眠。
“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青枫浦上不胜愁”。江枫本为离愁象征,乌啼也有游子归家的象征意义,而深秋夜半渔火正是拢岸归家之时。此情此景怎不让人加倍思念家乡。
诗人忧思交煎,一面是乡愁离思,一面是感怀命运之漂泊、前途之莫测。何时方能见王师振奋,腥膻尽扫,使自己归家有望,抱负可展;遥想中原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如何不忧;百废待兴,沉疴待起,如何不急。诗人如何不愁,如何能眠啊!
辗转反侧之际,忽然听到佛寺钟声响起。悠悠钟声增加了夜的寂静,也如梵唱抚平了诗人的不安躁动和忧思离愁。诗人烦恼冰消,离乱以来煎熬悲凉烦躁的内心,终于得到了片刻的宁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wowowoman.com/zuowen/1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