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 灭亡 诗词表达 嘉靖写的诗词?
-
本文目录
嘉靖写的诗词?
明朝的嘉靖帝曾写过一首诗词,“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对于这首诗中的“先生”,许多人都不怎么了解,那么他到底有着怎样的人生传奇呢? 嘉靖帝的这首诗名叫《送毛伯温》,顾名思义,这位“先生”就是毛伯温。
大明风华题的什么诗?
《大明风华》电视剧的开头连续引用了三首诗,他们分别是:《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迢迢牵牛星》。
1、《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扼。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3、《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看透世间沧桑的诗词?
明朝杨慎看透世间沧桑,写下“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临江仙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释义:江上白发渔翁,早已习惯于四时的变化。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的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都成为下酒闲谈的材料。
导致明朝元气大伤的一次历史事件是什么?
在我看来有几个重要原因,都可作为重要的灭国事件,天灾/土木堡之变/宦官乱政/清朝崛起和农民起义。
1、中国历史上明朝是天灾发生最频繁的年代,经历过1000多次地震水灾。(导致民间疾苦、国库空虚,始终捉襟见肘)
中国历史的灾害,不仅人祸上,其天灾的发生也是频繁的。有人统计过,据说从公元前二零六年到公元一九四九年,两千一百五十五年中,就有一千零五十六次旱灾和一千零二十九次的水灾。水旱灾害合计起来几乎是平均每年一次。其他的,譬如蝗灾、风灾、疫灾、地震灾害等等也都是不胜枚举。中国的灾荒频发,放在世界上也是极其少见的。
中国的古诗以及民歌,对于这类的记述更是多如牛毛。信手拈来的唐朝杜甫的“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万人尚流冗,举目唯蒿莱”。白居易的“浔阳郊郭间,大水岁一至。闾阎半飘荡,城堞多倾坠。”凤阳花鼓戏中有名的唱词“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就有九年荒”等等,都是古代中国,百姓生活现状的真实写照。元朝张养浩关中赈灾,看到赤地千里,饿殍载道,发出了深邃的感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元朝灭亡后,明朝建立,水旱的灾害经常出现,其他自然灾害也是频频发生。譬如地震就是当时极为常见的自然灾害。
据科学统计,明朝在二百一六年里一共发生了一千一百五十九次地震。明朝初期虽然时有地震,但危害一般不大。譬如洪武十一年,即公元一三七八年的“四月乙巳”,宁夏地震,东北城垣崩塌“三丈五尺”,“女墙崩一十九丈”。正统十三年,公元一四四八年,“九月丙戌”,延安榆林等地发生地震,城墙倒塌了一百来丈。这些地震基本上震级不高,对于普通民众的影响并不算太大,也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到了明朝中后期,地震的震级越来越大,正德四年三月,山东大家峪因地震出现山崩。嘉靖五年四月,贵州安南地震,同样出现山崩,毁坏民舍。
这其中尤以嘉靖三十四年,也就是一五五六年发生在华县的八级大地震最为惨烈。此次地震共造成了八十三余万人的死亡,这应该是创下了世界地震死亡人数的纪录。这场地震发生的时候正是深夜,波及的范围达到了大半个中国,十多个省份,二百多各州县,都有震感。建筑物顿时尽毁,到处是裂缝,其中甚至涌出了鱼物、船板。距离较近的渭南县城因此下陷一丈多。当时华山、终南山山鸣不止,黄河水因此澄清了数天。关中地震之所以死亡人数超过世界纪录,其中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地震造成了洪水泛滥,以及洪水过后灾区大面积的瘟疫。
万历三十七年六月甘肃地震,红崖、清水诸堡死亡军民八百四十多人,“圮边墩八百七十里,裂东关地”。天启二年,“九月甲寅,平凉、隆德诸县,镇戎、平虏诸所,马刚、双峰诸堡,地震如翻,坏城垣七千九百丈,屋宇万一千八百余区,压死男妇万二千余口。”死亡人数达到一万两千余人,放在现在来看,这是非常重大的灾害。仅仅四年后,也就是天启六年的闰六月辛亥,灵丘县从六月初五丑时,即凌晨一点至三点开始,一个月地震不止,日夜摇晃数十次,城墙和房舍早已经全部倒塌,因此而压死的居民达五千二百余人,往来的商人死亡更是不计其数。
天启六年这一年,大明朝诸事不顺,就在地震前的一个月,北京城西南的王恭厂火药库附近,发生了一场威力极强的离奇大爆炸。此次爆炸范围半径几乎达到一公里,死亡人数高达两万余人。
至于爆炸的原因,有的说是地震引起的,有的说是火药爆炸,甚至还有人说是陨石灾难,原因光怪陆离,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明确。除了自然灾害,这一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率领十三万清军攻打宁远城,最后因为明军拼死抵抗,才未破城池,但是陕西的流民已经开始民变,自古以来最富庶的鱼米之乡常州、苏州,因为风灾水灾的侵害,当地百姓无以为食,只能剥树皮活命。所谓:“号泣而诉者数千人,庐舍漂覆者十且九,老稚死伤甚多。禾黍糜烂,民令艰难,尽剥榆皮而食,榆皮尽及野菜,野菜尽及麦叶。有丐于四方者,有赴沟壑死者,有阖户自经死者,有斩木揭竿而起者,但抚按官漠不以闻。”天启六年,百姓之苦,前所未有!
根据现代的地震专家们论证,中国地震活动的分期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是关于明代地震的阶段性特征的描述大体存在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认为明代中后期是我国历史地震活动的一个高发期,而明代前期则是地震活动的一个相对平静期。明朝中后期地震平均发生概率都在百分之三百五以上,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指标。相当于每年发生的地震超过三次之多。尤其是明朝末期,地震频率最高,短短五十年共发生地震三百四十三次之多。平均概率达到惊人的百分之六百八十六,相当于每年发生地震近七次之多。频发程度可见一斑!而当时的大明朝又进入了末期,内政腐败堕落,外患不停侵扰,老百姓流离失所,无以为食,吃草根、吞观音土、甚至人吃人都成为普遍现象,王朝已经到了灭亡的临界点,自然灾害一旦来临,朝廷根本没有能力应对,不想饿死的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加入反抗朝廷的起义军,大明朝就在这种“里应外合”之下,成为“历史周期律”中的牺牲品,而那些面黄肌瘦、饥肠辘辘的百姓,则成为新一个王朝,新一轮的压榨对象。
2、土木堡之变(事变始末导致的政局不稳)
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土木之祸,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兵败并且被俘的事变。
瓦剌即漠西蒙古,也称卫拉特蒙古。土木堡是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一个城堡,坐落于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长城防御系统组成部分。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师也先屡次入侵明朝边境,明英宗亲率二十万精锐大军出征,计划从大同北上,与瓦剌在明朝边境决战。明军刚到达大同就接获太监郭敬的密报,得知瓦剌已做好准备,明军立即从大同班师东返,计划从居庸关回京。 途中遭遇瓦剌多次袭击,大同、宣府接连失守,吴克忠与朱勇率领的两部大军共五六万人,在鹞儿岭惨败全军覆没。余下部队移师于土木堡被瓦剌袭击,明军战败投降,伤亡过半,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大臣战死。
当时京师二十万精锐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万。于谦力排众议请郕王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各府的运粮军驰援,人心渐定,也先送英宗回去,要求守城者开门,于谦等大臣私立郕王为帝,并亲自守城拒绝也先送英宗回京。
倒霉的是土木之变,让皇帝变成了俘虏,朱祁镇再不能回宫中了,确定消息之后。以于谦等大臣为代表,希望朱祁钰能尽早继位,稳定住朝廷的局势。朱祁钰本来就是不想做皇帝的,当时的他对权力并不是很感冒,只是拗不过那些大臣的一再劝谏,只能无奈当了皇帝,他想着就是暂时当着,等他哥哥回来他再让出来位置就好了。而朱祁镇在瓦剌军中呆了很长时间也回不去,弟弟慢慢地就改变了,权力是会改变一个人的。
就像成祖靖难,花了那么大的代价就是为了皇权,可见权力的诱惑是多么大。朱祁钰也不是圣人,接着他发现了皇权的诱惑,也深陷其中不想再交还给哥哥了。这个时候矛盾就出现了,皇权的诱惑大于了兄弟的亲情。并且朱祁钰为了让自己权力稳定,还废除了哥哥的太子,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太子。他的这一举动是十分不妥的,本来他登上皇帝位后,组织保守京城,并且抵御住了也先的进攻,还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刚刚赢得了人心。而他废除了太子,这让朱祁钰的威望瞬间又回到了谷底,很多大臣都是不支持的。
后来瓦剌无奈之下放回了朱祁镇,这回就尴尬了,他弟弟的皇位已经坐热乎了,自己不想让位,而朱祁镇其实也没有想和弟弟争什么。朱祁镇在瓦剌的这段时间也算大彻大悟了一番,也淡漠了很多事情,只想好好的活下去。不过弟弟这个时候的举动就太让人失望, 朱祁钰竟然把他哥哥关到了南宫,不仅不让出去还什么都不给,这让朱祁镇的生活陷入了困境,饭都快吃不上,要不是钱皇后帮着挣点钱,朱祁镇真的会饿死在南宫。
兄弟俩就此闹掰了,这里的主要因为就是朱祁钰体验到了权力的滋味,不想放手,害怕哥哥来夺取他的位置。朱祁镇因为对他的不公待遇也开始记恨弟弟,从之后的夺门政变看出,朱祁镇对他弟弟已经不再友好,甚至最后还把他弟弟从明陵中剔除掉了,兄弟情深竟落得个如此下场。
3、著名宦官九千岁(生前祸乱朝政,死后导致明朝的灭亡)
魏忠贤就是其中之一。年少时期的魏忠贤整日混迹街头,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是他善骑射,好赌博,本来家里就比较贫困,他好赌成性,而且经常赌输,无奈之下自己饮恨自宫,进了宫中谋生。
因为他会巴结人,所以被魏朝引荐给了王安,得到了王安的重用。而且魏朝被他哄骗的,还和他结拜了兄弟。可是魏忠贤一心只想着往上爬,这些人都不过是他的棋子。在宫中太监和宫女是可以结成夫妻的,也就是对食。
当时魏朝的对食是客氏,虽然她只是乳娘,但她是熹宗的乳娘。魏忠贤看中了这一点,把客氏从魏朝那里哄骗过来,成了自己的对食,魏朝也因此被冷落,此后二人结成了很深的关系,甚至可以说魏忠贤犯下许多的恶行,和客氏是密不可分的。
在熹宗继位之后,二人就深得喜爱。客氏被赐封奉圣夫人,她的弟弟也受到了封赏。魏忠贤和他的哥哥也均被封赏,虽然他不识字,但是因为客氏的原因,熹宗还是破例提拔了他。从这时开始,魏忠贤就一步步走向了权力的巅峰。
他手中有了权力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自己的引荐人魏朝逐出了宫中,之后又用诡计谋害了王安。王安虽然是宦官,但是为人正直,所以经常和朝臣们站在一边,魏忠贤为了排除异己,痛下杀手,还把王安手下的所有宦官全部斥退。
这之后宦官内部基本上已经都是魏忠贤的人,他和客氏串通,谋害后宫的妃子。又每天引诱熹宗沉迷于声色犬马,导致皇帝不理朝政。当时有许多大臣都在劝诫皇帝,并且还上奏弹劾魏忠贤。结果他靠着花言巧语,就把熹宗蒙在了鼓里。
为此熹宗还打算杀掉这些大臣,还是靠着其他人的力保,才没丢了性命。这件事让魏忠贤开始了自己排除异己的计划。朝中反对他的大臣几乎全被罢免,剩下的就是自己或者是之后投靠了自己的一些官员。但是朝廷还要继续运转,所以空缺的位置基本上都是由他推举的官员。
他用了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就彻底掌握了大权,东厂在他的掌控下,变成了他迫害他人的利器,当时的东厂出动缉拿犯人,不论是真是假,凡是到过的地方,皆被毁坏,甚至有时候会直接动手杀人,敢有意见的,立马被抓起来执行廷杖,别说百姓了,就连朝中的大员万火景也是被直接杖责而死。
皇宫之内的内操军,也被他所掌控,他们身穿铠甲,腰间佩刀,可以任意出入宫禁,就连皇上也无可奈何。魏忠贤有多嚣张?他自称九千岁,在古代就算是皇帝的兄弟也只敢自称千岁,他把自己摆在了一人之下的位置,嚣张的气焰可想而知。
这么一位奸臣,最后的结局也是可想而知,他害得熹宗没有子嗣,只能传位给自己的弟弟朱由检,也就是后来的崇祯皇帝。俗话说旁观者清,崇祯没继位的时候,就已经把魏忠贤的恶行看在了眼里,他上位之后,立马对其党派进行了打压,就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
在大臣列出了魏忠贤的罪状之后,立马对他进行了拘捕,知道难逃一死的魏忠贤上吊自杀,可是崇祯仍觉得不解气,命人把他的尸体肢解,头颅挂在河间府。他死后其他的党派也都纷纷被抓,客氏甚至被挫骨扬灰,至此这场闹剧才彻底地结束。
我认为之所以魏忠贤能危害朝堂,重要的原因是熹宗的无作为,作为皇帝分辨不出好坏,这就是昏庸无能的表现。魏忠贤的作乱,把明朝推向了绝路,后来崇祯重用袁崇焕,本来有机会击退清军,但是魏忠贤的遗党为了给他报仇,离间了两人的关系。
他们向崇祯进谗言,说袁崇焕有谋反之心,导致他起了猜忌之心,这才让袁崇焕蒙冤下狱,最后惨死。也是因为这一点,清军得以轻而易举地打到了关内。魏忠贤生前祸害明朝,死后明朝也因他灭亡,可以说是少见的奸宦了。
4、萨尔浒战役及明末起义(清朝的崛起,国内起义遍地)
萨尔浒战役是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间,在明朝与后金的战争中,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以及萨尔浒附近地区大败明军四路进攻的反击战,是明朝与后金辽东战争中的战略决战。
萨尔浒之战中,努尔哈赤决定"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方针,后金军在作战指挥上集中兵力、各个击破,5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5万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明军除行动迟缓的李如柏一路败退幸存外,其余几路被后金全歼。萨尔浒大战以后金全胜、明军大败而结束。
此战役是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明清兴亡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李自成(1606年-1645年),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
当时中原灾荒严重,社会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起义军中的主力军。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并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会战李自成。李自成战败,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山九宫山元帝庙遭村民误杀。
大家有没有关于大明的诗词?
大明王朝第一集里嘉靖皇帝开场白就是一句经典的诗: 李翱《赠药山高僧惟俨(其一)》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这首诗说的是一种人生境界,不以外物主导内心,而是尊重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大化精神。供参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wowowoman.com/zuowen/1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