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古诗原文苏轼?语文七下《浣溪沙》原文?
-
本文目录
语文七下《浣溪沙》原文?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的《浣溪沙》的意思?
1、译文 去游览蕲水清泉寺,寺在兰溪旁边,溪水向西流。 山下短短的兰芽浸在小溪里,松林里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布谷鸟在傍晚的细雨中悲伤地啼叫。(然而)谁说人生在世不能回到少年?门前的流水还能向西奔流,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自伤衰老。
2、原文 浣溪沙 作者: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3、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苏轼写的浣花溪的诗?
【诗词原文】
浣溪纱
宋·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六年级下册语文浣溪沙?
浣溪沙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
>(1)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
>(2)短浸溪:指初生的兰芽浸润在溪水中。
>(3)萧萧:这里形容雨声。
>(4)子规:杜鹃鸟。又叫杜宇、催归。据说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呜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规。
>(5)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6)休:不要
>(7)白发:老年。
>(8)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9)浣溪沙:词牌名。
>译文:
>游历蕲水清泉寺,清泉寺临近兰溪,溪水向西流去。山下初生的兰芽浸润在溪水中,松间的沙路洁净无泥。傍晚杜鹃鸟在萧萧细雨中啼叫。谁说人老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呢?门前的流水尚能向西奔流!不要在年老时感慨时光的流逝。
浣溪沙端午苏轼原文及赏析?
浣溪沙·端午宋代: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赏析:
这首词主要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
上片描述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下片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
全词采用对偶句式,从中能依稀看到一直尽职尽忠地陪伴在词人左右的侍妾朝云的影子。
上片,预示端午节日,将开展浴兰活动,气氛十分浓郁。
端午,处于初夏季节。
穿着自然华丽,以衬托参与者的身份。
于朝云来说,最好是绿色细绢——“碧纨”,正好与她的雅静性格相符。
天气稍热,易出“轻汗”,“微透”着“碧纨”。
“透”字用得贴切,将半明半暗的肤体朦胧美衬托出来了。
“明朝端午浴芳兰”,显得有愉悦的审美性。
它不仅体现了朝云由芳体而及兰心的纯洁高贵的情操美,而且反映了浴兰令节俗的淳朴纯真美。
朝云浴处,余香犹存。
沐芳浴兰,遍及社会。
参与者人山人海,气氛热烈,正如词人词中所写:“流香涨腻满晴川”。
这正是古老节日文化发扬光大的表现。
下片,写词人偕朝云参与具体的端午节俗活动。
词人着重写了两项端午节俗健身活动。
其一,“彩线轻缠红玉臂”,“以五彩丝系臂”。
它辟邪驱鬼,使朝云“玉臂”“红”而长命。与用五色花线缠粽子投江以吊屈原之魂有同等意义。
其二,“小符斜挂绿云鬟”,以“赤灵符著心前”。
它能通神明,使朝云“云鬟”“绿”而身健。与小孩穿老虎腰肚,门上挂蒲剑以辟邪护身有同等意义。
词人着重描写缠线、挂符活动,且用对偶句式,为的是“佳人相见一千年”,愿灵验得到应证。
真是一语中的,画龙点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wowowoman.com/zuowen/3009.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借问承恩者,双蛾几许长?
-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
-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 去年折赠行人远,今年恨、依然纤手
-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
-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
- 烽火平安夜,归梦到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