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杨柳》诗意,李白的折杨柳诗歌用意是什么?
-
本文目录
李白的折杨柳诗歌用意是什么?
【标题】:折杨柳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乐府 【内容】:-------------------- 垂杨拂绿水,摇艳东风年。花明玉关雪,叶暖金窗烟。 美人结长想,对此心凄然。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 【标题】:折杨柳 【作者】:萧纲(南朝梁简文帝 宫体诗人) 【年代】:南朝梁 【内容】 杨柳乱成丝, 攀折上春时。 叶密鸟飞碍, 风轻花落迟。 城高短箫发, 林空书角悲。 曲中无别意, 并是为相思。 【注释】
1、折杨柳——古《横吹曲》名,南朝梁、陈和唐人多为伤春惜别之辞。
2、上春——即早春。
3、画角——军中吹器。
4、——犹、总是的意思。
5、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春夜洛城闻笛折柳寓意?
"折柳"是指笛曲《折杨柳》,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十分哀怨,所以诗人便有了思乡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中,为什么"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可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自是十分确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所谓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为什么闻笛声诗人会触动乡思呢?第三句点出《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云其地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太康末,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之词。北朝《折杨柳歌》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亦即“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倒颇能显现李太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wowowoman.com/zuowen/303.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 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
- 载酒买花年少事,浑不似,旧心情
-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 败垣芳草,空廊落叶,深砌苍苔
- 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
- 莺莺燕燕分飞后,粉淡梨花瘦
- 春风试手先梅蕊,頩姿冷艳明沙水
-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