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作法举隅?怎样写好格律诗?
-
本文目录
怎样写好格律诗?
1、学习好相关的格律知识,包括平仄、用韵规范,《平水韵》表等。这个可以去看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这本小册子,很浅显很好学。
2、对于前人作品,要多读、多感悟,从中体会古典诗词无法言喻的艺术美。
3、使用一些辅助的学习材料,帮助你尽快掌握创作技巧,甚至于大开眼界。比如冯振先生有一本《诗词作法举隅》,我觉得相当不错,如果你有机会可以找来看的话,会有很大收获。
4、多积累诗词中常出现的惯用词汇、意向,以及一些典故,充实你的创作素材。
以上几点都做到了,你就可以平时多练练笔,尝试着创作了。
李白的塞下曲是一首什么诗?
《塞下曲》(其一)
【作者】:李白 【年代】:唐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赏析:
《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等曲(属《横吹曲》),为唐代新乐府题,歌辞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李白所作共六首,此其第一首。作者天才豪纵,作为律诗亦逸气凌云,独辟一境。象这首诗,几乎完全突破律诗通常以联为单位作起承转合的常式,大致讲来,前四句起,五六句为承,末二句作转合,直是别开生面。
起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极写边地苦寒。“五月”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雪”.但这里的雪不是飞雪,而是积雪。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无花”),却只觉寒气逼人。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余三时(尤其冬季)寒如之何就可以想见了。所以,这两句是举轻而见重,举隅而反三,语淡意浑。同时,“无花”二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三句“笛中闻折柳”.“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实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花明柳暗乃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这四句意脉贯通,“一气直下,不就羁缚”(沈德潜《说诗晬语》),措语天然,结意深婉,不拘格律,如古诗之开篇,前人未具此格。
五六句紧承前意,极写军旅生活的紧张。古代行军鸣金(錞、镯之类)击鼓,以整齐步伐,节止进退。写出“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俱在不言之中。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合军中习惯,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便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起四句写“五月”以概四时;此二句则只就一“晓”一“宵”写来,并不铺叙全日生活,概括性亦强。全篇只此二句作对仗,严整的形式适与严肃之内容配合,增强了表达效果。
以上六句全写边塞生活之艰苦,若有怨思,末二句却急作转语,音情突变。这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由于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遮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此诗末二句借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愿”字与“直为”,语气砍截,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这是一诗点睛结穴之处。
这结尾的雄快有力,与前六句的反面烘托之功是分不开的。没有那样一个艰苦的背景,则不足以显如此卓绝之精神。“总为末二语作前六句”(王夫之),此诗所以极苍凉而极雄壮,意境浑成。如开口便作豪语,转觉无力。这写法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语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诗不但篇法独造,对仗亦不拘常格,“于律体中以飞动票姚之势,运旷远奇逸之思”(姚鼐),自是五律别调佳作。
带举字的古诗句?
“举”开头的五言诗句
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出自唐·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2、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顗情。——出自唐·李白《金陵新亭》
3、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出自宋·寇准《咏华山》
4、举隅见烦费,引古惜兴亡。——出自唐·杜甫《壮游》
5、举觯拟京兆,立的成复易。——出自魏晋·左思《娇女诗》
6、举目方如此,归心岂奈何。——出自唐·刘长卿《长沙早春雪后临湘水,呈同游诸子》
7、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出自南北朝·谢灵运《登池上楼》
8、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出自两汉·佚名《孔雀东南飞》
9、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出自唐·李白《游泰山六首》
10、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出自唐·李颀《送王昌龄》
11、飞飞鸳鸯鸟,举翼相蔽亏。——出自唐·陈子昂《鸳鸯篇》
1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出自唐·李白《静夜思》
13、孰云遗迹久,举意如旦暮。——出自唐·谢勮《游烂柯山》
14、举头看玉牌,不识宫殿名。——出自唐·王建《元日早朝》
15、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出自两汉·佚名《孔雀东南飞》
16、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出自两汉·佚名《孔雀东南飞》
17、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出自唐·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18、况余方且介,举动多忤累。——出自唐·白居易《适意二首》
19、举手高弹指,南无佛陀耶。——出自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20、低身锵玉珮,举袖拂罗衣。——出自唐·萧德言《咏舞》
21、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出自魏晋·左思《咏史八首》
22、举觞酹巢由,洗耳何独清。——出自唐·李白《山人劝酒》
23、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出自两汉·佚名《孔雀东南飞》
24、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出自唐·李白《游泰山六首》
25、北风吹雨雪,举目已凄凄。——出自唐·杨凝《送人出塞》
汴河曲诗歌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汴河曲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译文; 汴水碧波,悠悠东流,望中一片无边春色.春色常在,但当年豪华的隋宫则已经荒废颓败,只留下断井残垣供人凭吊了.行人啊千万别望向长堤上的美景,那随风飘荡、漫天飞舞的杨花,仿佛正是隋代豪华消逝的一种象征,让人惆怅.赏析 怀古诗多从眼前历史遗迹起兴,以今昔盛衰立意,在抒写历史沧桑感之中寄寓某种现实感慨.该篇即为典型的诗例.题内“汴河”,指隋炀帝开凿的通济渠.指隋炀帝所开的通济渠的东段,即运河从板渚(今河南荥阳北)到盱眙入淮的一段.当年隋炀帝为了游览江都,前后动员了百余万民工凿通济渠,沿岸堤上种植柳树,世称隋堤.还在汴水之滨建造了豪华的行宫.这条汴河,是隋炀帝穷奢极欲、耗尽民膏,最终自取灭亡的历史见证.诗人的吊古伤今之情,历史沧桑之感,就是从眼前这条耗尽民膏,成为亡隋历史见证的汴河发兴的. 开头两句以汴水长流与隋宫化尘作鲜明对照.汴水悠悠东流的形象,本来就容易引发对悠悠时间之流的联想,缀以“无限春”,更使这条流贯无数春秋的汴水,带上某种象征色彩,而且唤起汴水两岸春色无限的联想;而象征着隋代腐朽统治和豪奢生活的隋宫,却已荒废颓败,只剩下断井颓垣供人凭吊了.两相比照,正见出自然永恒、人世沧桑、豪华如烟、历史无情.而隐含在这种历史沧桑感中的深层意蕴,则正如刘禹锡《金陵五题·台城》所说:“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末两句转从隋堤杨柳抒发感慨.柳絮春风,飘飞如雪,原是骀荡春光的标志,但眼前这汴堤杨柳,却联结着隋代的兴亡,历史的沧桑,不免惹人欷歔慨叹.当年炀帝沿堤植柳,本为南游装点风光,到头来它却成了荒淫亡国的历史见证.那随风飘荡的杨花,在怀着历史沧桑感的诗人眼里,仿佛是隋代豪华消逝的象征(杨花与杨隋构成一种意念上的关系,容易使人产生由彼及此的联想).不过更使人感怀不已的,或许是这样的现实;尽管隋鉴不远,覆辙在前,但当代统治者却并没有人从亡隋历史中汲取教训.在“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这种强烈深沉的感伤中,分明隐现着衰颓时世的面影. 怀古与咏史,性质相近易混.但咏史多因事兴感,重在寓历史鉴戒之意;怀古则多因迹起情,重在抒历史沧桑之慨.前者实而后者虚.将李益这首诗跟题材相近的李商隐《隋宫》七绝略作对照,便不难看出二者的差异.《隋宫》抓住“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这一典型事例,表现南游的奢靡浪费,从而寓含奢淫覆国之戒;《汴河曲》则只就汴水、隋宫、长堤、柳树等带有沧桑感的物象虚加点染咏叹,抒发今昔盛衰之慨,吊古伤今之情.借用杜诗来概括,可谓一则“举隅见烦费”,一则“引古惜兴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wowowoman.com/zuowen/3274.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 五人墓碑记
- 载芟
- 贺新郎(王实之喜余出岭,命爱姬歌新词以相劳,辄次其韵。)
- 菩萨蛮(来时杨柳东桥路)
- 锦帐春(已未孟冬乐净见梅英作)
- 凉州令(东堂石榴)
- 千里送鹅毛(将鹅贡唐朝)
- 鹭鸶(闲立春塘烟淡淡)
-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 失调名(赠妓)
热门名句
- 愁凝处,渺渺残照红敛
-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 凤凰城阙知何处,寥落星河一雁飞
- 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
-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 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
-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