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律一览表 七言诗歌格律?

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律一览表 七言诗歌格律?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1-05    点击:  300 次

本文目录

  1. 七言诗歌格律?
  2. 七绝八句的平仄?
  3. 七言绝句的平仄与对仗要求?
  4. 七言八句诗的平仄格律?
  5. 七言律诗平仄举例?

七言诗歌格律?

七言律诗对格律要求非常严谨,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一、篇幅固定。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其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称为“颈联”,七、八句称为“尾联”。

二、押韵严格。全篇四韵或五韵,一般逢偶数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要同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还要求按韵书中的字押韵。

三、讲究平仄。即要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根据首句头两字的平仄,七言律诗分为平起和仄起两体。

四、要求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七言律诗以首联、尾联都不对仗为常格。

扩展资料

七言律诗盛唐杜甫手中成熟。其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代表作品有崔颢的《黄鹤楼》、杜甫的《登高》、李商隐的《安定城楼》等。

七绝八句的平仄?

七绝没有八句。七绝可以理解为七律诗的首联和尾联。七律诗每句七字,每首四联,前两句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七绝的律韵要求就是七律去掉二三联后的首尾两联。七绝两联不要求每联词性对偶,但词的平仄必须对仗,同韵。

七言绝句的平仄与对仗要求?

七言绝句(七绝)必须遵循格律要求,简单的说就是"替"、"粘"、"对"一定要体现在七言四句的组成结构中。

由此七言绝句的平仄规律就表现出来。如首句的第二个字是平声,第四个字就要求仄声,第六个字又替换成平声。这就叫"替"。

仍以上例,若首句的第二个字是平声,第二句的第二个字就必须是仄声。这就叫"对"。(本句自身的平仄结构规律同第一句)

接上例,第二句的第二个字如果是仄声的话,哪么第三句的第二个字也要求是仄声,形象上看如同叠影一样,所以称之为"粘"。

第四句再与第三句对。

综上原则,一首七绝的平仄结构就很好决定了。例如仄起平收的七绝格式为: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七言绝句在对仗方面没有要求。一、二句,三、四句之间即可对仗也可不对仗。

七言八句诗的平仄格律?

七言八句且讲求格律的诗称作七言律诗(七律)。

格律=格+律

格就是格式,它包括:平仄、字数、替、对、粘、对仗和押韵。

律包括音律、声律、和韵律。

将格和律两个方面作相应的统一规范的诗作,就是格律诗了。

七律的平仄格式主要体现在替、对、粘方面。

替,要求七律的每句中2、4、6序位的字平仄应有交替变换。

对,就是七律中的1、2句(首联),3、4句(颔联),5、6句(颈联),7、8句(尾联),句与句对应的字、词之间平仄要相反,词性词意等要对应。

粘,就是上一联下句的偶数位平仄与下一联上句的偶数位平仄要相同。

如以仄起仄收式七律格式为例:

第一句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二句就应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二句的末字为平声且要求押韵)

第三句与第二句相粘,为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四句再与第三句相对,为仄仄平平仄仄平。(第四句末字押韵)

后续句子依此类推,一首七律诗的平仄格式就破定了。

(其他格式如仄起平收,平起仄收,平起平收式的格式都是按此原则确定的)

七言律诗平仄举例?

受邀为朋友修改一首同学聚会后有感的诗(他总觉得平仄不畅):

>

四十三载回母校, 学子归来倍感伤。

>

宿舍房屋看不见, 教学楼下久彷徨。

>

欲从杖叟听忧乐, 却指高专说正忙。

>

怜悯母校旧迹少, 更堪世事最难详。

>

其实作者这首诗意思挺不错的。四十三年同学聚会,肯定感触是非常深的,随手写下诗来纪念心中所想,这正是诗的正确功用。其实平仄这个东西是作者自己要求,否则作为一首古风,能够得到同学朋友的认同,打动每一个聚会的人,这首诗就是成功的了。

>

作者希望调整平仄,也就是自己希望修改成一首律诗——这是从长短,大致书写方法看出来的。那我们就要从平仄、押韵、对仗几个方面来进行审查和修改,同时尽量保持诗人原来的意境不变。

>>

首句“四十三载回母校”,平仄为“仄仄平仄平仄仄”,我们知道,作为律句,关键位置的平仄是交替出现的,而此句二、四、六位置为“仄(十字为入声字)、仄、仄”,这是很明显的失替,也就是说第一句就出律了,这样就无法进行平仄推导。

>

而最适合修改成律句形式是“仄、平、仄”这样就只需要修个一个字,也就是“载”字。我们可以用“年”字代替,如果绝对“四十三年”太平实了,那我们就用“秋”字代替:“四十三秋回母校”,平仄为“仄仄平平平仄仄”,这就变成了典型的“仄起仄收”的平仄基础格式,从而得出整首诗的正确平仄格式,再逐字核对平仄,进行修改。根据平仄“对、黏”规则,得出平仄关系: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对应下,我们会发现平仄错误非常多,多达一十七个错误点,这确实有点让人头疼,非得动大手术不可。

>

同时我们看到韵脚字“伤、惶、忙、详”是平水韵“七阳部”,这个是没有问题的,我们不用考虑。我们需要修改和注意的就是平仄理顺以及中二联的对仗问题。

>>

但是这样下来平仄错误实在太多,我们可不可以换一种思维,只把首句给改了,在尽量少动原诗的情况下进行修改。因为是仄收格式,仄起既然不大合适,那我们看平起仄收格式: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再进行详细核对,发现除了首句之外,只有第18字“屋”应平,第23字“学”应平,第46字“校”,应平第47字“旧”应平。这就简单多了,从十七字的推倒重来,变成四个字的微调,这样修改应该更好的保存原诗意味。

>

那么首要的,就是把首句给改好了。“四十三载回母校”,“仄仄平仄平仄仄”,需要完全打散,根据“平平仄仄平平仄”重写。“别离四十三年聚”,这里和原句“母校”有一定差别,但是没办法。读者可以根据原诗后面的句子推导得出这就是一场在母校的同学聚会。而且在尾联还有“母校”二字,律诗比较忌讳重字,所以改掉比较好。

>>

首句修改完之后,再把其他四个出律的字替换掉。“房屋”的“屋”为入声字,换成“庭台”,代指教学楼之类的,同时“看不见”太口语化,把“看”字换成“皆”,这句诗中老房子都不见的意思也更加明确。所以这句改成“宿舍庭台皆不见”,“仄仄平平平仄仄”,既合平仄,意思也相对要好些。

>

“教学楼下久彷徨”,“学”字是入声字,仄音入韵,平仄为“仄、仄、平”,所以需要换成平音字。改成“传道、授业、解惑”都不行,干脆改成“参师”吧,这个不重要,如果觉得不好可以再改。关键是先纳入格律诗范畴:“参师楼下久彷徨”。

>

颈联“欲从杖叟听忧乐,却指高专说正忙。”平仄、对仗、押韵都没有问题,不动。

>

尾联“怜悯母校旧迹少, 更堪世事最难详。”出句“怜悯母校旧迹少”平仄为“平仄仄仄仄仄仄”是明显出律。要合律“仄仄平平平仄仄”,估计也要打散重来,因为“母校”二字不能拆分,而这句出律的地方正是“母校”的“校”字和“旧”字。

>

注意改写的时候尽量和最后一句“更堪世事最难详”保持诗意上的连续。我们把“母校”换到句前,“旧迹”放到句尾:“母校沧桑移旧迹,更堪世事最难详。”

>>

全诗修改完毕,这变成了一首平起仄收,押“七阳”平水韵的七律。

>

别离四十三年聚,学子归来倍感伤。

>

宿舍庭台皆不见,参师楼下久彷徨。

>

欲从杖叟听忧乐,却指高专说正忙。

>

母校沧桑移旧迹,更堪世事最难详。

>

至少在格律上是合格了,诗意上与原来古风差别不大。如果要求更高,可以继续进行炼字,也就是说,这首七律,可以更好。

>

这个只是建议,具体如何取舍还得看诗人自己。

>

顺便说一句,诗者为何在平仄上总是无法理顺?

>

第一点是在动笔之前心中没有规矩,所以随心所欲是做到了,音律调和却总有问题。

>

第二点是在整理修改的时候思路没有拓开。如果我们按照首句格式进行十七处修改,那就真的不如重新写过了。但是换一种思维,把首句改了,这首作品不但可以和律,而且可以变得更加漂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wowowoman.com/zuowen/395.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