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中国古代诗词曲发展的几个阶段是什么?(古代诗文化)

中国古代诗词曲发展的几个阶段是什么?(古代诗文化)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3-30    点击:  253 次

中国古代诗词曲发展的几个阶段是什么?

网上有关“中国古代诗词曲发展的几个阶段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古代诗文化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过程:

诗歌是先秦文学的巨大成就之一。 其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口头到书面、从民间到宫廷、从集体歌唱到文人创作的漫长过程。在中国文学史上,春秋时编成的《诗经》是现在能看到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称《诗》或《诗三百篇》。在语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个字一句。从音乐角度上分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在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诗经》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最早发生、发展的文学形式诗歌从口头到书面、从民间到宫廷发展阶段的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

继《诗经》之后,公元前四世纪,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骚体诗,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发展阶段的出现。这种由文人创作、带有鲜明楚地文化色彩的新诗歌,将中国诗歌向前推进了一大步。骚体诗冲破《诗经》四言诗的固定格式,发展为五言句和七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而且韵律和节奏也更富于音乐性。先秦时代,《诗经》与《楚辞》双峰并峙,是中国诗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座巍然屹立的座标,其巨大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秦代时间短促,加上焚书坑儒,思想统治极为严酷,因此主要只有民间尚有歌谣流传。到了汉代,西汉文人诗坛,颇为寂寞。基本上为模拟四言和骚体的创作。值得一提的有汉初高祖刘邦的骚体歌诗《大风歌》、韦孟的四言《讽谏诗》等。 但是到了东汉,情况就有转变,张衡的《四愁诗》虽没有脱尽骚体影响,但已具有新的气象。在班固、张衡的倡导下,东汉文人注意学习乐府民歌。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乐府诗》,其直接继承了《诗经》中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代表了汉代诗歌的最高成就。东汉早期作家班固写的《咏史》诗,采用的是五言形式。后来张衡作《同声歌》、秦嘉作《留郡赠妇诗》,使五言诗的技巧上更有进步。《古诗十九首》奠定了五言诗的基础。建安时代,由于三曹七子的提倡,终于形成了"五言腾踊"的局面。七言诗的创作也在尝试中。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内容需要和声韵感觉来进行写作。到了魏晋,由于受到了天竺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唐代,诗歌进入了辉煌灿烂的全盛时期。不但名家辈出,佳作如林,数量超过了西周至南北朝历代之总和,而且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题材领域的拓展、创作方法的多样化、体制的完备成熟等方面,也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百花竞放,蔚为大观。在继承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唐代的诗歌形成了固定的分类。其分类有两种,一是古体诗,也叫古风;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传统诗体,没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长可短,用韵平仄都比较自由,句子的字数有整齐的,也有不整齐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体和七言古体两种。二是近体诗(格律诗),不象古体诗那样自由,在篇幅、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更讲究追求声律。它基本上可分为两种:五、七言律诗(八句)和五、七言律绝(四句)。 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作排律。盛唐时期,诗歌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不论是五古、七古、乐府、歌行,还是近体诗,都呈现出特异的光彩。社会各方面的现实生活,都在诗人的笔下以各种体制和风格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在诗歌高度发展的环境里,随着城市经济的繁盛和燕乐的流行,唐代还兴起了一种合乐歌唱的新诗体----词。现传最早的唐代民间词是在敦煌发现的曲子词,题材广泛,作者众多,但艺术上还比较粗糙。

宋词从唐诗发展而来,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宋代演为许多中调和慢词,在曲折动宕、开阖变化之中,使情景紧密交融,其细致、具体、微妙处,有的甚至胜于唐诗。其次,宋词又长于比兴,多以微妙而细致的比兴手法,藉景物表达内心复杂隐幽的感情,感人至深。宋词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虽沿袭五代的传统,以抒发感情、性灵为主,形成“诗庄词媚”的分野,以婉约为宗,但后来由于时代生活的变化,题材的扩大,艺术个性得到重视,艺术手法渐趋多样,故使宋词风格在婉约与豪放之外,兼有真率明朗、高旷清雄、典雅精工、骚雅清劲、密丽险涩等多种风格。赢得了与唐诗并称“一代之文学”的地位。总之,宋词虽被称为“诗余”,但创调数百,列体盈千,不仅反映了较广阔的生活,更是抒情文学的精品,其成就与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可以说,词兴于唐,繁衍于五代,大盛于两宋。

宋朝时期,当时契丹族和党项族在与宋人的长期交往中逐渐接受了汉族的封建文化,但尚未产生成就较高的诗、词作家,作品数量也不多。由女真族建立的金,则继承了北宋的诗歌成就而自具面目 。到了元明两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体裁,叫曲,也称散曲。曲可以说是词的另一体。除了咏唱时的伴奏乐器不同以外,在语言上更加接近口语。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加衬字。如张养浩的《闲居三首之一》“昨朝杨柳依依,今朝雨雪霏霏,社燕秋鸿(忒)疾苦。(不是)浊醪有味,(怎)消磨(这)日月东西。”其中括号内的字就叫衬字。

古代诗文化

1.七言律诗大全20首律诗

那就列举几首名诗吧: 一 陆游《游山西村》(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二 杜甫《客至》(唐)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三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四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五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刘长卿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六 春思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七 宫词 薛逢 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 八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九 长征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十 答丁元珍(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长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啼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十一 渝州寄放王道矩 苏轼 曾闻五月到渝州,水拍长亭砌下流.惟有梦魂长缭绕,共论唐史更绸缪. 舟经故国岁时改,霜落寒江波浪收.归梦不成冬夜永,厌闻船上报更筹. 十二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飞鸿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十三 初加朝散大夫又转上柱国 白居易 紫微今日烟霄地,赤岭前年泥土身. 得水鱼还动鳞鬣,乘轩鹤亦长精神. 且惭身忝官阶贵,未敢家嫌活计贫. 柱国勋成私自问,有何功德及生人. 十四 咏史 白居易 秦磨利刀斩李斯,齐烧沸鼎烹郦其. 可怜黄绮入商洛,闲卧白云歌紫芝. 彼为菹醢机上尽,此为鸾皇天外飞. 去者逍遥来者死,乃知祸福非天为. 十五 昨以拙诗十首寄西川杜相公,相公亦以新 白居易 诗家律手在成都,权与寻常将相殊. 剪截五言兼用钺,陶钧六义别开炉. 惊人卷轴须知有,随事文章不道无. 篇数虽同光价异,十鱼目换十骊珠. 十六 自咏(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本为圣朝除弊政,敢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十七 送唐州崔使君侍亲赴任 白居易 连持使节历专城,独贺崔侯最庆荣. 乌府一抛霜简去,朱轮四从板舆行. 发时止许沙鸥送,到日方乘竹马迎. 唯虑郡斋宾友少,数杯春酒共谁倾. 十八 见于给事暇日上直寄南省诸郎官诗 白居易 倚作天仙弄地仙,夸张一日抵千年. 黄麻敕胜长生箓,白纻词嫌内景篇. 云彩误居青琐地,风流合在紫微天. 东曹渐去西垣近,鹤驾无妨更著鞭. 十九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纹身地,犹是音书滞一乡. 二十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二十一 遣悲怀(其一) 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二十二 利州南渡 温庭筠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二十三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二十四 宫词 薛逢 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 二十五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敛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2.有关律诗的常识

诗分古体诗\近代诗和现在诗.

前二者是押韵的,后者是不押韵的.

前二者又分律诗和非律诗

律诗要求有对仗的,一般分五律和七律

下面一七律/长征为例说明.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它押的是an韵,即每句的结尾字的韵母是an,但3,5,7句结尾可以不是.

3句与4句必须是对仗

5句与6句必须是对仗

什么是对仗?从词性讲,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从声律讲,就是平对仄,仄对平.

什么是平?就是汉字的一,二声为平.

什么是仄?就是汉字的三,四声为仄.

作律诗应该注意两点:即平仄与粘连.

关于平仄,要"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1,3,5个字可以不考虑平仄,而第2,4,6个字必须考虑平仄.

什么是粘连?就是第3,5.7句中的第2,4,6个字必须与第2,4,6句中的第2,4,6个字是平对平,仄对仄.

我讲的不好,你可以结合长征这首诗自己感悟.

3.中国古代诗歌文学常识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泥越

中国古代诗歌文学常识

一、诗歌常识

(一)古诗的分类

古典诗歌有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数不定(指杂言),不讲对仗,押韵自由等。它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形式。

近体诗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它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

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

(二)诗、词、曲的有关知识①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二者的主要区别是:

⑤题目和词牌

4.诗歌的文学常识

中华古代诗词文化,源于祭辞,萌于民谣,兴于咏志。

可惜,现存最早文字辑录诗集仅有《诗经》。继春秋至战国衍为骚体,古雅深邃,乃先秦诗文化独秀一枝。

秦亡而汉,乐府兴,诗苑万象更新。入于魏,五言腾踊,尤见“三曹父子”“建安七子”创建辉煌。

魏晋之交,有“竹林七贤”;西晋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东晋更有陶翁。此期间诗歌境界与视野得以拓宽,咏唱愈加脍炙人口。

沧海桑田,岁月交至南北朝之宋齐,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已不一而足,“大小谢”“七言之祖”“竟陵八友”脱颖而出,田园诗、山水 诗,清逸峻秀,齐梁体堪称独占唐前春色。大唐盛世,亦为诗之盛世;诗律之工,音韵之秀,炼句之缜密,意境之旷远,实为登峰造极!然虽有“诗圣”冠于李杜,犹有群星灿然于千古!诗余有词,南北朝时已见其零星草色,晚唐兴于教坊,至于大宋,竟逐渐跳脱弦指之间而成跌宕之咏,可谓独领诗史 *** !词较于诗,其伸展转承有余,更见抒情遣怀之酣畅。

两宋之时,词人千家,而晏柳苏辛,拔高耸之标。另谈及词牌格律千余,实乃前人不古,后人每每作茧自缚,遂成填词之风。

诗词演绎于元明,日益迎合民间文娱需求,于是,“街市小令”“村坊小调”勃然而兴,终绽放出一代曲赋奇葩。有云:唐后无诗,宋后无词。

概以为,此乃诗词境界广义之论;就其狭义而论,未必尽然。明代高启诗,上有汉魏之高亢,下有唐宋之俊秀,颇具承前启后之范。

叹青丘,文惹忌讳,险人弄谗,值壮年时罹患腰斩。与其说“唐后无诗”,毋宁说“文字狱”兴焉,而后无诗。

至于清代,诗人也众,诗卷也浩繁,但多熏于附庸浮滑之气而欠失品格,故精品传遗者不啻凤毛麟角。乾隆诗万余,未见一二传咏,夫何足论哉!然 风韵气节可景仰者,还属龚自珍、板桥诸人。

5.律诗的一般常识

律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

6.诗、词、曲各有什么文学常识

初中课本中常出现诗词曲几种文学样式,中学生对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比较模糊的。为了帮助同学们明确它们的异同,下面就来简单地介绍一下。

诗词曲,粗糙地说,都属于“诗”。然而细究起来,它们却是有所不同的。

诗是最早的文学样式。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是由民歌及以民间人创作的一部诗集;第一首文人诗是屈原的《离骚》。它们分别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诗可以分成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包括“古诗”和“乐府”,《君子于役》和《木兰诗》就分别属于古诗和乐府。

近体诗又可分为“律诗”、“绝句”、“排律”三种。律诗起始于六朝,在唐朝正式定型,从文字多少上看,可以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但是,不论是哪种,每首都限定八句,每两句为一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其中颔联、颈联不论从艺术上和思想上来看,都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钱塘湖春行》就分别属于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再来看绝句。绝句是一种最简单的诗体,它在句法、韵法等上都较律诗宽松,全诗只有四句,可分为五绝(如《登颧鹊楼》)和七绝(如王昌龄的“七绝”)。

绝句和律诗不仅有上述不同,而且来源也不同,律诗来源于古诗,绝句来源于乐府。

诗,起先是为了歌唱的,但到了唐代,诗大多数成了律诗和绝句,乐调也不整齐了,于是就有人创作了适应音律的“诗”——词。词是句式长短不一可以歌唱的“诗”。

歌唱时要有曲谱,不同的曲谱词就不同,“调”也不同。“调”是一种规定,它规定了字数等方面的东西。为了区别不同的调,人们就给每调起一个名字,即“词牌”。由此可知,词牌原先就是一个词的题目,它和词的内容是一致的。以后逐渐演变,使两者间毫无关系,人们在词牌名后又给词加了一个题目。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就是词牌名,“明月几时有”就是题目。词根据字数的多少又可分为“小令”、“长调”等。

曲是继词之后,又一种可唱的新诗体,萌芽于宋,盛行于元。通常所说的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这里重点谈散曲。

一首歌最初由“词”和“曲”两部分组成,音乐部分是“曲”,唱的内容部分是“词”。但到了金元时,人们又把歌可唱的部分称为“曲”,使曲有了新的含义。渐渐地人们开始把那种自抒胸臆的“诗形的部分”叫曲。曲有曲牌和题目,曲牌相当于词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是曲牌,“秋思”是题目。

诗、词、曲虽然都可以称为诗,可是它们的区别是明显的,我们在经过上面的简述后,不妨把它们放到一起来看。

首先从时间上看,它们的产生时代不同。诗是最早的文学样式,到唐朝走向顶峰;词产生于晚唐,鼎盛于宋代;而曲如前所述,产生最晚,于元代定型。

其次从句法上看,三者的句法规则不一样。诗的句法是一律的,字数的多少、句数的多少都有规定(除古诗,那时无词曲);词的句法尽管长短不一,但对每一阕词来说则是规定的;曲的句法虽也长短不同,但有的曲还可以在其中加衬字,只不过衬字加在什么地方有一定的规定,这是词所不允许的。

再次从平仄上看,诗、词的四声只分平仄,不分上、去声,而曲对平仄的讲究却走向极端,宽时平仄通用,严时上、去声也要区分。

最后从用韵上看,诗、词的中间可以换韵,曲则一韵到底,不可换韵。

除了上述几处外,词、曲尚有以下区别:

1、词长短皆有,短则一阕,长则几阕;曲则一律是单调,不能再长:词曲长短不一样。

2、词宜于抒情和写景,不宜叙事;曲则记叙、抒写都可以:词曲适应对象及表达方式不一样。

3、词宜写悲不宜写喜,曲则悲喜皆可写:词、曲体现的美学风格不同。

4、词宜写雅忌写俗,曲则既可抒写雅致之事,也可写俗:词、曲表现的意境不同。

5、词宜写庄不宜写谐,曲则庄谐杂出:词、曲的美学效果不同。

总之,诗词曲从广义来说,它们都是“诗”,我们通称为诗,并无大错。但从狭义角度来看,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希望同学们在学习时要注意异同,准确地把握,以免混淆。

7.诗词曲的文学常识

诗是文学基本体裁之一 它源于宗教.还有一种形式,起源于劳动.诗最本质的特征是抒情美.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词、诗余,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曲,元曲的简称,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体裁之一.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 提到曲,人们一般都认为就是指元曲,实际上的曲是广义的戏曲.戏曲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上乃至整个中华文化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成就并不逊于诗、词和赋.古人根据不同的内容表达需要,创造了诗、词、曲这三类诗歌体式,并在各自体式中拥有不同的样式种类,可谓源同流分,各臻其妙. 诗歌是任何一个民族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我国也是如此.从《诗经》算起,诗歌发展历史已有几千年,诗歌的形式也难以言计.大而言之,诗可分为不大讲格律的古体诗和讲究格律的近体诗.古体诗中又有诗经体、楚辞体、乐府体(古乐府、新乐府)、民歌体、七言古诗、五言古诗等.这种区分,除了时间上的不同外,在表达形式方面也各有不同.它们总的特色是古朴、凝重,反映现实比较直接,表达形式自由.近体诗包括五、七言律诗和五、七言绝句,它们总的特色是精练、优美、含蓄,反映现实间接,格律严整,诗句间跳跃性大,绝句更强调蕴藉空灵的韵味. 唐宋后,词这一新的诗歌样式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与诗并驾齐驱.词由于要和乐歌唱,而且一般是由女子在宴会上歌唱,因而比诗更讲究含蓄蕴藉、形式精巧、音调和谐.词又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精巧轻盈,空灵蕴藉,韵味悠长;中调与七言近体诗规模相近,分为上下两阙,但讲究变化,晓畅中见蕴藉,分隔中见整体;长调因其歌唱时一般节拍舒缓、篇幅较长,故又称慢词.由于长调篇幅长,容量大(最长的《莺啼序》,256字),因此词人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叙事、抒情、写景、议理从容展开,结构上讲究转折变化,浑成统一. 元代兴起的曲(元曲分为剧曲、散曲,前者指杂剧中的唱词,这里指后者),虽有配乐歌唱,承词而发展,但又别有风味. 诗词曲的不同体式,就如人们不同的服饰,以适应不同季节和审美的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再来阅读,不能不让后人佩服古人创造不同诗体的聪明才智.对于三者的不同,古人早已认识到,作过不少论述.但有的太抽象,如王国维认为“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有的过于直观,如王士祯以晏殊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与汤显祖《牡丹亭》唱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为例说明词、曲的不同;有的过于简单,如李渔认为词“上不似诗,下不类曲,不淄不磷,立于二者之中”.其实,三者之间不同的特色体现在题材、意境、风格、手法、形式等诸方面.。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中华古代诗词文化,源于卜祀祈祝,萌于民谣俚曲,兴于颂讽咏志。可惜,现存最早文字辑录诗集仅有《诗经》。继春秋而至战国衍为骚体,古雅深邃,实乃先秦诗文化独秀一枝。秦亡而汉,乐府兴,诗苑万象更新。入于魏,五言腾踊,尤见“三曹父子”“建安七子”创建辉煌。魏晋之交,有“竹林七贤”;西晋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东晋更有陶翁。此期间,诗歌境界与视野得以拓宽,咏唱愈加脍炙人口。沧海桑田,岁月交至南北朝之宋齐梁陈,其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已不一而足,“大小谢”“七言之祖”“竟陵八友”脱颖而出,田园诗、山水诗,清逸峻秀,齐梁体堪称独占唐前春色。大唐盛世,亦为诗之盛世;诗律之工,音韵之秀,炼句之缜密,意境之旷远,实为登峰造极!然虽独以“诗圣”冠于李杜,犹有群星灿然于千古!诗余有词,南北朝时便已见其零星草色,晚唐兴于教坊,至于大宋,竟逐渐跳脱弦指之间而成跌宕之咏,可谓独领诗史风骚!词较于诗,其伸展转承有余,更见抒情遣怀之酣畅。两宋之时,词人千家,而晏柳苏辛,拔高耸之标;金元之际,则以遗山词视为翘楚。谈及词牌格律,实为一人度得好曲,他人乐享声韵格式之便而填之,遂成填词之风;其实前人不古,后人每每作茧自缚。诗词演绎于元明,日益迎合民间曲娱需求,于是“街市小令”“村坊小调”勃然而兴,终绽放出一代曲赋奇葩。有云:唐后无诗,宋后无词。概以为,此乃就诗词境界广泛造诣而论,又间以古董文物之观;若除此之外,则未必尽然。明初刘基及“吴中四杰”,岂逊于昔之咏者?尤其高启诗,上有汉魏之高亢,下有唐宋之俊秀,颇具承前启后之范。叹青丘,文惹忌讳,遭险人弄谗,值壮年时罹患腰斩。与其说“唐后无诗”,毋宁说“文字狱”兴焉而后无诗。幸见明末“云间词派”陈子龙殿后,诗苑重启振兴之色。至于清代,诗人也众,诗卷刊刻也浩繁,不无诗词复苏之象。但碍于文字狱斧钺悬顶,又多熏于附庸浮滑之气而欠失品格,故精品传遗者不啻凤毛麟角。乾隆诗万余,未见一二传咏,夫何足论哉!然风韵气节可景仰者,还属龚自珍、板桥诸人

1、古诗

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它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以唐朝为界限,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唐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

2、京剧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3、国画

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汉朝人认为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称为中国,将中国的绘画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

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知。

4、书法

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书法和英文书法等。其“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5、对联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

各种民俗活动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传统文化



如何吐烟圈?求技巧。

吐烟圈方法技巧:

1、深吸一烟,让大量的烟储存在你的喉咙里记住不要吸进去。

2、然后将舌头压低,嘴巴张开,保持嘴唇O型,必须要圆,开口控制好,不能过大。

3、舌头往回缩,舌尖要很自然的下垂,然后放在下牙床的下面。

4、舌尖抬起往后弹,把嘴里的烟送出去。

5、调整嘴唇,以改变烟圈的大小,即可吐出烟圈。

当然不能用太小的力气,一般用力大的话,烟圈出来持续的时间比较长。但是也不要力气太大,太大的话可能就吐出一口浓烟了。

烟圈形成的的本质,是一个环状的空气涡流将烟雾粒子限制在一个环状区域内造成的。当烟雾粒子随着空气快速通过一个圆孔时,由于圆孔出口周边的空气是静止的,因此从圆孔中流出的空气-颗粒混合物会牵引静止的周边空气,由此形成了一个从孔洞边缘向外再转向内旋转的一个涡流。

什么是第二性特征

第二性征(secondary sexual characteristics),亦称“副性征”。在青春期出现、成年期大部分或全部保留的生理特征。在男性表现为阴毛、腋毛、胡须的显着生长,肌肉的发达,骨胳的粗壮,喉头突出,声音变得低沉。

在女性则表现为乳房隆起,生长出阴毛、腋毛,骨盆宽度增加,皮下出现丰腴的脂肪。男女这些生理特征虽由遗传决定,但最终的显现和成熟则依赖于性腺内分泌的促进,否则,第二性征可能永不出现。

第二性征出现的年龄,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差异,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差异,在男女两性之间也有差异。比较一致的结论是,男孩要比女孩晚两年出现第二性征。

一、第二性征概念起源:

第二性征,又称“副性征”,这一概念是18世纪约翰·亨特首先提出来的,他用这个术语来指公鸡的鸡冠等性征,但并没有精确的定义。

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1809~1882),在他的名着《人类进化和性选择》中,大量描述了第二性征的表现,但也没有给这一概念作出精确的定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着名的英国学者霭理士,在他的专着《男人和女人:人类第二性征的研究》中,对第二性征作出了如下定义:第二性征是两性高度分化、呈现差别的一些特点,起到增强两性间互相吸引的作用,从而促进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当然,第二性征远远不仅是为了两性吸引而形成,它还有相当多的实用性。

生物从无性进化为有性,至少可以说明性别分化对物种演变起利大于弊的积极作用。除了两性第二性征明显具有区别的人类以外,许多动物也具备第二性征,且与人类有不少惊人的相似之处。

例如:雄狮的鬓毛、雄孔雀的尾羽、雄鹿的角等,对应至男性身上就是浓密的体毛,虽然没有五颜六色的毛发和彰显攻击性的大角,不过却依然与绝大多数雄性动物一样,拥有更为强壮有力、庞大威武的身材。

而女性与雌性动物相同,体毛较少,身形更为修长小巧。只不过,从人类的审美视角来看,大多数人很难将其与人类性征关联对比,但其实是可以贯通的。

二、性征分类

第一性征是指生殖器官。从胚胎发育第五周开始逐渐分化为第一性征,婴儿出生时已具备,并以此来区别男或女。

第二性征指两性在青春期开始出现一系列与性别有关的特征,又称为副性征。例如:男子长出胡须,出现阴毛和腋毛,喉结突出、骨骼粗大、肌肉发达、声音低沉等;女子乳房膨大,出现阴毛和腋毛,骨盆宽大,胸、肩、臀、部的脂肪增多,音调高等。

第三性征指步入青春期后的心理、行为、习惯、志趣、器质等方面的特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二性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性征

关于“中国古代诗词曲发展的几个阶段是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wowowoman.com/zuowen/4357.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