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祭灶?(吾方祭灶请比邻——咏祭灶节古诗词赏析)
-
什么是祭灶?
网上有关“什么是祭灶?”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吾方祭灶请比邻——咏祭灶节古诗词赏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祭灶节,又俗称小年。这个春节系列节日中的开端却是中国南北方唯一一个分别在不同日期举行的传统而重大的节日。农历腊月二十三,在北方被称为谢灶,祭灶,灶王节。而在南方,事实却是在农历腊月二十四才过小年。造成这样不同有几个说法,一个是说中国国土地大物博,中国北方自古都多数为帝王之都,灶王爷也自然是从北往南,所以南方的小年要比北方晚那么一天。另一个说法,是南北灶王爷不同,上天的时间也有差异。
但我们根据南北方社会风俗来看,却又不是那么一回事。
古有诗词:“铺陈美食对谁吟,民四官三祭灶君。巧借寒风狂雪夜,上天言好信如真。”就拿我们福州习俗来看,福州的祭灶节是分两天来举行的。民间相传玉皇大帝派遣灶王神来人间监督每家每户的行为善恶,每年农历正月初四到任,年前十二月廿四任满上天禀报,人们祭灶其实就是为灶王爷饯行。福州人在廿三夜,先给灶王爷“祭荤灶”,供品主要是用鱼肉,美酒,希望灶王爷接受了款待后能在玉帝面前能隐恶扬善:廿四夜“祭素灶”,只用水果蔬菜,还有灶糖,灶饼。之所以祭素,就是怕灶王爷喝醉了酒,不分好坏,乱说一通。这灶王爷在民间的传说中,充满了人情味,就像世俗中的凡夫俗子一般,有着各式各样的性格特征。而在北方,主要也是源于清朝,从雍正年间,每年的腊月廿三在坤宁宫祭祀神灵,为了节省开支,皇帝就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也就随之效仿,于是在腊月廿三和腊月廿四也就成了官民之间过小年的区别。渐渐演变到今天,就成为了南北祭灶日期中的差异以及习俗上的差异。南方按照旧年传统拜两天,北方按照清后传统,多为一祭。
但是,不论是一祭还是两祭,不论是南北如何差异,祭灶中的年糖年饼却是不能少的。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
还有民歌:“腊月二十三 、灶君爷爷您上天 ,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可见这糖不仅要甜,能吸引灶王爷,还有一个特点是要粘。
这供灶王爷的糖糕多种多样,突出甜和粘的就有关东糖,糖瓜,还有枣,柿饼,糯米饼,枣糕等。但是最广泛流传的是灶糖,灶糖是一种麦芽糖,很甜,粘性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制成扁圆的叫糖瓜,传说中灶王爷吃了这又甜又粘嘴的甜糖,上天就会光说好话不说坏话。旧日穷苦小孩但凡嘴馋,就在沿街小商贩花几分几角钱买个解馋,那时候这样一包糖瓜就可以吃好久,那是莫大的美食享受。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手工甜糖慢慢的消失在我们的视野里了,他们没有了商标,没有了包装,自然就走不进超市商场,而祭灶时节用来代替灶糖的糖果也越来越丰富多样,也越来越趋向洋货。从九十年代还有些包装精美的年糖年饼大礼包,到近几年几乎都是散装糖果,进口果饼,花样是越来越多,但是却对传统糖果的意义观念却越来越淡薄了。不知道现在的糖果是否符合灶王爷的口味?是否吃了现在的糖果灶王爷还能替我们这些凡夫俗子隐恶扬善?这些就不可而知了。
吾方祭灶请比邻——咏祭灶节古诗词赏析
祝贺小年的诗词如下:
篇一《小年》
文天祥(宋代)
燕朔逢穷腊,江南拜小年。
岁时生处乐,身世死为缘。
鸦噪干山雪,鸿飞万里天。
出门意寥廓,四顾但茫然。
篇二《小年夜》
吴与弼(明代)
虚堂明烛小年时,子弄瑶琴父咏诗。
会得心中无事旨,乐夫天命复奚疑。
篇三《小年二首其一》
林光(明代)
甲子春侵腊,燕京又小年。
儿童欢礼灶,箫鼓闹喧天。
数九晴看柳,书空仰羡鸢。
此身吾自有,富贵乃浮烟。
篇四《小年夜诸客过集》
区大相(明代)
独有颓年感,偏逢故旧欢。
壶觞迎小岁,灯火候仙坛。
正直平生是,飞腾晚暮看。
宁因祠灶礼,名姓动天官。
篇五《二十四日》
文天祥(宋代)
壮心负光岳,病质落幽燕。
春节前三日,江乡正小年。
岁时如有水,风俗不同天。
家庙荒苔滑,谁人烧纸钱。
小年节日风俗:
小年,即每年农历腊月廿三或廿四,是祭祀灶王爷的节日。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贴灶神画像,祭灶,其实小年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除了供奉糖瓜、糕点,还要换灶神画像。把旧的灶神画像揭下的同时,家家户户也都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吃糖瓜在腊月二十三这天,“祭灶”无疑是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仪式。
描写传统节日的文言文
吾方祭灶请比邻 ——咏祭灶节古诗词赏析 ? 王传学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祭灶节,也称做“小年”。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
农历腊月二十三夜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故有“二十三,祭灶日”之语,和“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二十三日去,除夕夜更来”的对联。这天或提前,家家户户都要到街头买回用玉米或小米专制的“祭灶糖”,于晚上敬献祭灶,意为糊灶王爷嘴,免得上天瞎汇报。同时燃鞭放炮送灶神。祭灶用罢的祭灶糖,一般都与炒玉茭搅在一起握成团子,分发给家里的小孩或大人吃。按传统观念,祭灶日为新年的前奏。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子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尸: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在秦汉时代,灶神与门神、井神、厕神、中溜神共同负责家宅平安,为重要的“五祀”之一。那时候的说法是“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每月最后一天灶王爷都要升天汇报全家人的功过。
南朝时,祭灶是在腊月八日,与腊八节重合。《荆楚岁时记》里记载道:“其日,并以豚酒祭灶神”。
南宋以前,祭灶(小年)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即 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祭灶,是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灶王是旧时民间信仰的灶神。《淮南子·氾论训》载“炎帝作火,死而为灶”。灶神最初为老妇形象,主管饮食,后改绘男子或美妇形象,职权由管一家饮食扩大至操全家生死祸福,并随时记录家人功过,年底上天向玉皇报告。因此灶王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再就是吃灶糖。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祭灶节那天,家家户户要彻底打扫室内室外,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除去不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
祭灶节的诗词,以宋代的居多,反映了祭灶的风俗世情,及诗人们的思想情感,是我们了解和感受这一传统节日内涵的重要作品。
南宋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比较详细的介绍了这一传统节日的内容:
古傅腊月二十四,
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
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
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
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
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
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古代腊月二十四日左右,灶王爷将要朝拜天庭汇报人间的事情。灶王爷以云为车以风为马在人间稍作停留,家家户户摆上满杯的美酒和丰盛的食品来祭祀。献上烂热的猪头鲜美的双鱼,和甘甜细美的豆沙糕点松粉团子。家中男子斟酒祭献,女子则回避开去,把酒洒在地上烧纸钱来使灶王爷开心。丫鬟们和内人的争吵您就当没听到,猫和狗打斗的丑陋行为您也不要生气。等您酒足饭饱后送您登上天门,家事长长短短的就求您不要多说了,您讨得利市回来我分利给您。
诗人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诗写得真实细致饶有情趣,写出了祭灶供品的丰富,祭灶的习俗,及对灶君的期盼。足见古代民风对祭灶的重视。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冬日读白集爱其贫坚志士节病长高人情之句作十首》(其十),体现了祭灶的乡里情谊:
卜日家祭灶,牲肥酒香清。
分胙虽薄少,要是邻里情。
众起寿主人,一觥潋灩倾。
气衰易成醉,睡觉窗已明。
吉日在家里举行祭灶,献上肥肥的牲猪和又香又清的美酒。祭祀完毕分享的祭神之肉虽然不多,还是邀请邻里一起来分享。众人一起祝主人长寿,诗人端起满满一大杯酒倒进口中。年老气衰容易喝醉,睡觉时窗外已经天明。
诗人在家祭灶,邀请邻里分享祭祀后的供品,体现了乡里情谊。
宋代大诗人苏轼的《初到杭州寄子由二绝》(其二),借祭灶宽慰自己:
圣明宽大许全身,
衰病摧颓自畏人。
莫上冈头苦相望,
吾方祭灶请比邻。
熙宁四年(公元1071)十一月苏轼到杭州任通判。初到杭州,写诗寄给弟弟子由。
诗中说圣上宽宏大量保全了我的性命,但我自己身体多病衰弱常常害怕别人。你不要站在山岗上苦苦相望为我担心,我正在邀请邻居一同来家祭灶。诗人对被诬陷自请外放内心很是不满,借祭灶来宽慰自己。
宋人祭灶使用一种称为“胶牙饧”的灶糖,使灶神说些甜言蜜语。也有人说是要让灶神上天后齿牙被糖黏住,说不出话来。这里有讥讽诬陷他的谢景温等人的意思。
北宋诗人秦观的《答曾存之》,借祭灶抒落第失意之感:
环堵萧然汝水隈,
孤怀炯炯向谁开。
青春不觉书边过,
白发无端镜上来。
祭灶请邻聊复尔,
卖刀买犊岂难哉。
故人休说封侯事,
归钓江天有旧台。
此诗作于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时诗人落第归蔡州。
诗的首联写蔡州环境:被汝水环绕,城门炯炯不知向谁开。颔联写诗人感叹自己的青春不知不觉在书边度过,已经在镜中看到自己头上有了白发。颈联写诗人祭灶时邀请邻居来聊聊今后的出路,改行务农是否可行?尾联诗人请老朋友不要再说封侯的事情,自己归来到江边钓鱼,原来的钓鱼台还在。落第失意之感溢于言表。
南宋诗人陈藻的《平江腊月廿五夜作》,表达了故国之思:
昨日宰猪家祭灶,
今宵洗豆俗为糜。
燔柴夹水明如昼,
截竹当阶爆御魑。
故国赛还新岁愿,
老翁回忆幼年时。
才高命薄天相戏,
我亦刚肠不肯悲。
陈藻,字元洁,为宋代著名学者林光朝再传弟子,能守其衣钵。著有乐轩集八卷。
此诗写于腊月二十五祭灶后。诗中写道:昨日家家宰猪祭灶,今晚户户洗豆做豆糜。溪水两岸燃烧的柴火明亮如昼,人们截断竹子在台阶前燃爆驱散魑魅。回想故国希望能还新年许的愿,我老翁不由得回忆起幼年时祭灶的情形。可惜我才高命薄遭到老天的戏弄,我自有刚强的性格不肯悲伤。
诗人描绘祭灶后人们迎接新年的情形,感叹自己才高命薄,难掩自己的故国之思。
宋代诗人孙纬的《献寿》,描绘了灶神的形象:
面脸丹如朱顶鹤,
髭髯长似绿毛龟。
欲知相府生辰日,
此是人间祭灶时。
诗中写的是灶神的形象,将丞相比作灶神,以此献寿,可谓别出心裁。
南宋诗人刘克庄的《岁晚书事十首》(之一),写儿女深夜偷偷烧香祭灶的童趣:
门冷如冰尽不妨,
由来富贵属苍苍。
谁能却学痴儿女,
深夜潜烧祭灶香。
诗中写道:门外冷得如冰也不妨碍灶王爷上天,从来人间的富贵属于上天赐予。不知谁能学我的一对痴儿女,深夜偷偷学大人烧香祭灶呢!儿女深夜偷偷烧香祭灶,可见祭灶的习俗影响之深。
清代诗人周宗泰《姑苏竹枝词·跳灶神》:描绘了跳灶神的习俗:
又是残冬急景催,
街头财马店齐开。
灶神人媚将人媚,
毕竟钱从囊底来。
《清嘉录》载:“乞儿三五人为一队,扮灶公、灶婆,各执竹枝噪于门庭以乞钱,至二十四日止,谓之跳灶王。”周宗泰的这首词,就是写的跳灶神的情形。人们要“跳灶王”,主要是讨好灶神,希望他保佑来年赐福。
晚清诗人罗昭隐的《祭灶》,感叹文章不值钱:
一盏清茶一缕烟,
灶神老爷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
为道文章不值钱。
晚清诗人罗昭隐生活穷困,怀才不遇,对现实非常不满,特别是对人世间“文章不值钱”极为反感,愤愤不平。他的这首《祭灶》诗,即反映了他这样的心态。只是灶王爷不管文章事,所托不当了。
到了近代,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
诗中提到的“黄羊”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诗人说家中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哪里只是没有黄羊呢?家中再困难,也要典当衣物买供品祭灶。表明人们对灶王爷的虔诚。
有关北方小年的七律诗词
1. 描写传统节日的古文
1. 描写除夕的诗句: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描写春节的诗句: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 描写元宵节的诗句: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 描写清明节的诗句: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 描写端午节的诗句:
《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6. 描写中秋节的诗句: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7. 描写七夕节的诗句: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8. 描写重阳节的诗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 描写传统节日的古文1. 描写除夕的诗句:《除夜》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描写春节的诗句:《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 描写元宵节的诗句:《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 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 描写端午节的诗句:《五月五日》宋梅尧臣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6. 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7. 描写七夕节的诗句:《七夕》唐罗隐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8. 描写重阳节的诗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 用文言文写一种节日古诗文中的节日 古诗文中经常提到的节日有元旦、人日、灯节、社日、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腊八、祭灶节、除夕等。
1、元旦, 指一年的第一天。古代指农历正月初一,现称春节, 民间俗称“过年”。
年, 本意是指谷物成熟。周朝以“年”名岁, 一年的开头叫“岁首”。
汉武帝刘彻主持制定了太初历, 正式确定每年正月为岁首, 正月初一为元旦。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采用公历, 于是有了两种年、两个元旦, 为了加以区别, 又因为阴历元旦正处于“立春”前后, 所以称农历元旦为“春节”。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正式采用公历, 将每年的1月1日定为元旦, 农历元旦改称春节。农历元旦还有许多别的名称, 如元日、元朔、元正、元辰、正旦、新正、新春、新年。
写元旦的最著名的诗是王安石的七绝《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屠苏, 酒名。
古俗,正月初一, 家人先幼后长, 饮屠苏酒。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春节的习俗有吃饺子、拜年、放爆竹鞭炮等。2、人日, 正月初七。
古代礼俗规定:“正月一日为鸡, 二日为狗, 三日为猪, 四日为羊, 五日为牛, 六日为马, 七日为人。”唐宋以前, 人们对这个节日很重视, 到这一天, 家家吃“七元”———用素菜、谷料等七种东西混煮而成的一种粥。
据说, 吃了这种粥可消除百病。并且制作一种叫“人胜”的礼物相互赠送, 这种礼物是用金箔、银箔剪成的人形发饰, 把它作为一种吉祥物别在发髻上, 能够在一年里求得幸福安康。
隋朝薛道衡有诗《人日思归》, 写得很动人:“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
此诗采用对比手法,抒发思归之情,用三处对比,一是入春时间短与离家时间长对比,二是雁归与人未归对比,三是春花未发与思归之念已生对比,抒发了强烈的思乡之情。3、灯节, 又称上元节、元宵节, 即正月十五日。
这一天是“过年”活动正式结束的一天, 过了这一天,一切生活都又如平日一样正常了, 所以, 在灯节, 人们尽情嬉乐。灯节的习俗有赏灯、吃元宵、耍狮子、舞龙灯、踩高跷、放烟花爆竹等。
这一天, 各街道放灯, 各店铺放灯, 家家户户张灯结彩, 形成灯市, 入夜灯火通明如同白昼, 人们游览观赏猜灯谜, 热闹非凡。元宵又称汤圆, 宋代称“元子”、“浮元子”。
吃元宵意在求得全家人在新的一年团圆幸福。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这首诗采用的是什么手法?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梁启超称辛弃疾的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王国维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
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4、社日是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
社日分春社和秋社两次, 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这日, 人们带着酒肉饭菜去祭祀土神, 祷求夏秋丰收。之后便相聚欢饮, 吹箫击鼓, 尽情娱乐。
王驾《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 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
这首诗借春社散后村落渐归宁静这样一个尾声表现了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 同时表现了农民在丰收在望的情况下所必有的极度喜悦的心情。5、寒食节是清明的前一天( 一说前两天) 。
寒食日不得举火只能冷食事先做好的饭菜。本节日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事, 因介子推抱木焚死, 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
寒食与清明两节, 本是分得很清楚的, 后来因为人们不太适应禁火寒食, 寒食节也就越来越淡化, 到清代, 寒食不再提倡, 民间也没有禁火习俗了,寒食节便并入了清明节。相传介子推写了这样的诗句送给晋文公:“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唐·韩翃(hóng)《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6、清明, 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在每年四月五日( 农历三月) 前后。
这时, 我国大 部分地区气候变暖, 草木萌发, 一片新绿, 给人以清净明洁的新鲜感觉, 故称此为清明。农业生产上, 正是春耕农忙时节。
清明节的习俗, 一是祭墓、扫墓, 无 论官员衙吏还是仆佣乞。
4. 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文名句..我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八个,历史上描写我国传统节日的诗句很多,下面按照时间次序,每个节日选择流传较广比较有名气的其中一首,供楼主参阅:
1. 描写除夕的:
除夜
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 描写春节的: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 描写元宵节的:
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3. 描写清明节的: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 描写端午节的:
端午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 描写七夕节的:
七夕
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7. 描写中秋节的: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8. 描写重阳节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 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文名句有哪些王安石的《元日》: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欧阳修 《生查子》:元宵节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杜牧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 文秀 端午节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苏轼 水调歌头 中秋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唯(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辞灶的诗句 辞灶的诗句是什么
有关北方小年的七律诗词有:《七律·小年》、《七律·农民工》、《小年》等等。
1、《七律·小年》。
春却无温天照寒,灯耀千巷碧空悬。窗花烂漫梅栖鹊,年画雄魂瀑下山。盥洗除尘辞旧弊,狂歌劲舞庆新环。声声祝愿声声笑,万里神州万里欢。
2、《七律·农民工》。
行南闯北正当年,露宿餐风满掌茧。铁铲砖刀手里拿,衣裳被子身边卷。珍馐美食无心贪,淡饭清茶不可免。大厦高楼遍地新,何人晓是民工勉。
3、《小年》。
辞旧迎新送灶王,迎财纳福心欢畅。扫除陈年往日梦,祈求新年多安康。糖瓜黏甜祭灶王,灵霄殿前不告状。招来祥云绕福宅,接引瑞气罩四方。
传统节日介绍:
小年,别称祭灶节、灶王节、扫尘日,中国传统节日,日期因地域有所不同,北方地区大多数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四。
在清朝中期以前北方地区也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百姓也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还有一种说法是,中国古人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说,也就是官家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百姓腊月二十四过小年,水上人家、渔家等则是腊月二十五过小年。之所以这么划分,是因为宋代之前北方多为政治中心,受官方文化影响深,北方人过小年选在腊月二十三,而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则为腊月二十四。
辞灶的诗句有:匣中取镜辞灶王,匣中取镜辞灶王。
辞灶的诗句有:匣中取镜辞灶王,匣中取镜辞灶王。 结构是:辞(左右结构)灶(左右结构)。 注音是:ㄘ_ㄗㄠ_。 拼音是:cí zào。
辞灶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1.旧俗称送灶神上天为"辞灶"。在腊月廿三或廿四日举行。
二、引证解释
⒈旧俗称送灶神上天为“辞灶”。在腊月廿三或廿四日举行。参见“送灶”。引清张尔岐《蒿庵闲话》卷一:“礼,夏祀灶,今以季冬。虽与古异,实本功令,乃云灶神於是月二十四日,上天言人功罪,设糕_酒脯之属以送之,名曰辞灶。愚诬之甚,盖惑於晦日上天之_,遂误以祠为辞耳。”
关于辞灶的诗词
《镜听词·匣中取镜辞灶王》
关于辞灶的成语
重起炉灶臼灶生蛙扫锅刮灶孙膑减灶沉灶产蛙沉灶生蛙清锅冷灶沈灶生_清灰冷灶狗屁倒灶
关于辞灶的词语
清灰冷灶孙膑减灶扫锅刮灶沈灶生_清锅冷灶绳床瓦灶塞井夷灶沉灶生蛙狗屁倒灶另起炉灶
关于辞灶的造句
1、小年到,过辞灶,置办年货,蒸年糕;小年到,吉星照,财源广进,福寿高;小年到,送吉兆,好事成真,妙妙妙;祝小年快乐,满脸堆笑。
2、全家吃面条,辞灶时将“灶马”头烧掉,意味着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去了。
3、今日是小年,小年要辞灶,让我为你造新灶:一造健康灶,烧得身体棒棒;二造财富灶,烧得财源滚滚;三造幸福灶,烧得快乐连连!祝:小年夜快乐!
4、“辞灶辞灶,新年来到”,过了这一天,春节的序幕就拉开了。
5、腊月二十三辞灶,这一天将“灶马”贴在东间锅台上,晚上六点辞灶,在灶王爷前点上香,摆上供品。
点此查看
是啥意思/
是问号,表示疑问的标点符号。用于疑问、设问、反问句等句型的末尾。
问号是语气语调的辅助符号工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语气。用于疑问句、设问句和反问句结尾。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用问号。反问句的末尾,也用问号,问号一般情况下不出现在一行之首。有反问、设问等用法。
例子
1、小刘,你到过上海吗?
2、王涛,你吃饭了吗?
3、咦?我的钢笔怎么不见了?
4、啊?怎么会是他?
5、难道不是这样吗?
6、这样难道不好看吗?
关于“什么是祭灶?”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wowowoman.com/zuowen/4855.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睛云淡日光寒
- 光景不胜闺阁恨,行行坐坐黛眉攒
- 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
-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 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
-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 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