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诗词吗(有什么方法可以更好理解诗歌?)
-
体会诗词吗
网上有关“体会诗词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有什么方法可以更好理解诗歌?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以前读大学,寒暑假时才会回家,但我在家一般也会比较无聊,所以邻居家的那个小男孩过来找我玩的时候,偶尔我也会教他读一两首古诗,恰好他对于这种念起来朗朗上口的古诗觉得挺有趣,就乖乖的跟着我一起念,而教他读诗,我也乐在其中。
我教他读诗的时候,并没有特地去挑什么适合孩子的诗,只觉得不用太长就好,念过杜牧的《山行》、王昌龄的《出塞》以及王翰的《凉州词》后,发现这孩子的记忆力还挺好的,不用多久就记住了,后来继续读张继的《枫桥夜泊》的时候,小孩就不想读了,他觉得不喜欢。我问为什么,他说读起来都不顺口的,好难读,想要换一首。我说好,就换了另外一首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他说这首不难记,又很乐意跟我一起读了。后面我又教了他几首别的,他也很快就记住了。
其实不仅仅那个小孩子会这样想,我在上学的时候,遇到那些需要背的诗词,若是读来不“顺口”,也是不喜欢背诵的。
比如屈原的《离骚》中这一段:
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说道:“诗中韵脚,如大厦之有柱石,此处不牢,倾折立见。”可以说韵是支撑着诗歌不倒的砥柱。诗歌讲究韵律美,因此必须要求押韵,使其有一种和谐的节奏感。对于诗歌来讲,分行不是它的必要充分条件,古代的诗词是连标点符号都没有的,更枉论分行了。《离骚》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既然是诗,那它必然是讲究押韵的。《离骚》在我读来觉得拗口,是因为战国离我们太过久远,语言的发展又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何况《离骚》是用当时楚国的方言创作的,用今天的语言读起来自然有区别。
诗歌的押韵是为了使行文变得富有节奏和音乐之美,从而使得诗词声调和谐更容易记忆,由此可知押韵是学习诗词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说到这里,如果让我再去给小孩子选择诗词让他们学习,这个时候我考虑得更多的会是那些韵律读来与今天的语言更接近、更协调的诗词来给他们启蒙,这也是我喜欢叶嘉莹先生选编的《给孩子的古诗词》作为孩子在诗词方面的启蒙书籍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本《给孩子的古诗词》,共收录作品218首,其中包括177首诗和41首词,编选原则就是要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有人觉得《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也可以作为孩子的诗词启蒙书,但我觉得对于孩子来说有些难度。我是在大学的时候才开始读《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的,这两本书中有些古诗词对于孩子来说难度还是挺大的,像《唐诗三百首》里面的《长恨歌》与《琵琶行》相对来说就要难理解得多,如果没有熟悉这些诗的大人进行讲解的话,仅靠孩子们自己的理解可能不会太全面。而这本《给孩子的古诗词》中的诗词是完全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甄选的,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作为主要的目的,希望孩子可以热爱诗词,从中去体会诗词的美和生命力。在《给孩子的古诗词》甄选上,叶嘉莹先生的要求可谓严苛:“对于只以刻画工巧取胜者不予选录,超出孩子认知水平者亦不选录,所选诸诗对时代、作家、体裁等数量之比例则没有限制。”对于古典诗词的传承与弘扬,叶嘉莹先生堪称大家。
对于孩子来讲,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学习兴趣远比只是让孩子单纯地记忆要重要的多——当然,记忆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能力,《给孩子的古诗词》里面的诗词除了读来朗朗上口、百读不厌之外,还留给了孩子很大的想象空间。
比如其中唐代诗人杜甫的这首《绝句》:
这首诗的格调清新优雅,画面感就很强,春日迟迟才来,说明了冬天的绵长,也意味着春天的短暂,因此人们也会更加地珍惜春天的美好。春风,花草,燕子,鸳鸯这些代表着春天的景物的出现,构成了一幅明丽悠远的春色图,动静结合,透出一股生机勃勃的春意,给人一种春光旖旎之感。
生活在这个钢筋水泥构造的丛林里,诗词中的鸳鸯、燕子这些古时常见的事物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有时候竟是一种奢侈。也因为如此,很多人会说,我们再也写不出像古代的人所写的那样的诗了。
其实不然,掌握了诗的格律问题,也是可以写得出来的,但在这之前,你要多读,要多背诵,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不是没有道理的,当你脑海里的诗词量足够多了,你也就逐渐掌握了写诗所需要注意的格调与韵律了,这是其一。
其二,叶嘉莹先生说过:“凡是最好的诗人,都不是用文字写诗,而是用整个生命去写诗的。成就一首好诗,需要真切的生命体验,甚至不避讳内心的软弱与失意。”可见,除了多读多背之外,我们还应该走出束缚住我们的那一方天地,趁有时间去外面走走,去体验自然的魅力,去感受烟雨迷离、波光潋滟的温婉,去感受兰风蕙露、斜阳草树的逸然,去感受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气势,去感受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锋芒,去发现和感受自己内心的困惑或期待,从中窥见一分对生活的希望与热爱,做一个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
有什么方法可以更好理解诗歌?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化的巅峰
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巅峰,唐代经济发达,政治清明,文化也就得到了一个空前发展的阶段。唐代统治者的胸襟眼界之高,是后代统治者少见的,民族政策相当开明,“正因为有这样的政治背景,李姓王朝才能以前所未有的自信面对化外文明,此等自信,积弱之宋实难企及,明清两代,国势渐衰,也难望其项背。” 自信使得唐代文人拥有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一批批优秀文人不断涌现。加上唐代科举中的经赋取士,进一步刺激了文人对文化的追求,从另一个方面来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有唐一代,浪漫与现实并存,古体与格律同行,凡物皆可入诗,使得文人在作诗的时候有了更加广阔的挥洒空间。正由于巅峰在前,使得后人只能仰视,正所谓“唐后无诗”。
自从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李白、贺知章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白居易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人,李贺、贾岛为代表的怪诞诗人。一批批优秀的诗人纷纷涌现,造就了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璀璨的巅峰。
宋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另外一个巅峰。词产生了民间,经历了唐、五代的发展,到了宋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初期晏几道、欧阳修的推动,随着柳永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后来随着苏轼等人的推进,宋词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到了南宋的时候,更多的词人身怀忧国忧民之心,豪放派词人涌现,辛弃疾、陆游等人将豪放词风推到极致。
自从宋初对“西昆体”的批判,宋词开始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经过柳永的改革,宋词更进一步的繁荣。一般来说,宋词只是分为两个派别:柳永、晏殊、周邦彦、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苏轼、辛弃疾、张元干、张孝祥为代表的豪放派。优秀的词人促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的另外一个巅峰。
经济的发达,政治的清明,文化的繁荣,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诗词的繁荣不是孤立存在的,诗词存在于文化之中,是社会的一个部分,离开了社会,诗词不过是空中楼阁。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
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是什么意思
__是一个网络流行词,读作shīwàng,音同“失望”,是失望的暗语。
词语来源“__”是非主流火星文,为“失望”二字的同音仿写。引申含义“__”同“失望”,意思是感到没有希望,失去信心;希望落了空;因为希望未实现而不愉快。
“_”古同“世”,《说文解字》:“三十为_(世)。”“_”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同“网”。
“__”同“失望”。“失望”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shīwàng,意思是感到没有希望,失去信心;希望落了空;因为希望未实现而不愉快。
关于“体会诗词吗”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wowowoman.com/zuowen/5113.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清愁,芭蕉不展丁香结
- 异乡物态与人殊,惟有东风旧相识
-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喜笑东风
-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 试问梅花何处好,与君藉草携壶
- 青溪水,流得到红桥
- 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