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乡村生活的古诗词(儿童经典古诗《鹅鹅鹅》)
-
儿童乡村生活的古诗词
网上有关“儿童乡村生活的古诗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儿童经典古诗《鹅鹅鹅》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关于乡村生活的古诗有哪些
1、《游山西村》
作者陆游 朝代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白话翻译: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2、《乡村四月》
作者翁卷 朝代宋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白话翻译: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
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3、《村居》
作者高鼎 朝代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白话翻译: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4、《村夜》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白话翻译:
在一片被寒霜打过的灰白色秋草中,小虫在窃窃私语着,山村周围行人绝迹。
我独自来到前门眺望田野,只见皎洁的月光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满地的荞麦花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
5、《溪居即事》
作者崔道融 朝代唐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白话翻译:
篱笆外面不知是谁家没有系好船只。春潮上涨小船被吹进了钓鱼湾。
有一位小孩正玩得高兴,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村里来了客人,忙忙地跑回去,去把柴门打开。
2.关于乡村生活的古诗两首儿童诗一首1、《乡村四月》宋代: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译文: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杜鹃一声声啼叫在如烟如雾的蒙蒙细雨中。乡村的四月正是最忙的时候,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2、《归园田居·其三》魏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批着月光才回家。山径狭窄草木丛生,夜间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3、《所见》
清代: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4、《牧童》
唐代: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译文: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5、《牧童诗》
宋代: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译文: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3.关于乡村生活的古诗两首儿童诗一首日长篱落无人过.归燕识故巢。
醉里吴音相媚好,积日满荒陂,河明闾井间。怪生无雨都张伞,惆怅远行客,溪头卧剥莲蓬。
儿童散学归来早,不脱蓑衣卧月明,侧坐莓苔草映身,荆扉乘昼关。意欲捕鸣蝉,萧萧密雨垂春中田园作唐王维屋上春鸠鸣,不是遮头是使风.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歌声振林樾,拂堤杨柳醉春烟,晨渔旧浦移.为霖淹古道,麦花雪白菜花稀。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忽然闭口立.牧童望村去.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归来饱饭黄昏后。
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村边杏花白.静者亦何事,中儿正织鸡笼,腐叶著秋枝.秋中雨田园即事唐耿湋漠漠重云暗。儿童急走追黄蝶。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花发在东篱.五稼何时获.乱流发通圃。最喜小儿亡赖,孤村几户炊.持斧伐远扬?大儿锄豆溪东,收篙停棹坐船中。
路人借问遥招手.空馀去年菊,旧人看新历,荷锄觇泉脉,笛弄晚风三四声,溪上青青草.日隐桑柘外。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唯有蜻蜓蛱蝶飞.临觞忽不御.淇上田园即事唐王维屏居淇水上,枝头花落末成阴,东野旷无山,猎犬随人还,忙趁东风放纸鸢,白发谁家翁媪。
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暮爨新樵湿,飞入菜花无处寻,怕得鱼惊不应人。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
4.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两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一)
年代南宋
作者范成大
内容
昼出耘③田夜绩麻④,
村庄儿女各当家⑤。
童孙⑥未解⑦供⑧耕织,
也傍⑨桑阴⑩学种瓜。
白天锄草夜间搓捻细麻,
农家男女没有片刻闲暇。
小孩子不懂得耕田织布,
也靠在桑阴下学着种瓜。
[注释]
1. 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2. 耘田:在田间锄草。
3. 绩麻:把麻搓成线。
4. 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5. 未解:不懂;不知道。
6. 供:从事,参加。
7.傍:靠近。
8.桑阴:桑树的树阴。
①四时田园杂兴:诗人晚年写了一组四季田园杂感诗,共60首,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四时五组,每组12首。都是描写的乡村生活。这里选的是“夏日”诗一首。②范成大(公元1126—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吴县)人,南宋诗人。③耘:锄草。④绩麻:搓捻麻绳或麻线。⑤当家:主持家务。这里指担当家庭的生产劳动任务。⑥童孙:指儿童。⑦未解:不懂得。⑧供:供奉。这里指“参加”、“从事”。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的荫凉处。
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细微的描绘,热情地赞颂了农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前两句写乡村男耕女织,日夜辛劳,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后两句生动地描写了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景,流露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诗中描写的儿童形象,天真纯朴,令人喜爱。全诗有概述,有特写,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乡村男女老少参加劳动的情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句意]1~2句:男耕女织,昼夜忙碌。 3~4句:可爱小孩,学习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年代南宋
作者范成大
内容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注释]
1.肥:指果肉肥厚。
2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
3麦花:荞麦花。荞麦是一种粮食作物,春秋都可以播种,生长期很短。花为白色或淡红色,果实磨成粉供食用。
4篱落:篱笆。用竹子或树枝编成的遮拦的东西。
5蛱(jiá)蝶:蝴蝶。
6菜花:油菜花。
7惟有:只有。
8无:没有。
9傍:靠近。
[今译]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赏析]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句意]1~2句: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 3~4句:昼长人稀,蜓飞蝶舞,以动衬静。
5.描写儿童愉快生活的古诗词一、宿新市徐公店
作者杨万里 朝代宋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译文
篱笆稀稀落落,一条小路通向远方,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却还尚未形成树阴。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飞入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二、村居
作者高鼎 朝代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三、村晚
作者雷震 朝代宋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译文
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四、小儿垂钓
作者胡令能 朝代唐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
一个蓬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五、池上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6.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所见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捉鸣蝉,
忽然闭口立。
儿童经典古诗《鹅鹅鹅》
#婴幼儿# 导语古诗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古诗词平仄押韵,韵律感十分强,教孩子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加强他们的文化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文化气韵,腹有诗书气自华。下面是 分享的精选3-6岁儿童古诗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1.精选3-6岁儿童古诗赏析
咏鹅
骆宾王〔唐代〕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鉴赏
这首诗以一个七岁小孩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的极为生动活泼。
第一句三个“鹅”字,是诗人对鹅的亲切呼唤,也可以理解为模仿鹅的叫声。第二句“曲项向天歌”。曲,弯曲。项,就是脖子。曲项,弯着脖子。歌,唱歌。这两句让人想象出,一个7岁的儿童在对鹅作诗,他指着鹅说:鹅,鹅,鹅,弯曲着长长的脖子,朝着天空唱歌。一下子抓住鹅脖子长的特征,写出它欢叫时洋洋自得的神态。
第二句写鹅鸣叫的神态,给人以声声入耳之感。鹅的声音高亢嘹亮,一个“曲”字,把鹅伸长脖子,而且仰头弯曲着嘎嘎嘎地朝天长鸣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这句先写所见,再写所听,极有层次。
以上是写鹅在陆地上行进中的情形,下面两句则写鹅群到水中悠然自得游泳的情形。小诗人用一组对偶句,着重从色彩方面来铺叙鹅群戏水的情况。鹅儿的毛是白的,而江水却是绿的,“白”“绿”对照,鲜明耀眼,这是当句对;同样,鹅掌是红的,而水波是青的,“红”“青”映衬,十分艳丽,这也是当句对。而两句中又“白”“红”相对,“绿”“青”相对,这是上下对。这样,回环往复,都是对仗,其妙无穷。
在这组对偶句中,动词的使用也恰到好处。“浮”字说明鹅儿在水中悠然自得,一动不动。“拨”字则说明鹅儿在水中用力划水,以致掀起了水波。这样,动静相生,写出了一种变化美。
2.精选3-6岁儿童古诗赏析
悯农二首·其二
李绅〔唐代〕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赏析
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 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3.精选3-6岁儿童古诗赏析
清明
杜牧〔唐代〕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赏析
这一天正是清明节,诗人杜牧在路上行走,遇上了下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但是用来写雨,却是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种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倾盆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的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王孙公子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
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怎么办呢?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呢?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的路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
“遥”,字面意义是远。但我们读诗的人,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诗里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家,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不管”了。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展开了一处远比诗篇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才是诗人和我们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我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长的地方。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 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 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
4.精选3-6岁儿童古诗赏析
敕勒歌
乐府诗集〔南北朝〕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鉴赏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5.精选3-6岁儿童古诗赏析
梅花
王安石〔宋代〕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后两句写梅花的幽香,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华横溢。亦是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处于艰难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的人。全诗语言朴素,写得则非常平实内敛,却自有深致,耐人寻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墙角数枝梅”,“墙角”不引人注目,不易为人所知,更未被人赏识,却又毫不在乎。“墙角"这个环境突出了数枝梅身居简陋,孤芳自开的形态。体现出诗人所处环境恶劣,却依旧坚持自己的主张的态度。“凌寒独自开”,这里写梅花没写她的姿态,而只写她“独自开”,突出梅花不畏寒,不从众,虽在无人偏僻的地方,仍然凌寒而开,写的是梅花的品质,又像写人品。“独自”,语意刚强,无惧旁人的眼光,在恶劣的环境中,依旧屹立不倒。体现出诗人坚持自我的信念。
“遥知不是雪”,“遥知”说明香从老远飘来,淡淡的,不明显。诗人嗅觉灵敏,独具慧眼,善于发现。“不是雪”,不说梅花,而说梅花的洁白可见。意谓远远望去十分纯净洁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诗意曲折含蓄,耐人寻味。暗香清幽的香气。“为有暗香来”,“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华横溢。
立在僻静甚至冷清的墙角,冲破严寒静静开放,远远地向世人送去浓郁的幽香,这是绝世之梅,也是绝世之人。
6.精选3-6岁儿童古诗赏析
绝句
杜甫〔唐代〕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赏析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含”字表明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
末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种希冀,已经大大消减了。“泊”字,正好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三国孙权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誉为明主,作者借东吴代指孙权,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希望。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为了写出那个“难”字。
全诗看起来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但诗人的内在情感使其内容一以贯之,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构成一个统一的意境。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
7.精选3-6岁儿童古诗赏析
出塞
王昌龄〔唐代〕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著 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 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8.精选3-6岁儿童古诗赏析
风
李峤〔唐代〕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赏析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
风无形,空气流动形成风。但它又是有形的,一阵微风掠过,小草含笑向人们点头,花儿在风中摇曳着,变着法儿撒欢儿,炊烟随着风的节奏跳起直上重霄的舞蹈,纤细的柳枝轻拂着树下游人的脸庞。
风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当它欢欣的时候,往往伴着细雨洋洋洒洒飘落,春天来临的时候,风过千山秀、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拂拂,像“飞天”的裙裾在梳理着,春风吹醒冬眠的柳绦,春风送来翩飞的燕子,春风吹绿了千沟万壑,春风摇醒了小草的青春,也在人们心中播下了盎然的春意。
当它发怒的时候,过江卷起漫天狂澜,有苏轼的《赤壁怀古》来证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它引发海啸,将参天大树连根拨起,用掌击碎轿车甩向路沟,用衣袖挥断成片树木,狂笑着,轻蔑地看着对它束手无策的人们,视自己为一列战车,而世上万物如螳臂。
当它悲哀的时候,会发出呜呜咽咽的声音,似在诉说心中的悲怨与委屈,似小孩在哭泣,听之也不得不为之动容。
风是神奇的,风是千变万化的,风是柔弱的,风又是强悍的。敏感的风,多情的风,凄婉的风,千姿百态的风,你是人类的朋友,却也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风,你让人不得不爱,同时也让人惧之三分。
9.精选3-6岁儿童古诗赏析
小儿垂钓
胡令能〔唐代〕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赏析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画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10.精选3-6岁儿童古诗赏析
元日
王安石〔宋代〕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赏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不仅是政治家,还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关于儿童嬉戏的诗句
《咏鹅》是骆宾王在7岁时写的一首诗,这首诗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写得自然、真切、传神,是《唐诗三百首》中最耳熟能详、最易吟诵的唐诗代表名篇。《咏鹅》是现今大多数小朋友的启蒙诗。下面是我整理的儿童经典古诗《鹅鹅鹅》,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儿童经典古诗《鹅鹅鹅》 篇1《咏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译文
“鹅!鹅!鹅!”,水中,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对着蓝天在歌唱。
它们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划着清波,就像船浆一样。
注释
①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用诗词来赞美鹅。
②项:颈的后部。这里指鹅的脖子。
③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④拨:划动,拨开。
赏析
首先,小朋友是不是感觉这首诗很好读,朗朗上口?你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多么好读,是不是感觉很顺?这就是唐诗的一大特点,有韵律美。也就是最后一个字韵母相同或相近,所以读起来就像顺口溜,抑扬顿挫,带有天然的节奏。我们给大家讲的诗,都是以朗诵为主的,不好读,读起来不顺畅的诗我们都没有选。
大家看一下这首诗的第一句,连了三个“鹅”字,“鹅鹅鹅!”古今少有!很有气势。运用摹声的手法,把鹅的鸣叫声送到人们的耳朵里,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难想象,小作者听到鹅的'叫声,看到鹅在水面上游来游去,心中多么快活。好像在指给别人:你看你看“鹅鹅鹅”!这完全是孩子的语言。非常生动。
第二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时的样子:弯曲着长长的脖子,向着蓝天高歌。在孩子的眼中,鹅的样子有多么得意,多么神气!鹅的脖子比较有特点,所以小诗人抓住了鹅独特的地方,一个声音,一个脖子,即使你不知道这首诗的名字,你也应该能想到,这是写的鹅。所以也有的人将这首诗作为谜语来猜,先说诗,再让大家猜这是什么动物,你也可以让其他小朋友猜一下?
三、四句描写鹅游动的情态。“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洁白的羽毛,碧绿的春水,鲜红的脚掌,清澈的波纹,白、绿、红互相映衬,色彩鲜艳。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协调,美的象一卷画一样。鹅在水上是轻轻地“浮”,缓缓地“拨”,动作优美高雅,这情景多么的悠然自得,当然会使孩子心情愉快,甚至会高兴地手舞足蹈。
小朋友们,你看唐诗没那么难吧?这首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新鲜活泼,就像说话一样。那诗人和一般人最大的差距在哪里呢,我觉得不是文字上的功夫。我们学习的前十几首诗,文字都非常的简单,但非常的优美。我觉得诗人和一般人最大的区别就是观察力,诗人应该是很敏感,能观察到生活中的独特的地方,比如说声音、形象、动作、颜色等,并可以抓住特点进行描绘。“曲项”、“白毛”、“红掌”,是白鹅的形体特征;“向天歌”、“浮绿水”、“拨清波”,是白鹅的生活习性和行动特征。诗人抓住这些特征,把白鹅浮水时的形象和神态写得生动、逼真,给人留下了一副富有情趣的、美丽的图画。
在很多的儿童古诗选本中,这首诗都被列为第一位,一是因为他是小孩子写的,也因为这首诗本身也充满了画面感,将大白鹅的形态声音都写活了,小朋友们,你说写诗简单吗?只要你善于观察,不断的积累,也可以写出这样的好诗哦。
儿童经典古诗《鹅鹅鹅》 篇2唐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约640-684),唐代诗人,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人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少年时就有诗名,擅长七言歌行和五言律诗,是“初唐四杰”之一。
咏鹅:用诗词来赞美鹅。
项:颈的后部。这里代指脖子。
拨:划。
古诗今译
鹅,高昂着头颈朝着天,唱着歌。白色的羽毛悠悠浮动在绿水上,红色的鹅掌划动着清清的水波。
据说这首小诗是骆宾王七岁时所作。头一句三个鹅字,写出了孩子们初见鹅时的惊喜。接下来的三句话,写活了鹅的神态。那一群白鹅悠闲地游来,正昂着颈高叫着,像是在谈天,像是在以唱,更像是在向天歌唱。它们在水中游来游去,洁白的身体浮在绿水中,红红的鹅掌向后轻轻拨动着清清的河水,荡起一片涟漪。这是一幅多么轻松、快乐、自由,多么纯真美丽的画面啊!这是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是他们认识生活的开始,尤如小鸟冲向大自然,多么欢畅。它让我们体会到了童心的童趣,纯洁了我们的心灵。
《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第一句连用三个“鹅’字,这种反复咏唱方法的使用,表达了诗人对鹅的喜爱,增强了感情上的效果。
第二句写鹅鸣叫的神态,给人以声声入耳之感。鹅的声音高亢嘹亮,一个“曲”字,把鹅伸长脖子,而且仰头弯曲着嘎嘎嘎地朝天长鸣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这句先写所见,再写所听,极有层次。
后两句则写鹅群到水中悠然自得游泳的情形。小诗人用一组对偶句,着重从色彩方面来铺叙鹅群戏水的情况。鹅儿的毛是白的,而江水却是绿的,“白”“绿”对照,鲜明耀眼,这是当句对;同样,鹅掌是红的,而水波是青,“红”“青”映衬,十分艳丽,这也是当句对。而两句中又“白”“红”相对,“绿”“青”相对,这是上下对。这样,回环往复,都是对仗,其妙无穷。
描写儿童游乐嬉戏场面的诗句
儿歌:树下嬉戏
胡秉言
大树高高耸云天,
树荫下面孩儿欢。
男孩石头剪刀布,
女孩跳方丢手绢。
男孩打拐弹琉璃,
女孩组团在踢毽。
小屁小子最捣蛋,
偷偷爬到树上边。
折块枝条丢地面,
吓的大家四处散。
他在树上哈哈笑,
你们真是太小胆。
描写儿童嬉戏的诗句例如:“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和“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还有“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南宋诗人杨万里《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全诗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2、南宋中期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在孤寂夜里,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自己疼爱的孩子,想像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3、清朝袁枚的《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全诗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宋代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翻译: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的《村居》
翻译: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唐代白居易的《池上》
翻译: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清代袁枚的《所见》
翻译: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宋代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
翻译: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飞入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唐代胡令能的《小儿垂钓》
翻译:一个蓬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唐代贯休的《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
翻译:养蚕女在前面清澈的溪中洗茧,牧童吹着短笛穿衣在水中洗浴。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唐代白居易的《观游鱼》
翻译:闲下来围着水池看着水里的鱼自由地游动,正好遇到小童摆弄钓鱼船。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代范成大的《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翻译: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小男供饵妇搓丝,溢榼香醪倒接罹。唐代李郢的《南池》
翻译:小男孩准备鱼饵,妻子搓丝准备做钓鱼线,丈夫倒裹头巾,身旁满满一壶浊酒飘出浓浓的香气。
1. 关于游乐嬉戏的诗句有哪些
关于游乐嬉戏的诗句有哪些 1.描写儿童玩耍嬉戏的古诗有哪些
1.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
译文: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2.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译文: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飞入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3.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夜书所见》
译文: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4.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所见》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5.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白居易《池上》
译文: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6.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胡令能《小儿垂钓》
译文:一个蓬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7. 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元好问《人月圆·重冈已隔红尘断》
译文:种植那十年成材的树木,耕作那一年收获的谷物,都交给那些年轻人吧。
8.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杨万里《舟过安仁》
译文: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9.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
译文: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10.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元好问《京都元夕》
译文:元宵节时,到处都能碰到女人们穿着盛装,化着美好的妆容来看灯;小孩子们则在街道上欢闹着。
2.描写儿童玩耍嬉戏的古诗
村居 清人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小儿垂钓(胡令能)
篷头稚子学垂伦,
侧卧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作者是清代的高鼎.
小儿垂钓(胡令能)
篷头稚子学垂伦,
侧卧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古朗月行(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李白 《长干行》
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嫌猜。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cui)。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
3.有没有3首关于儿童嬉戏的古诗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所见 袁 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溪居即事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多几首能多一些选择
4.描写古代儿童游乐的古诗
草长莺飞二月天,指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 高鼎《村居》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宋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任满身花影,独自追寻。携向华堂戏斗,亭台小、笼巧妆金。——宋 张镃《满庭芳 促织儿》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唐 李白《长干行》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饱采黄精归不饭,倒骑黄犊笛横吹。——宋 张玉娘《牧童辞》
5.描写孩子们开心地玩耍的古诗词
描写孩子们开心地玩耍的古诗有: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1.清平乐·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翻译: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2.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解析: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3.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诗人通过描写典型细节,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
4.描写孩子们开心地玩耍的古诗还有:
《村居》
清代诗人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观游鱼》唐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6.形容玩乐的诗句
1、《鸳鸯篇》
唐·陈子昂
飞飞鸳鸯鸟,举翼相蔽亏。
俱来绿潭里,共向白云涯。
音容相眷恋,羽翮两逶迤。
苹萍戏春渚,霜霰绕寒池。
浦沙连岸净,汀树拂潭垂。
年年此游玩,岁岁来追随。
凤凰起丹穴,独向梧桐枝。
鸿雁来紫塞,空忆稻粱肥。
乌啼倦依托,鹤鸣伤别离。
岂若此双禽,飞翻不异林。
刷尾青江浦,交颈紫山岑。
文章负奇色,和鸣多好音。
闻有鸳鸯绮,复有鸳鸯衾。
持为美人赠,勖此故交心。
2、《凤衔杯》
宋·柳永
有美瑶卿能染翰。
千里寄、小诗长简。
想初襞苔笺,旋挥翠管红窗畔。
渐玉箸、银钩满。
锦囊收,犀轴卷。
常珍重、小斋吟玩。
更宝若珠玑,置之怀袖时时看。
似频见、千娇面。
3、《瑞鹤仙·瑞烟浮禁苑》
宋·康与之
瑞烟浮禁苑。正绛阙春回,新正方半。
冰轮桂华满。溢花衢歌市,芙蓉开遍。
龙楼两观。见银烛、星球有烂。
卷珠帘、尽日笙歌,盛集宝钗金钏。堪羡。
绮罗丛里,兰麝香中,正宜游玩。
风柔夜暖。花影乱,笑声喧。
闹蛾儿满路,成团打块,簇著冠儿斗转。
喜皇都、旧日风光,太平再见。
4、《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5、《浣溪沙》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7.关于小鸭早在又寒又暖的水中嬉戏的诗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是苏轼为僧人惠崇的画题诗的前两句。桃花既在竹外,可知竹多桃花少。竹子一片,桃花疏疏落落三两枝,横出竹林外,临水而开。苍翠竹幕上点缀着数枝腥红桃花,分外艳丽。春来冰开,群鸭戏水,冷暖只有鸭子首先领略,这是诗人对鸭子感受的揣测。实际上诗人把鸭子人格化了,像人一样知寒知暖,并设身处地为之着想。画中既有竹子桃花的自然景色的静穆,又有鸭子戏水的活泼动态,动静和谐,一幅画图宛然呈现眼前。
8.描写“春天儿童玩耍”的诗句有哪些
描写“春天儿童玩耍”的诗句有: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居》清 高鼎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春日偶成》宋 程颢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
共拈短笛与长鞭,南亩东冈去相逐。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
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牧牛词》明 高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
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唐 韩愈清明天气醉游郎。
莺儿狂。燕儿狂。
翠盖红缨,道上往来忙。记得相逢垂柳下,雕玉佩,缕金裳。
春光还是旧春光。桃花香。
李花香。浅白深红,一一斗新妆。
惆怅惜花人不见,歌一阕,泪千行。——《江城子》宋 秦观。
9.儿童玩耍古诗词
村居 清人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小儿垂钓(胡令能)篷头稚子学垂伦, 侧卧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作者是清代的高鼎. 小儿垂钓(胡令能)篷头稚子学垂伦, 侧卧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古朗月行(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李白 《长干行》 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嫌猜。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cui)。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人最标准的身材比例是多少?腿长和身长的比例是多少?
人最标准的身材比例为0618:1,而腿长和身长的比例1:15最好!
黄金比例,公元前六世纪由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是由数学原理中提出的一个形式美法则,它指事物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为1∶1.618或0.618∶1。
一般说来,按此种比例关系组成的任何事物都表现出其内部关系的和谐与均衡。以人体为例,以肚脐为分割点,上半身与下半身之比应是0618,大家熟悉的古希腊爱美神大理石塑像断臂维纳斯就是典型。
身高体重比例:
BMI指数=体重(kg)/[身高(m)]:亚洲男性平均为2155,亚洲女性平均为2077;欧美男性平均为2546,欧美女性平均为2339。
女性倾向于高估男性对女性身体瘦弱的喜爱程度,而男性则倾向于高估女性对男性身体肌肉发达的喜爱程度。由于媒体在理想身材流行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这样就会更加大了男女对异性理想身材喜爱之间存在的误解。
百度百科-身材比例
中国八大剧种是什么?
一、中国传统的八大剧种是: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秦腔、昆曲和粤剧。
二、简介:
1、京剧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又称“京戏”、“国剧”、“皮黄”,为中国戏曲剧种之首。如果从四大徽班进京算起,已有200多年的发展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演变成为京剧。
2、评剧
评剧是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曾经被称为第二大剧种,鼎盛时期除个别省份外几 乎都有评剧院团(京津冀东三省河南广西新疆青海内蒙云南贵州重庆武汉江西山西山东陕西安徽等)。评剧是中国戏曲剧种,俗称蹦蹦戏、平腔梆子,落子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1935年改称今名。1910年前后形成于唐山。
3、豫剧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豫剧在安徽北部地区称梆剧,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称梆子戏。 其流行区域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目前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山东、江苏、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台湾等省区市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有“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之称。
4、越剧
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形式,又称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陕西、湖北等地,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据初步统计,约有280多个,业余剧团更有成千上万,不胜统计。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当为流传最广之地方剧种。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
5、黄梅戏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的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黄梅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6、秦腔
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是相当古老的剧种。
7、昆曲
昆曲是我国的古老剧种,又称昆山腔,流行于江苏昆山一带。嘉靖年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吸取海盐腔、戈阳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创造闻名的“水磨腔”,使昆曲音乐获得很大的发展。昆曲有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独特声腔系统,曲调清新婉转,表演优美动人。昆剧的音乐曲牌、表演舞蹈对其他剧种影响很大。
8、粤剧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大戏”,广东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于岭南地区等粤人聚居地。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
三、来源:>
关于“儿童乡村生活的古诗词”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wowowoman.com/zuowen/5274.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 春风尔来为阿谁,蝴蝶忽然满芳草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 何事东君,解将芳思,巧缀一斛春冰
- 两情缠绵忽如故复畏秋风生晓路
-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
-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