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放风筝的五言诗句(简单3-6岁儿童古诗合集)
-
关于儿童放风筝的五言诗句
网上有关“关于儿童放风筝的五言诗句”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简单3-6岁儿童古诗合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 关于儿童的五言诗句
关于儿童的五言诗句 1.10首描写儿童的诗句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所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贾岛《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白居易《池上》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胡令能《小儿垂钓》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夜书所见》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元好问《人月圆·重冈已隔红尘断》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
希望能帮助到你
2.描写儿童的古诗句有哪些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夜书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所见》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白居易《池上》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胡令能《小儿垂钓》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杨万里《舟过安仁》
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元好问《人月圆·重冈已隔红尘断》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李忱《吊白居易》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贾岛《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3.写儿童的诗句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风鸢图诗(其一) 徐渭 柳条搓线絮搓棉, 搓够千寻放纸鸢。 消得春风多少力, 带将儿辈上青天。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牧童》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花影》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初夏睡起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田家》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4.关于儿童的诗句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鼑《村居》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清代:俞樾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五代:胡令能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初夏睡起》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宋杨万里。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唐贾岛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贺知章
大儿锄豆溪东,二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宋辛弃疾清平乐
5.描写儿童诗句的
描写儿童诗句的
《描写儿童的诗句》赏析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牧童》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舟过安仁》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村居》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稚子弄冰》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宿新市徐公》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小儿垂钓》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池上》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观游鱼》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与小女》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溪居即事》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花影》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四时田园》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荫西《桑茶坑道中》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闲居初夏》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居》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所见》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牧童诗》
6.有哪些关于儿童的诗句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圆。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
枝头花落末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所见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与小女
见人初解语呕哑,
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
为嫌衣少缕金华。
池上 幼女词
幼女才六岁, 小娃撑小艇,
未知巧与拙。偷采白莲回。
向夜在堂前, 不解藏踪迹,
学人拜新月。浮萍一道开。
简单3-6岁儿童古诗合集
带儿的诗句飞花令如下:
1、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赏析:“急走”与“追”相结合,儿童们那种双手扑扑打打,两脚跌跌撞撞追蝶的兴奋、欢快场面就历历在目了。
菜花是黄的,又是繁茂的一片,一只小小的蝴蝶,飞入这**的海洋里,自然是无处寻了。读者可以想象,这时儿童们东张西望,四处搜寻的焦急状态,以及搜寻不着的失望情绪等等,更表现出儿童们的天真和稚气。
2、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高鼎《村居》
赏析:这两句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儿童正处在人生早春,儿童的欢声笑语,兴致勃勃地放风筝,使春天更加生机勃勃,富有朝气。
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这两句由前两句的物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3、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唐·白居易《观游鱼》
赏析:鱼群喁喁唼唼,看着“我”把食料悄悄地抛,轻轻地丢,却不料碰上了娃娃们两两三三要来此垂钓。他们扶短竿,抛长线,投香饵,下锈钩,把大鱼挂裂了腮,把小鱼撕破了喉,一池平静的水搅得腥风儿起,膻味儿浮。
4、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宋·辛弃疾《检校山园书所见》
赏析:西风起了,山园里的梨、枣等果实都成熟了。一群嘴馋贪吃的小孩子,手握着长长的竹竿,偷偷地扑打着树上的梨和枣。别叫家人去惊动了小孩子们,让我在这儿静静地观察他们天真无邪的举动,也是一种乐趣呢。
#能力训练# 导语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古诗更是文化中的一绝,各类诗词不仅是诗人的生活经历,简短文字所赋予的内涵更体现了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下面是 分享的简单3-6岁儿童古诗合集。欢迎阅读参考!
1.简单3-6岁儿童古诗合集
独坐敬亭山
唐代诗人: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赏析
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
2.简单3-6岁儿童古诗合集
悯农二首·其二
李绅〔唐代〕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
注释
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赏析
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 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3.简单3-6岁儿童古诗合集
舟夜书所见
查慎行〔清代〕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译文
漆黑无月的夜里,河面上飘着一艘渔船,孤独的灯光像是一点萤火。
微风轻拂,吹起簇簇细浪,水面上的光点被吹散,如同满河星光。
注释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簇:拥起。
赏析
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中“月黑”指的是月亮没有出来,天特别黑,不是说月亮是黑的。见(读xiàn),显现。孤光,孤单的亮光。萤,萤火虫,光亮微弱。意思说: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天是那样黑。只有渔船上一盏围灯,孤零零闪着萤火虫一样微弱的光。第一句用“月黑”突出“渔灯”。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烁着,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 色彩。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簇,拥簇,簇动。风儿微微吹来,水面拥起细细的波纹,再看那倒映在水中的“孤光”,四下散乱开了,顿时化作满河的星星,闪烁不定,令人眼花缭乱。这两句由静入动,描绘出一个十分生动神奇的画面。风簇细浪,浪散灯光,灯光化星,层层展开,引人入胜。“簇”字用得准确形象,既写出了风微,又刻画了浪动。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映水中,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风吹浪起,簇起的每朵浪花,都把那如萤般的灯光摄进水中,有多少浪花,就有多少灯光。同时此句的描写为诗词增添了画面感,使枯燥无趣的文字能幻化出美丽浪漫带有一丝丝的安逸宁静的景象,使诗人流连其中。
诗人细腻的观察是由上到下,由静到动的,写来又是那样井然有序,明暗互衬,静动相间,用字传神,联想奇特,构成一幅独特而又令人神往的舟夜渔火图,使读者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4.简单3-6岁儿童古诗合集
清明
杜牧〔唐代〕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赏析
这一天正是清明节,诗人杜牧在路上行走,遇上了下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但是用来写雨,却是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种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倾盆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的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王孙公子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
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怎么办呢?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呢?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的路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
“遥”,字面意义是远。但我们读诗的人,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诗里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家,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不管”了。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展开了一处远比诗篇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才是诗人和我们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我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长的地方。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 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 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
5.简单3-6岁儿童古诗合集
回乡偶书
贺知章〔唐代〕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
注释
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i):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6.简单3-6岁儿童古诗合集
登鹳雀楼
王之涣〔唐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站在高楼上,只见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注释
鹳(guàn)雀(què)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再。
7.简单3-6岁儿童古诗合集
夜宿山寺
李白〔唐代〕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译文
山上寺院好似有百丈之高,站在上边仿佛都能摘下星辰。
不敢高声说话,唯恐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注释
宿:住,过夜。
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危:高。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星辰:天上的星星统称。
语:说话。
恐:唯恐,害怕。惊:惊动。
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写景的短诗。诗的内容记录了李白夜游寺庙的有趣经历。全诗没有一个生僻字,从头到尾用“夸张”的手法,形象而又逼真地写出了山寺之奇高,星夜之奇妙。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两句是写山寺之高。第一句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发端一个“危”字,倍显突兀醒目,与“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组合,就确切、生动、形象地将山寺屹立山巅、雄视寰宇的非凡气势淋漓尽致地描摹了出来。次句以极其夸张的技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云霄。字字将读者的审美视线引向星汉灿烂的夜空,非但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慨,反给人旷阔感,以星夜的美丽引起人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向往。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两句,“不敢”写出了作者夜临“危楼”时的心理状态,从诗人“不敢”与深“怕”的心理中,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之近,这样,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
诗人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山寺的高耸,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山上的这座楼好像有一百尺高,诗人站在楼顶就可以用手摘下天上的星星。在这儿都不敢大声说话,唯恐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此诗语言自然朴素,却形象逼真。全诗无一生僻字,却字字惊人,堪称“平字见奇”的绝世佳作。诗人借助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把山寺的高耸和夜晚的恐惧写的很逼真,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摘星辰、惊天人,这些仿佛是童稚的想法,被诗人信手拈来,用入诗中,让人顿感情趣盎然,有返璞归真之妙。
李白的诗风豪放雄健,想象极其丰富,语言自然婉转,音律富于变化而又和谐统一,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此诗寥寥数笔,就酣畅淋漓地表现出了人在高处的愉悦、豪放、可爱、率直。
8.简单3-6岁儿童古诗合集
风
李峤〔唐代〕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译文
风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注释
解落:吹落,散落。解:解开,这里指吹。
三秋:秋季。一说指农历九月。
能:能够。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季。
过:经过。
斜:倾斜。
9.简单3-6岁儿童古诗合集
村居
高鼎〔清代〕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
农历二月,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轻拂堤岸的杨柳陶醉在春天的雾气中。
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赶紧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注释
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散学:放学。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10.简单3-6岁儿童古诗合集
敕勒歌
乐府诗集〔南北朝〕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赏析
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敕勒川,阴山下”,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这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阔宏放,透显出敕勒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两句承上面的背景而来,极言画面之壮阔,天野之恢宏。同时,抓住了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歌者以如椽之笔勾画了一幅北国风貌图。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进修,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晴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这首歌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的色彩,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质直朴素、意韵真淳。语言无晦涩难懂之句,浅近明快、酣畅淋漓地抒写了游牧民族骁勇善战、彪悍豪迈的情怀。
初心到底是什么意思阿?
“不忘初心”,是一个很美好的愿望。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渴望守住初心的除了理想,更有爱情。
但是,现实常常会给人意想不到的冲击,感情中的出轨已经屡见不鲜,哪怕没有出轨,两个人在一起时也有可能再找不到最初的感觉。有些人可能会问,这样的感情还有继续下去的意义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问一句:为什么初心这么值得珍惜?
肯定不是所有最初的梦想都值得用一辈子去完成,我们谁没有在幼儿园或小学时天真地说出“科学家”或“小公主”这样的梦想呢?
这也是一种初心,但这初心最值得珍贵的不是它的内容,而是那会儿说出它时的天真纯稚。
简单说来,珍贵的是那份心意。
当我们初涉爱河时,内心难免都会对爱情抱有美丽的理想。
比如,有的恋人幻想双方能够“心有灵犀一点通”,只要一个眼神,对方就能确知自己在想些什么,要些什么。而有的恋人期待双方能这样平平淡淡、快快乐乐地过一辈子,没有忧愁烦恼,每天看到对方都能会心一笑。
产生这些理想的纯洁心意是非常美的,但理想的具体内容却未必合乎情理。
**《燃情岁月》里的女主角面对离开的男主角眼泛泪光地说出“我会等你一辈子”,但终在几年后另嫁他人。两人重逢时,女主角伤感地说:“一辈子还是太长了。”这,往往就是生活的现实。
漫长而充满未知的现实必然会渐渐地改变两个人,曾经或天真或幼稚的理想很有可能在现实面前逐渐支离破碎,但这并不代表初心的破灭。
只要两个人之间那份真诚爱着对方,愿意为对方付出的心意还在,那么这份初心就还在,这份感情也就还值得守住。
山有木兮木有枝,君悦君兮君不知 是什么意思
“山有木兮木有枝,君悦君兮君不知”的意思是:山上有树木啊,树木有丫枝,心中喜欢你啊,你却不知此事。
“山有木兮木有枝”是一个比兴句,既以“山有木”、“木有枝”兴起下面一句的“心悦君”、“君不知”,又以“枝”谐音比喻“知”。
在自然界,山上有树树上有枝,顺理成章;但在人间社会,自己对别人的感情深浅归根到底却只有自己知道,许多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对别人的感情难以完全表达,因此越人唱出了这样的歌词。
现代的我们更常用这句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喜欢的人的爱恋,喜欢对方,对方却不知道,这样的情形,就如同诗歌所说的“心悦君兮君不知”。
扩展资料1、出处及原文
“山有木兮木有枝,君悦君兮君不知”这句诗歌出自先秦时期的诗歌《越人歌》,原文如下:
《越人歌》
先秦·佚名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2、《越人歌》译文
今晚是怎样的晚上啊,在河中漫游。
今天是什么日子啊,能与王子同舟。
承蒙王子看的起,不(因为我是舟子的身份而)嫌弃我,责骂我。
心绪纷乱不止啊,能结识王子。
山上有树木啊,树木有枝亚,心中喜欢你啊,你却不知此事。
3、《越人歌》赏析
据刘向《说苑·善说》记载:春秋时代,楚王母弟鄂君子皙在河中游玩,钟鼓齐鸣。摇船者是位越人,趁乐声刚停,便抱双桨用越语唱了一支歌。鄂君子皙听不懂,叫人翻译成楚语。就是上面的歌谣。
歌中唱出了越人对子皙的那种深沉真挚的爱恋之情,歌词声义双关,委婉动听。是中国最早的译诗,也是古代楚越文化交融的结晶和见证。它对楚辞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诗歌的内容简单直白,感情真挚,把喜欢一个人的含蓄、害羞、狂热表达了出来,让原本矛盾的情感,变得自然。
关于“关于儿童放风筝的五言诗句”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wowowoman.com/zuowen/6207.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
-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 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
- 新人虽完好,未若故人姝
- 堂上谋臣尊俎,边头将士干戈
-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