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关于增强的诗句(长诗格律-)

关于增强的诗句(长诗格律-)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4-16    点击:  318 次

关于增强的诗句

网上有关“关于增强的诗句”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长诗格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长诗格律?

《奉和魏仆射秋日还乡有怀之作》苏颋

南宫夙拜罢,东道昼游初。

饮饯倾冠盖,传呼问里闾。

树悲悬剑所,溪想钓璜馀。

明发辉光至,增荣驷马车。

《悼亡》孟郊

山头明月夜增辉,增辉不照重泉下。

泉下双龙无再期,金蚕玉燕空销化。

朝云暮雨成古墟,萧萧野竹风吹亚。

《答豆卢次方》皎然

吾爱道交论,为高贵世名。

昔称柴桑令,今闻豆卢生。

彼生清淮气,独钟文中彩。

近作公宴诗,如逢何柳在。

吾用古人耳,采君四坐珍。

贤士胜朝晖,温温无冬春。

朝晖烁我肌,贤士清我神。

微尔与云鹄,幽怀何由申。

别来秋风至,独坐楚山碧。

高月当清冥,禅心正寂历。

增波徒相骇,人远情不隔。

有书遗琼什,以代貂襜褕。

风教凌越绝,声名掩吴趋。

悬璧安可酬,徙倚还踟蹰。

《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杜甫

故人何寂寞,今我独凄凉。

老去才难尽,秋来兴甚长。

物情尤可见,辞客未能忘。

海内知名士,云端各异方。

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

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

举天悲富骆,近代惜卢王。

似尔官仍贵,前贤命可伤。

诸侯非弃掷,半刺已翱翔。

诗好几时见,书成无信将。

男儿行处是,客子斗身强。

羁旅推贤圣,沈绵抵咎殃。

三年犹疟疾,一鬼不销亡。

隔日搜脂髓,增寒抱雪霜。

徒然潜隙地,有靦屡鲜妆。

何太龙钟极,于今出处妨。

无钱居帝里,尽室在边疆。

刘表虽遗恨,庞公至死藏。

心微傍鱼鸟,肉瘦怯豺狼。

陇草萧萧白,洮云片片黄。

彭门剑阁外,虢略鼎湖旁。

荆玉簪头冷,巴笺染翰光。

乌麻蒸续晒,丹橘露应尝。

岂异神仙宅,俱兼山水乡。

竹斋烧药灶,花屿读书床。

更得清新否,遥知对属忙。

旧官宁改汉,淳俗本归唐。

济世宜公等,安贫亦士常。

蚩尤终戮辱,胡羯漫猖狂。

会待袄氛静,论文暂裹粮。

《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李势女》白居易

减一分太短,增一分太长。

不朱面若花,不粉肌如霜。

色为天下艳,心乃女中郎。

自言重不幸,家破身未亡。

人各有一死,此死职所当。

忍将先人体,与主为疣疮。

妾死主意快,从此两无妨。

愿信赤心语,速即白刃光。

南郡忽感激,却立舍锋铓。

抚背称阿姉,归我如归乡。

竟以恩信待,岂止猜妒忘。

由来几上肉,不足挥干将。

南郡死已久,骨枯墓苍苍。

愿于墓上头,立石镌此章。

劝诫天下妇,不令阴胜阳。

《新荷》李群玉

田田八九叶,散点绿池初。

嫩碧才平水,圆阴已蔽鱼。

浮萍遮不合,弱荇绕犹疏。

增在春波底,芳心卷未舒。

《送千牛李将军赴阙五十韵》李商隐

照席琼枝秀,当年紫绶荣。

班资古直阁,勋伐旧西京。

在昔王纲紊,因谁国步清。

如无一战霸,安有大横庚。

内竖依凭切,凶门责望轻。

中台终恶直,上将更要盟。

丹陛祥烟灭,皇闱杀气横。

喧阗众狙怒,容易八蛮惊。

梼杌宽之久,防风戮不行。

素来矜异类,此去岂亲征。

舍鲁真非策,居邠未有名。

曾无力牧御,宁待雨师迎。

火箭侵乘石,云桥逼禁营。

何时绝刁斗,不夜见欃枪。

屡亦闻投鼠,谁其敢射鲸。

世情休念乱,物议笑轻生。

大卤思龙跃,苍梧失象耕。

灵衣沾愧汗,仪马困阴兵。

别馆兰薰酷,深宫蜡焰明。

黄山遮舞态,黑水断歌声。

纵未移周鼎,何辞免赵坑。

空拳转斗地,数板不沈城。

且欲凭神算,无因计力争。

幽囚苏武节,弃市仲由缨。

下殿言终验,增埤事早萌。

蒸鸡殊减膳,屑麹异和羹。

否极时还泰,屯馀运果亨。

流离几南渡,仓卒得西平。

神鬼收昏黑,奸凶首满盈。

官非督护贵,师以丈人贞。

覆载还高下,寒暄急改更。

马前烹莽卓,坛上揖韩彭。

扈跸三才正,回军六合晴。

此时惟短剑,仍世尽双旌。

顾我由群从,逢君叹老成。

庆流归嫡长,贻厥在名卿。

隼击须当要,鹏抟莫问程。

趋朝排玉座,出位泣金茎。

幸藉梁园赋,叨蒙许氏评。

中郎推贵婿,定远重时英。

政已标三尚,人今伫一鸣。

长刀悬月魄,快马骇星精。

披豁惭深眷,睽离动素诚。

蕙留春晼晚,松待岁峥嵘。

异县期回雁,登时已饭鲭。

去程风刺刺,别夜漏丁丁。

庾信生多感,杨朱死有情。

弦危中妇瑟,甲冷想夫筝。

会与秦楼凤,俱听汉苑莺。

洛川迷曲沼,烟月两心倾。

《相和歌辞?长信怨》王諲

飞燕倚身轻,争人巧笑名。

生君弃妾意,增妾怨君情。

日落昭阳殿,秋来长信城。

寥寥金殿里,歌吹夜无声。

《长信怨》王諲

飞燕倚身轻,争人巧笑名。

生君弃妾意,增妾怨君情。

日落昭阳壁,秋来长信城。

寥寥金殿里,歌吹夜无声。

《唐禅社首乐章?顺和》贺知章

至哉含柔德,万物资以生。

常顺称厚载,流谦通变盈。

圣心事能察,增广陈厥诚。

黄祇僾如在,泰折俟咸亨。

《喜雪献裴尚书》韩愈

宿云寒不卷,春雪堕如簁。

骋巧先投隙,潜光半入池。

喜深将策试,惊密仰檐窥。

自下何曾污,增高未觉危。

比心明可烛,拂面爱还吹。

妒舞时飘袖,欺梅并压枝。

地空迷界限,砌满接高卑。

浩荡乾坤合,霏微物象移。

为祥矜大熟,布泽荷平施。

已分年华晚,犹怜曙色随。

气严当酒换,洒急听窗知。

照曜临初日,玲珑滴晚澌。

聚庭看岳耸,扫路见云披。

阵势鱼丽远,书文鸟篆奇。

纵欢罗艳黠,列贺拥熊螭。

履敝行偏冷,门扃卧更羸。

悲嘶闻病马,浪走信娇儿。

灶静愁烟绝,丝繁念鬓衰。

拟盐吟旧句,授简慕前规。

捧赠同燕石,多惭失所宜。

《奉和圣制赐崔日知往潞州应制》张说

圣情留曩镇,佳气翊兴王。

增戟雄都府,高车转太常。

川横八练阔,山带五龙长。

连帅初恩命,天人旧纪纲。

饯涂飞御藻,阖境自生光。

明主征循吏,何年下凤凰。

《扈从回銮应制》萧华

粤在秦京日,议乎封禅难。

岂知陶唐主,道济苍生安。

惟彼烈祖事,增修实荣观。

声名朝万国,玉帛礼三坛。

纂圣德重光,建元功载刊。

仍开旧驰道,不记昔回銮。

羽卫摇晴日,弓戈生早寒。

犹思检玉处,却望白云端。

《老人星》赵蕃

大史占南极,秋分见寿星。

增辉延宝历,发曜起祥经。

灼烁依狼地,昭彰近帝庭。

高悬方杳杳,孤白乍荧荧。

应见光新吐,休征德自形。

既能符圣祚,从此表遐龄。

《猎犬行》苏拯

猎犬未成行,狐兔无奈何。

猎犬今盈群,狐兔依旧多。

自尔初跳跃,人言多拏躩。

常指天外狼,立可口中嚼。

骨长毛衣重,烧残烟草薄。

狡兔何曾擒,时把家鸡捉。

食尽者饭翻,增养者恶壮。

可嗟猎犬壮复壮,不堪兔绝良弓丧。

《大云寺茶诗》吕岩

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

兔毛瓯浅香云白,虾眼汤翻细浪俱。

断送睡魔离几席,增添清气入肌肤。

幽丛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

格律诗三要素

格律诗与古体诗不同的地方,主要有四点:一是句数固定。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一般在十句以上。二是押韵严格。一般要求押平声韵,很少押仄声韵。三是讲究平仄。而且有一定的规则,要求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四是要求对仗。特别是八句的律诗,中间两联一般都要用对仗。

第一节 关于平仄

一、 平仄与诗词格律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也是格律诗三大要素之一。在第二讲里我们已经讲过,无论是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就其声调而言,都可分为两大类:平声和仄声。平声就是声音平直,仄声就是声音倾侧不平的意思。在古代平水韵里,人们把上平声和下平声归为平声,把上声、去声和入声归为仄声。今天,现代汉语取消了入声,大约1800个左右的入声字被分派到平、上、去三声里,即所谓的“入派三声”。因此,阴平声、阳平声归为平声,上声和去声归为仄声。诗词是语言的艺术。人们利用平仄两种声调,在诗词句中相互交错,从而使声音协调多变,抑扬顿挫,铿锵悦耳,具有强烈的音乐美和艺术感染力。我们讲诗词格律,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讲平仄。传统格律诗词之所以经久不衰,而且被人们称为国粹、国宝,这种讲究平仄声韵的艺术特点,恐怕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说过:“近体诗最本质的特点是讲究平仄。如果不讲平仄,一首诗尽管是四句或者八句,也不能叫绝句或律诗,而仍然是古体诗。”毛泽东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也说过:“律诗讲究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格律诗的平仄看起来似乎很复杂,但是基本要求只有一个,即平、仄相间。因为讲诗词格律主要还是讲古人的作品,所以我们还是按照传统习惯,用四种符号来代表“平”、“仄”、“入声”和“可平可仄”。这四种符号分别是:

“―”——代表平声

“∣”——代表仄声

“○”——代表可平可仄

“·”——代表入声

下面举几首绝句和律诗来加以说明。先看王之涣的五言绝句《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 ――∣ ――·∣-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 ∣∣·――

再看杜甫的五言律诗《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 ――∣·-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 ∣·∣――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 ――∣·-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 ○∣∣――

再举一首七言绝句和一首七言律诗。先看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 ――∣∣∣――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 ○∣――∣∣-

再看鲁迅先生的《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

○―○∣∣―― ∣∣――∣∣-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

∣∣―――∣∣ ○-∣∣∣――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 ∣∣――○∣-

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他冬夏与春秋。

∣∣○――·∣ ○―○∣∣――

从上边这些例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古人写的还是今人写的格律诗,都是很讲究平仄声的,而且诗句中平仄声的配置也是很有规律和方法可循的。这在下面我们将继续讲到。

二、 平仄在格律诗中的运用

汉字读音分四声、讲平仄,由于语音平仄声调的不同,在诗句中交错使用,自然而然地就能使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增加了音乐感,避免了单调、乏味。平仄交错使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1、在本句中平仄大体是“两—两”或“三—两”交错的,如:

五言句: 国破山河在(杜甫) 林暗草惊风(卢纶)

∣∣――∣ ○∣∣――

七言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甫) 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

∣∣―――∣∣ ――·○∣――

2、在对句中(除了韵脚字外),平仄都是相对的,如:

五言句: ① 国破山河在 ② 林暗草惊风

∣∣――∣ ○∣∣――

城春草木深 将军夜引弓

――∣∣- ――∣∣-

七言句: ① 两个黄鹂鸣翠柳 ② 朝辞白帝彩云间

∣∣――-∣∣ --·∣∣――

一行白鹭上青天 千里江陵一日还

○―○∣∣―― ○∣――··-

从上述例句中可以看出,除韵脚外,句中平仄都是两两相对,或者是三两相对,尤其是节拍所在处(即双数字处),一般总是平声字与仄声字交错安排的。在诗词中,句子凡符合这种规律规定的,就叫做“律句”;凡不符合这种规律规定的,就叫做“拗句”。“拗”就是读起来拗口不顺畅的意思。律诗中出现了“拗句”,可以采取“救”的办法来弥补,如果不“救”,就叫做“失律”。这在以后我们还要讲到。词、曲中也多用律句,但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要求,这里就不具体介绍了。

三、运用平仄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正确辨别入声字。阅读格律诗词,或用“平水韵”等古声韵写作格律诗词,都有一个正确辨别入声字的问题。关于入声字,我们在上一讲里已经给大家做了一些简单的介绍。在古韵书中,入声字大约有1800多个,其中常用的大约有700多个。现代汉语废除了入声,原来的入声字按照“入派三声”的原则,都分派到平、上、去三个韵目里。入声本来就是仄声,因此派到上、去两韵目的字,仍然归仄声,没有什么问题。有问题的就是分派到平声韵目里的旧读入声字。对于这部分旧读入声字,只有利用韵书去熟悉和记住,别的现在还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现在提倡用中华新声韵来写作格律诗词,如果大家掌握了诗词格律,又是用新声韵来写作,入声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

2、要正确识别、理解和掌握平仄两读字。平仄两读字有两种情况需要注意:

①古今平仄异读字,但字义不变。如:

古读平声,今读去声。如杜甫“野径云俱黑”、“尔曹身与名俱灭”。这里“俱”字均为平声。对于此类古今平仄异读字,如果用新声韵写作,就要特别注意,只能把它作为仄声字用,否则,把它用到诗句中应该用平声字的位置上,就要出现失律的现象。

古只读平声,今分两读。“安宁”的“宁”读阳平声;“宁可”、“宁死不屈”的“宁”读去声。对于此类字,用新声韵写作,就要具体对待,分清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词义所指,不可胡乱使用。

拥 古读上声,今读阴平声,等等。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②平仄两读字,即可平可仄,但词性、词义都不变。这种情况要看它在诗词中所处的位置来定其读音。比如:看、听、望、忘、醒、教、过、叹、漫、横,场等等。

③一字多义,音随意转。这部分字因词性、语义不同而读音不同,如:观、和、长、为、更、论、禁、骑、燕、中、荷、磨、传、调、弹、号、分、兴、将、降、行、藏、量、担、盛、当、石、车、虹、重,等等。

3、要注意方音的误读。在我们沿淮地区,方言虽然不是很严重,但也大量存在,特别是阴平声(一声)被误读成上声(三声)的现象很普遍,比如:风、波、双、霜、冰、花、天、街、阶、舟、周、书、朱、诸、猪、妈、爹、敲、英、桑、丧、伤、张、章等等。对于初学古诗词的人来说,不论是使用古声韵,还是使用新声韵,方音误读的问题都是一个不小的拦路虎,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以上这些情况,在格律诗词的阅读、赏析尤其是写作中,都会经常遇到。因此,做为一名古典诗词爱好者和习作者,同学们都必须正确对待,认真研习,熟练掌握。

第二节 关于对仗

一、对仗是构成律诗的重要因素之一

什么是对仗?对仗又叫对偶。就是在韵文中,上下两句中的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同,互相成对,而平仄声调则要相反,如同古代的仪仗队一样,两两相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造化赋形,文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不相须,自然成对。”他在这里把对仗看成是事物的客观存在和文艺创作的规律。可见古人对对仗这种行文形式和修辞方法已经有了很有见地的认识。

汉字是一字一音,最适于对仗。古代诗文如《诗经》中就多有对仗的句子。后来对仗形式更为发展,并逐渐衍化为骈体文、律诗和对联等诸多文学样式。对仗的作用就是能使读者在接受作品思想内容的同时,也能欣赏到作品的一种形式的整齐、对称和协调之美,而作品的这种形式美又能反过来增强作品思想感情的感染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传统诗歌中的律诗,其艺术生命力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衰,对仗这种修辞手段的运用,恐怕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此,在诗词创作中,凡按格律要求应该对仗的地方,一般都要尽量使用对仗,以增加诗词的美感。而不使用对仗或使用的不正确,就不能称作律诗。

二、对仗的基本要求:

1、本句平仄相间,对句除韵脚外,要平仄相对。这在前面已讲到,这里就不再重复。但有一点仍然要提请同学们注意,即在对仗句中,一般都是“两—两”或“三—两”相间与相对。这种现象,恐怕与我们汉语言的词组结构、语音音节、节奏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不可忽视。

2、出句和对句的字数、句型和词类要相同,义类要相对。如王勃的诗句: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从句型、词类上讲,上下两句是相同的:“海内”与“天涯”都是主谓结构的方位词组,“知己”与“比邻”都是动宾结构的名词词组,而中间的“存”与“若”都是动词。从词义上讲,上下两句又是相对的:“海内”指国内或者说是近处,“天涯”则指国外或者说是很遥远的地方。“知己”是指知心、至交、朋友,而“比邻”则是指邻居、近邻。我们再看杜甫诗的两个例句:

①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②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例①句中的“一行”与“两个”、“白鹭”与“黄鹂”、“上”与“鸣”、“青天”与“翠柳”,例②句中的“不尽”与“无边”、“长江”与“落木”、“滚滚”与“萧萧”、“来”与“下”,基本都是这种句型、词类相同,而词义义类相对的情况。

三、 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

1、词的分类。王力先生按照律诗的对仗,把词概括为九类。

①名词类:表示人、事物、时间、地点的词,如人名、地名、专用名、日月、星辰、山川、江河、草木、花卉等等。

②动词类: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如看、听、笑、哭、唱、吃、喝、读、写、爱、恨、跑、走、跳、升、降、飞、落、保卫、建设、发展、变化等。

③形容词类: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声音的词,如美丑、香臭、明暗、胖瘦、高低、长短、轻重、快慢、嘀嗒、轰隆等等。

④代词类:表示能起指示、代替作用的词,如谁、哪、你、我、他、尔、汝、吾、余、这、那、彼、此、这里、那里、你们、我们、他们、它们等。

⑤数词类:表示数目多少和次序先后的词,如个、十、百、千、万、初一、老大、第一,等等。

另外,与数词类相联系的,还有表示计量单位的量词,如尺、丈、里、斤、两、分、亩、只、匹、头、担、吨、石、块、台、辆、部、间等等。某些名词与数词配合,也可以用来做量词使用,如一天的“天”,五更的“更”,三年的“年”,九霄的“霄”,半锅的“锅”等。

⑥颜色词类:表示色彩的词,如黑、白、红、绿、黄、蓝、橙、紫、翠、碧、苍、寈、素、黛等等。一些带有色彩的名词如金、银、铜、霜、雪、血、枫等,也可用来表示色彩、

⑦方位词类:表示方向、位置的词,如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内、外、前、后等等。

⑧副词类:表示动作、行为和性质状况的程度、范围、时间、语气,而对动词、形容词起修饰、限制或补充作用的词,如已、已、将、很、又、正在、忽然、未曾、竟然等等。

⑨虚词类:包括连接词和介词。连接词表示词语间的连接关系,如和、与、或、不但、而且、即使、因为等。介词表示介绍某些词语为另一词语的附加语,如从、于、沿着、依照、按照、以、为、因、将、把等。

2、同类词相对还应注意:

①数目字,包括孤、独、无、半等字,自成一类。

②颜色词自成一类。

③方位词,如东、西、南、北、上、下、左、右等自成一类。

④连绵词,如葡萄、杜鹃、鹦鹉、鸳鸯、蟋蟀等,只能与同词性的连绵词相对。

3、名词还可细分为:天文、地理、时令、宫室、服饰、用器、植物、动物、人伦、人事、体形等。如:

渡头——余——落日

墟里——上——孤烟

“墟里”与“渡头”是地理对,“孤烟”与“落日”是天文对。

不才——明主——弃

多病——故人——疏

“多病”与“不才”,“故人”与“明主”,都是人伦对。

四、对仗的基本形式

对仗的形式有很多种,这里给同学们简单介绍几种诗词创作中常见常用的对仗形式。

①工对。凡同类词相对,就叫工对。如“天对地、雨对风、大地对长空、东西对南北、万紫对千红”等等。比如毛泽东《送瘟神》(二)中的两联,就是标准的工对:

红雨——随心——翻做——浪,

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

地——动——三河——铁臂——摇。

有些名词虽然不同小类,但在诗词语言中经常被平列,也可算作工对。如“天地”、“诗酒”、“花鸟”

等相对。还有一些反义词相对,对得好的也算工对,如李白的《塞下曲》:

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

③宽对。在一联中,或词性对得不太工整,或词组对得不十分严格,这种对仗称为宽对。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中的一联: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前六个字对得都很工整,但第七字“洲”字是表地理的名词,“外”字是表方位的方位词,严格讲两字不能相对,但如果把“外”字理解为“青天之外”,把“洲”字理解为“白鹭之洲”,从这个意义层面上讲,亦可为对。这样的对仗就叫做宽对。另如毛泽东的《赠柳亚子先生》颔联:“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其中“三十一年”与“落花时节”,虽然讲的都是时间、时令,但对的就不那么工整。像这种情况在古今诗人的诗词作品中经常可见,大家也就约定俗成,共同认可,并把它作为对仗的一种形式来使用了。

流水对。出句和对句说的是一个意思,如流水不断地连贯而下。也就是一句话分做两句来说,但一般情况下前后不能颠倒。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尾联:“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李白的《春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王维的《辋川闲居》:“一从归白杜,不复出寈门。”杜甫的《留别贾严?:“一秋常苦雨,今日始出云。”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等。这些都属于流水对。

④借对。即借字形、字义或字音为对。借形的如李商隐的《马嵬》诗:“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这里“驻马“与”牵牛“本不同义,是借形相对。借义的如杜甫的《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这里借一寻为八尺、二寻为一常(古代一寻为八尺二寻为一常)之意,来与“七十”相对。借音的如刘长卿的《新按奉送穆谕德》诗:“事直皇天在,归迟白发生。”借“皇”与“黄”谐音,来与“白”相对。王安石的“江亭晚眺》诗:“清江无限好,白鸟不胜闲。”借“清”与“寈”谐音,与“白”相对。上述这些字面能对而词义不能对,或者字的谐音能对而词义和字面不能对的对仗,都叫借对。

⑤交错对。出句的词语与对句的词语相对,但不是在同一个位置而是错开的,叫交错对。运用这种形式,往往是因为在对仗中平仄发生了矛盾,必须把要对仗的两个词语错开位置作为补救。如李商隐的《隋宫》诗:“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其中“一段”对“六幅”,

“巫山云”对“湘江水”。如果按正常情况对仗,两句平仄失调,不成律句,而交错以后,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种交错对,的巧妙,天衣无缝,别具一格,需要较高的文学修养功夫。

⑥扇面对。此种对仗也叫隔句对。即上下两联相对,第三句对第一句,第四句对第二句。如白居易的《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赋》诗:“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词:“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都是第三句与第一句相对,第四句与第二句相对,而且都是平仄相反,对的非常工整。

此外,对仗的形式还有很多,诸如正对、反对、人名对、地名对、方位对、叠字对、嵌字对、鼎足对、顶针对、连绵对、连珠对,等等。这些都要根据内容的需要,由作者灵活选择和运用,不必拘泥于现成模式。另外,诗词的对仗的要求也不像平仄那样严格,诗人为了内容表达的需要,作些变通也是允许的。

五、对仗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是词义上要避合掌。合掌就是对句与出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这是自古以来诗家之大忌,也是写诗对仗时最容易犯的毛病。因此,对仗中一定要注意避免字异义同的词相对,如:思与想、看与见、寒与冷悲与哀、先与前等等。古代有些诗人的诗句甚至名句,由于犯了合掌的毛病,都受到后人的非议。如晋朝刘琨有一首诗中的两句:“获麟悲尼父,西狩涕孔丘。”写的完全是同一件事,岂不是浪费。王绩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噪”与“鸣”都是叫声,也是同一个意思。后来王安石把这首诗改为“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以下句的听来对上句的看,既避免了合掌之弊,而且诗的情趣、意境也更胜王绩一筹。

二是句式结构上要避雷同。所谓雷同,就是指一首律诗中间两联上下句的对仗句式结构相同。也有人把它归之为合掌。下面我们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雷同的例子:

西野芳菲路,

春风正可寻。

山城——依——旧诸,

古渡——入——修林。

长日——多——飞絮,

游人——爱——绿阴。

晚来歌吹起,

唯觉画堂深。

这首诗中间两联的对仗,句式结构都是“2——1——2”的模式,两联雷同,没有变化,形式显得很呆板。这种句式就叫做雷同。我们再看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两联用的都是对仗句,但上联句式结构是“2——2——1——2”,下联句式结构是“2——2——2——1”,从而避免了雷同。杜甫的这首绝句,不仅诗的意境优美,而且语言、句式也显得清新、活泼、生动,堪称经典之作。

初学者写作格律诗,为了追求对仗工整,往往容易出现合掌、雷同等毛病。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三是要注意避免用重字。用重字也是律诗对仗的大忌,就是在同一首律诗中,一般也要避免使用同一意义上的重字,包括句中和韵脚。因为一首五律不过用四十个字,一首七律也不过五十六个字,用了重字,不仅行文显得重复、罗嗦,而且也反映出作者驾驭语言文字的水平不高。诗的语言要凝练、干净、利落,古人提倡写诗要学会三炼:即炼字、炼句、炼意。一个“炼”字,就说明了诗词写作中遣词、造句的艰苦与重要。

但有一点在这里也要说清楚,即艺术处理上的重字现象除外。比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中的“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李商隐的《无题四首》(之一)中的“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等等。这些诗句中都有重字,但读起来不但不觉得重复、累赘,而且还很有韵味。这种艺术现象与上面所讲的重字现象是有原则区别的,不能同日而语,混为一谈。

另外,律诗写作中还有一种形式,即在一首诗中,首联的出句和尾联的对句有意识地使用重字。这种形式叫“顶真”。如:“夜入楚家烟,烟中人未眠。”“乐游原上望,望尽帝都春。”这些都属于有意识的重字,不仅允许,而且可以增加诗词的韵味和美感,自古以来已成为诗人词家们的艺术追求。

第三节 关于押韵

关于诗的押韵问题,我在第二章关于诗韵那一节里已经做了一些介绍,这里再重点强调几点。

诗歌是韵文,都是要求押韵的,特别是格律诗更是如此。不押韵的诗,严格说来不能称作诗。与古体诗相比,格律诗押韵有四点需要注意。

一、韵脚的位置: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首句就押韵,然后再隔句押韵,也就是一、二、四、六、八句押韵。如李白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苏东坡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毛泽东的“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等等,都属于首句押韵。另一种是首句不押韵,第二句押韵,再隔句押韵。是二、四、六、八句押韵。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等,都属于这一种。而古体诗有首句押韵的;也有首句不押韵隔句押韵的;还有中间不隔句,一韵押到底的。

二、格律诗一般只能用平声字做韵脚,即押平声韵。虽然古人中也有极少数用仄声字押韵的,但那是不规则的,不能为训。而古体诗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包括押入声韵。这一点两者是有严格区别的。

三、格律诗不能“出韵”。也就是说,韵脚即押韵的字必须只能用同一个韵部的字。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首诗韵脚上用的

“烟”、“川”和“天”三个字,按照古平水韵,都属于下平声“一先韵”,完全合乎要求。“一先韵”的韵母是“ān”,古平水韵里有七个韵部的韵母是“ān”。这样韵母相同而又不属于一个韵部的字叫做邻韵字。如上平声的“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删”,下平声的“一先”、“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等韵部的字,足有几百个。按照现在的新声韵,它们属于一个韵部,完全可以通用通押,根本不存在错韵的问题。但按照古平水韵,在通常情况下,七个韵目的字就不能通用通押,通用通押了,就算错韵。因此,在用韵问题上,中华诗词学会提出了“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改革办法,提倡在青少年学生中推行中华新声韵。这是符合时代与国情,完全正确的方针。

当然,在一定的条件下,邻韵也可以用来通押。其条件是,第一,必须首句押韵;第二,如果首句押韵用了邻韵韵目的字,后面的二、四、六、八四个押韵字则必须都用一个韵部的字,否则便被视作错韵。而一首律诗如果用错了韵,那是会受到人们的非议的。古体诗则不然,在一首诗里,它不仅可以用邻韵,而且还可以转韵,还可以用仄声韵。

四、格律诗要避免凑韵。所谓“凑韵”,就是在一首律诗里,由于种种原因,作者找不到既能表达应当表达的意义而又符合韵部的押韵字,于是便找来一个虽然是同韵目的字,但却与诗句要表达的意思毫不相干或者非常牵强的字来押韵。这种现象往往在一些初学者身上容易出现。比如有一位诗友写了一首赞美淮南上窑森林公园景色的诗,韵用的是下平声“十二侵”韵目的“临、森、禽、岑、金”五个字,最后两句是这样写的:“与时已辟方园圃,游客纷纷似涌金。”这个“金”字就是标准的凑韵。游客怎么能纷纷似涌金呢?什么意思?讲不通嘛。倒不如改做“游客纷纷胜景寻”更恰当一些。还有一位诗友写了一首《游硖石》的诗:“双峰阻水自成关,更远更清河外天。山色朝晴花涨影,云帆助兴浪推烟。摩崖悬月难移户,古寺疏钟漫入川。白练当空舞如锦,暖风吹开一城喧。”这首诗用的是古平水韵的下平声“一先韵”,首句用的“关”字,属平水韵上平声的“十五删”韵,是邻韵通押。但最后一句“一城喧”的“喧”,则是典型的凑韵。本来一首诗的七句都在写硖山口的景色,压根儿就没有县城的影子,怎么突然竟落脚到“暖风吹开一城喧”了呢?而且这一句与硖山口又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不仅内容没有联系,“喧”字押韵也是为了凑韵,从而破坏了整首诗的完整与和谐。因为硖山口就处在山川沃野之中,如果把最后一句改为“暖风吹绿万畦田”,就比较好一些,也避免了凑韵之弊。

另外还有一位诗友写硖山口的诗,用的是平水韵下平声“五歌”韵:“日丽风和好放歌,滔滔淮水泛清波。虬枝皂角知音少,烂漫山花彩蝶多。舟渡高台登绝顶,眼观淮水碧如荷。吟朋尽赏硖山景,忘却苍苍两鬓皤。”整首诗看,写的还算不错,但第六句“眼观淮水碧如荷”却出了问题。一是用“荷”来比喻、形容淮河水色,并不贴切;二是用“碧如荷”来对上句的“登绝顶”,也不工整,甚至是错对。所以用这个“荷”字押韵,自然也就是为了凑韵了。如果把“碧如荷”改为“映寈螺”(寈螺在这里是指青山之峰),不仅对仗比较工整,而且也解决了凑韵问题。

五、格律诗还要避免重韵。如“花、葩”、“忧、愁”、“芳、香”等。这在第二章里已经讲过,这里就不重复了。



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到底出自那里???

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

原文:

顺,不妄喜;逆,不惶馁;安,不奢逸;危,不惊惧;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顺,不 妄喜,乃看透得失,明忧乐之义;逆,不惶馁,是执着之中,心态平淡;安,不奢逸,为有进取之心,明取舍之 道;危,不惊惧,非自信坦然,镇定自若者,不能为也!

白话译文:

处于顺境的时候,不要狂妄欣喜;处于逆境的时候,不要惊慌;胸中有惊天的雷声而外面看上去很平静的人,可以封他为上将军!顺境时,不狂妄欣喜,才是把得失看透了,明白了忧愁快乐的真谛;逆境中,不惊慌妥协,这是心中有所坚持,心中平静淡定;处在安逸的环境下,不骄奢贪图安逸,是有进取的心思,理解了取与舍的真正含义;处于危险之时,不惊惶恐惧,不是自信坦然,镇定自若的人,不能够做到这样啊。

扩展资料

相关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频频征战,一位父亲带着自己的儿子出征,父亲当时已经是将军,儿子是小兵,父亲在开战前把儿子叫到身边,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里面插着一支箭。

他郑重地对儿子说:这是传家宝,只要佩戴在身边,力量无穷,但是千万不可抽出来。儿子见后发现的确是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襄着亮色的铜边,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就能看见是上等羽毛制作成的,儿子喜出望外。

幻想着箭头,箭身的模样,仿佛见到了箭嗖嗖飞进敌军的阵营,对方主帅应声而倒的场景。果然,在开战后,佩戴宝箭的儿子英勇无比,勇冠三军。

在鸣金收兵的时候,兴奋过头的儿子再也抵挡不住诱惑,他忘记了父亲的嘱托,拔出了宝箭,然而瞬间他惊呆了。他看见箭囊里装着一支断箭,原来我一直背着一支断箭在打仗,儿子瞬间意志崩塌,再战时他惨死在乱军之中。

他之所以战死,败于自己的意志,意志有的时候可以左右战争的走向胜负,一旦与敌人开战,要心无旁骛,全神贯注,孤注一掷,要胜而不骄,败而不馁,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可拜上将军。

这才是大意志,大气魄。老将军用”上将军”的要旨教导儿子,儿子却用士兵的标准来看待成败,这才是他战死的原因。

回想生活中,真正能做到宠辱不惊,喜怒不形于色的人毕竟是少数,但我们能从点滴做起,多读书看报,参加实践,磨练性子,培养意志,做一个有胸怀,有格局的人。

我怎么向女网友证明,我没有谈过恋爱?

没感情经历可说可不说,并不会影响你们现在的关系。

比如你们现在是恋人关系,女孩子很在意你有没有感情经历,那就可以告诉她,实话实说,从未谈过恋爱,说下原因:比如,很重视感情,没遇到对的人所以一直单着,直到遇见你……

如果你们现在只是朋友,你想对女孩子表白,你又想表达自己对感情的态度,那就在表白的时候直接说呗,比如:先表达下自己的爱意,然后说下自己的感情观,可以强调下自己并不是博爱的人,所以一直单身,遇见现在这个女孩,认定她是值得你付出感情呵护她,疼爱她之类的(把真心话说出来就行了,不要嫌肉麻啥的),勇敢说出你滴爱

总结:主要看自己和对方对感情经历这件事情在意不,如果都不在意可不说,如果有一方在意那就大大方方的实话实话,没有感情经历我认为也是一件好事儿,说明你比较纯情,所以不必纠结,自己觉得有必要说出来就勇敢一点,说出来就行啦,如果不知道怎么说,那就先说下为什么没有感情经历,这个原因自己要组织好语言实话实说即可。

一个女生明明喜欢一个男生,为什么嘴上不说出来呢?

一、喜欢你的女生多半性格内向。

一个性格内向的女生不会与外人说太多的话,在爱情里同样如此,因为她们的性格本就矜持,所以对于这些喜欢的感情就会变得难以启齿,这一份喜欢却是纯洁的,不含杂质的。

内向的女生往往内心的情感特别的细腻,如果暗恋上了你,那么她对你就会有莫大的付出与奉献。

虽然内向的女生和外向的女生相比不会那么活泼,但是她们却宁静且温柔,能在无时无刻给你最温暖的感觉。

二、喜欢你的女生希望让自己变得更加的优秀。

很多暗恋的女生不愿把内心的喜欢说出口,其中有个原因就是感觉自己配不上对方。

可能因为对方太过的耀眼,太过的优秀,太过有才华,所以很怕把这一份暗恋所销毁,很怕得到不好的结果,那么这个时候她在偷偷喜欢你的同时,也暗自下定决心,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让自己能够配得上你,不拖你的后腿。

这样的女生是真心在为对方所考虑的,是最在乎对方的感受的,所以男生一定要好好把握。

三、喜欢你的女生内心受过伤害。

很多女生如果以前在爱情里尝到了苦果,受过了伤害,那么她对这份情感就会产生恐惧。

虽然她对你的感觉是喜欢的,是充满爱意的,但是她还是怕说出口。她怕这份感觉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或者是在她受伤的心灵上雪上加霜,所以她默默的暗恋着却不告诉你。

对爱情产生了恐惧,就会害怕爱情的到来,但是却抑制不住内心的感觉,那么这段暗恋往往也会无疾而终。

女生感情是温暖且含蓄的,不是所有的爱都会说出口,但是所有的爱都会在行动上表达出来,在细节上体现出来。人口中说不出来的话,总会在手中慢慢的展现出来。

很多时候,一旦女生的心中生出了喜欢的感觉,那么她对男生的感情就会变得盲目起来。这也迎合了人们所说的爱情中的女生智商皆为负数,为你默默的付出,当她对你做出了无微不至的关怀,那么你就能感受到她对你的喜欢。

这一种喜欢是不含任何杂质的,是不含任何目的的,只是希望能和你每天都在一起,能感觉到人生就像照进了光芒。当一个女生喜欢你,却不告诉你的时候,其实她的内心是幸福的。

关于“关于增强的诗句”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wowowoman.com/zuowen/7365.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