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歌曲写作时怎样注意诗歌的平仄关系?(中国戏剧的发展史)
-
古诗词歌曲写作时怎样注意诗歌的平仄关系?
网上有关“古诗词歌曲写作时怎样注意诗歌的平仄关系?”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戏剧的发展史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古诗平仄
古词和格律诗对文字的平仄有严格的要求,稍谙古文者皆知。以七律为例,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对中间两联尤其要求严格对仗。从声调上讲,首先是平仄相间,即不能出现连续的平声或仄声,当然仅对偶数位字作这一要求,也就是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其次是联间沾,联内对,即上联后句与下联前句平仄相同,同联当中平仄相对。词的词牌格式更多,平仄之式更为复杂,但平仄相间仍是重要的原则。
律诗绝句的各种固定形式,自有其鲜明的美学及诗学特征。以五字和七字为一句,一是读起来节奏鲜明,另外则是更符合记忆的要求,这种分句法最容易记住;对仗具有典型的轴对称形式的美感,恰好又与中国文化的美学特征相协调一致,如古代建筑典型特征就是它的轴对称性;韵脚一致能使阅读吟诵和谐流畅;平仄相间使诗句抑扬顿挫;联间平仄相沾则能起到整诗语气贯通的作用,类似于汉语修辞手法中的顶针。各种特征之重要性和必要性,也由此看出不尽相等。
声调是汉语特有的,它是一个汉字必备的语音特征,不像英语仅有音节特征。声调的本质是一个字发音时音高的变化特征,持续高音为阴平,由低到高为阳平,先降后升为上声,由高到低为去声,简单说为音调的变化就是声调。但是声调口口相传,因而变化很大,又有地域之别,更难统一,不象文字有固定的流传形式而比较稳定。一个编辑论及拙诗“坐看寒山一片湿”中的湿字,认为属入声,归仄声类,确实直到现在仍有许多地方语言中保留有入声,象古音一样,但是现在推广的普通话已经删除入声,将其原入声字分别划归阴阳上去四声。那么究竟在现代的古诗创作中,是以普通话为标准呢,还是以古音为标准呢,或者以地方语音为标准?如果要有标准的话,当然该以普通话作为标准。有唐七绝第一(文无第一,这里仅仅是借用某些评论家的话来说明这首诗的地位)的《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笛”古为入声,属仄声,入格;今普通话为阳平,属平声,出格;且“杨”字为平声,也出格。这也从侧面说明关于平仄的要求是不能太严格的,因为有时我们连平仄的统一标准都不能完全确定。
古诗词是能够入乐而唱的,诗有吟诵之说,吟不是唱,是拖长了字音,改变了音调的,吟到得意之处还要将音抖几抖。词也有倚声填词之说,实际词牌就是一首已经谱好了的曲。古诗词一旦入乐,其声调之性质便不复存在,平仄也就失去了意义,仅在以纯语言形式存在下,平仄才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其美学特征却不一定是必须具备的,即古诗词创作中声调的作用主要应该是限定一个字,仅凭阅读就能判断出来,而不是非得在这个位置上固定平或仄,这方面的要求显然不应该像建筑为了对称美而严格要求一样。一个著名声乐家在教授怎样唱出“琴手”和“禽兽”的区别时,要求前者以软起,后者以硬起来区分,软起是发音时由弱到强,类似于阳平音或上声,硬起是指发音时突然将声喷发均匀发出,类似于去声的发音,这是用音强去比拟于音高,也说明汉字入乐已经失去了声调的意义。强行的程式化的要求,往往会限制艺术的发展。以音乐为例,远在7000年前的贾湖骨笛,就可以吹奏出多个音,据专家考证,在创立十二平均律(即一组八度音平均分成十二个半音,八度音是指一个音和它的二倍频率音之间的跨度,如现定的钢琴中央C频率为261.6Hz与523.2Hz的音构成一个八度音)之前,古乐音中一个八度音也有分级谈及七个音的,在这之后更应该明白其理,但古乐音将一个八度音分为宫,商,角,徵,羽五音,与西方相比少了fa和si,它使创作简化并程式化,但也限制了创作的自由,遏制了创造力,大大降低了音乐的丰富性。不知为什么古代音乐家偏偏缩减为五音并依此作乐。中国古代器乐创作之成就,远不能和欧洲器乐相比,究其实,程式化的弊端难辞其咎,希望这句话不致招致狭隘民族主义者的口诛笔伐。
用协和音程可以创作出伟大的音乐作品,用不协和音程同样可以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平仄相间是美的,但也可以用连续的仄声表达急促的语气,或让语意一气呵成;用连续的平声表达轻灵活泼或平和的意境。作诗写词,第一是意境,第二是遣词用字的生动、准确、形象,韵脚和畅,第三才是平仄,而且不能因式伤意。太过于片面追求形式对艺术是伤害,在艺术大众化的今天更会阻碍艺术的发展。艺术不是科学,仅被少数几个科学家理解就行了,而平仄于大多数人来说,几乎完全淹没在诗意词境中,因此创作者应该明白什么才是更重要的。被誉为唐七律巅峰之作的崔灏的《黄鹤楼》,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从对仗尤其是平仄上看简直出格,前句一连的仄声,但因整诗意气相贯,描写生动,情景相融而成千古名句。格律诗如此,古词的平仄意义则更为次之。
如果格律诗或词要在现代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的话,适当摒弃平仄的约束,在不伤文意的前提下尽量顾及平仄,是一个明智之举。
中国戏剧的发展史
宋词经典
1.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镇守西北边疆,西夏不敢进犯,说:“范老头子胸中有数万甲兵”,范老头子胸中也有绝妙好词,也有“燕然未勒”的悲慨苍凉之情。
2.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
首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为后来的《西厢记·长亭送别》一场作了环境的铺垫。末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让我们明白范仲淹不仅仅是贤臣、是武将,也是平凡人。
3。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太平宰相晏殊,“未尝一日不宴饮”,美酒弦歌之后,晏殊就挥毫填词,旋即粲然词章就诞生了。《浣溪沙》正写如此生活,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则道尽了古今人心。
4.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词写闺中人秋日怀思,没有锦绣铺排,但却深婉含蓄,风流蕴藉,读之幽怨袭心,余韵萦口。
5.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张先词中善写“影”,故号“张三影”,这阙中“云破月来花弄影”名噪一时,王国维评价说:“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
6.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
宋祁任工部尚书时写此篇,因篇中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而被人们称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此句用一极俗之“闹”字却展现杏花满树锦簇花团生机盎然的盛景。
8.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一首词中两出名句的并不多,欧阳修这首上阙有“庭院深深深几许”,堆砌重叠而浑然不觉;下阙有“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问得无理而情韵毕至。
10.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么凄美深切的感情,难怪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了。
11.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这首词不仅仅是“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的气象不减唐人高处,那落日楼头的羁旅情怀同样有独胜之势。
12.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这首描绘钱塘繁华的词流传到金地,金主完颜亮读到“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时,便兴起了“投鞭断流,立马吴山”的南侵野心。
13.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伤离怀人,满纸愁云,却无一字空愁。回忆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不经意成了千古不能有二的名句。
14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比曹操、周瑜、诸葛亮更伟大、他不费一兵一卒,用两篇赤壁赋,一首怀古词就将赤壁永远镌刻在中国文化的石碑上,让滚滚东去的大江永远因之而吟唱。
15.苏轼《江城子·记梦》 患难相知10年的亡妻王弗来到了苏轼的梦中,被泪水浸透心灵的苏轼再也不能入眠了,他写下这首致另一个世界中的爱人的心曲:“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今日读之,谁不潸然?
16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是最具苏轼豪放特色的一首词,威武雄壮,风驰电掣,粗犷豪迈,气势沉雄,“老夫聊发少年狂”竟然要“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了。苏轼称自已的这首词“颇壮观也”。
17.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天下写中秋的词,自苏东坡一首浑然天成、潇洒出尘的《水调歌头》,都可以作废了。
18.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自然之路、人生之路都会有阴晴风雨,苏轼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千锤百炼出来的旷达。
19.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从“乌台诗案’中死里逃生的苏轼来到黄州,亲友绝交,疾病连年,饥寒交迫,人们相传苏轼已死了。苏轼寂寞地痛苦地活着,“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就是苏轼,苏轼的品格。
20.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山抹微云,天连(一作黏)衰草,画角声断樵门。”“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少游词真乃清丽淡雅,气韵不衰。
21.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在写牛郎织女爱情主题的作品,此篇独高一筹。其中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既是对牛郎织女爱情的经典描绘,也成为后代情人的口头禅。
22.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古人有以山喻愁的,有以水喻愁的,贺铸的愁呢?“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时人号之“贺梅子”即由此来。
23.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春芳凋谢、美人迟暮已是一个老而又老的主题,可是到了李清照的手里,写来轻灵新巧,却又凄婉含蓄。其中的“绿肥红瘦”则是人工天巧,可称绝唱。
24.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这是一个薄雾浓云的重阳节,与丈夫异地相处的李清照的思绪也更浓重了。黄昏的菊花酒太淡了,那是因为愁太浓了,愁可销魂,于是“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5.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从来没有这样写词的,从来没有这样写愁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字连叠,创意出奇。词中诉愁,渐深渐浓,到最后只成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6.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这是向以婉约著称词坛的李清照并不婉约的一首作品。
27.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这是一首有心人读一遍就可以背下来的好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8. 岳飞《满江红·写怀》
有些人一首词就可以既写尽自己又征服读者,每一位谈起岳飞将军的人,都知道“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29.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与唐琬的感情纠葛折磨了陆游一生。可是人生就是充满了无数的无奈。“错!错!错!”“莫!莫!莫!”这可是陆游的心痛与遗憾?
30. 陆游《卜算子·咏梅》
世人能有宠辱不惊,自守高洁的吗?可以此阙自警:“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31.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从北方来到建康,自身前途未卜,怀才不遇,登高眺远,胸中的积郁牢骚不能不一吐为快、全词充满了感叹与追问。
32.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又是一个“东风夜放花千树”的上元佳节,词人在千百度地追寻什么呢?
3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6岁的辛弃疾来到京口登上北固亭,这里素来是军事重镇,可是“金戈铁马”只能在“想当年”中,老人的报国复兴之望已很渺茫了,但他仍激愤满怀,想起当年的廉颇,不禁老泪纵横。
34.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从“为赋新词强说愁”到“却道天凉好个秋”,要付出一生的历程。
35.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天下兴亡,物是人非,只有桥边的芍药,依旧年年鲜艳。
36.蒋捷《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
歌楼,客舟,僧庐,听雨的情境变了,心态也变了。
这是宋词的 网上不知哪里的 我自己改过了
唐诗: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曲江二首》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白居易《买花》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张祜《何满子》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李白《清平调》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潮阳)路八千。——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遣怀》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回。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二月春风似剪刀。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几处吹笳吸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人生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人面桃花相映红。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幕鸦。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丈夫不作儿女别,临岐涕泪沾衣巾。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山中一夜雨,树抄百重泉。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山花如乡颊,江火似流萤。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山雨欲来风满楼。
·山空(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山(雪上)空留马行处。
·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影空见花。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千呼万唤始出来,铖(犹)抱琵琶半遮面。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
·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
·开筵(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寻塞草烟。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
·无情有恨何人沉,月晓风清欲堕时。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无数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不见乡书传枞足,唯看新月吐蛾眉。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
·不知何处吹芒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不须看尽鱼龙戏,终遣君王怒偃师。
·不须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天上几回葬神仙,漏声相将无断绝。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直北)回。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若有情天亦老。
·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天涯烈士空垂泪,地下强魂必噬脐。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见买若耶溪水剑,明朝归去事猿公。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少年心事当拏(拿)云。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洲山。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月下沉吟久不寻,古来相接眼中稀。
·月是故乡明。
·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风含翠筱娟娟净,雨浥红蕖冉冉香。
·风鸣两岸吓,月照一孤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寻年?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为问謇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心曲知万端,悲来却难说。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去时里正与裹头,寻来头白还戍边。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东风不解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
·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卢桔子低山雨重, 棕榈叶战水风凉。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寻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他时不用逃姓名,世上如今半是君。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白首(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白雪郤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宁为宇宙闲吟客,性作乾刊窃禄人。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
·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有花(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西施宜笑复宜颦,丑女效之徒累身。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卜远人。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竹(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休唱贞元供奉曲,当时朝士已无多。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
·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江阔惟回首,天高但抚膺。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红树醉秋色,碧溪弹夜弦。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吾不见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花发多风雨,人生足别离。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令始为君开。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戏曲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呢
中国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戏曲作品,而且也积累了丰厚的戏曲理论。1、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理论形态所谓理论形态,是指理论的表现形态,也就是戏曲批评家们所运用的表述形式。在中国古代戏曲论史上,戏曲批评家们所运用的批评形式也不拘一格,多种多样,因此,所呈现出来的理论形态也丰富多彩,除规模较大、自成体系的理论专著外,更多的则是曲话、评点、序跋、尺牍、诗词曲等多种类型。理论专著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主体,在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发展史上,产生了一大批曲论著作,从这些曲论著作的内涵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八种类型:记载作家生平事迹,品评其创作特色。记载演员生平事迹,品评其演唱技艺。记载戏曲史料,论述戏曲的形成及发展。记载曲目并加以评述。系统论述戏曲创作方法。论述戏曲演唱方法与技巧。戏曲格律谱与戏曲韵谱。融史料考证、品评剧作、议论创作方法或表演技巧为一体的各种曲话。2、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内涵我国古典戏曲理论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其内涵也十分丰富。综而言之,可分为戏曲史论、戏曲创作论、戏曲表演论等三大理论体系。第一、戏曲史论。在这一理论体系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1)探索戏曲的起源与形成,论述各种戏曲形式、戏曲声腔的艺术特征及其沿革与流变,总结各个历史时期戏曲的兴衰及其原因。(2)对戏曲史料的记载,或记载剧作家和演员的生平事迹,或记载剧目,或记载曲坛掌故。这两方面的内容是紧密相关的,戏曲理论家们对戏曲起源及发展问题的探讨,建立在史料的记载之上的。第二、戏曲创作论。这是一理论体系也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对戏曲创作中的一些规律问题的探讨。如对戏曲功能问题、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的论述。(2)对戏曲创作技巧的探讨。曲论家们围绕音律、语言、情陈,结构等戏曲创作技巧分支,如音律论、语言论、当行论、本色论、情节论、结构论等。第三、戏曲表演论。戏曲不仅是一种文学,而且也是一种舞台艺术因此,戏曲表演理论也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戏曲表演理论体系中,一是演唱技巧,戏曲理论家们围绕着戏曲表演中的一些基本技巧台唱、念、做、打等加以论述。在戏曲诸表演技巧中,唱是最主要的,因此,曲论家在论及戏曲表演问题时,也把歌唱技艺作为研究和论述的重点,是演唱技巧中最主要有内容。二是导演论,这方面的论述主要出现在明代中叶以后的曲论著作中,由于早期的导演是由演员或戏班主充任的,这些由演员或班主兼任的导演通常只是以口传身教的原始方式进行导演工作的,而且由于文化水平的局限,虽有丰富的导演经验,但未能总结出来。直到明代中叶以后,一些剧作家兼任了导演工作后,才从理论上对戏曲导演论进行了总结。在剧作家兼任的导演中,当推冯梦龙和李渔对导演的论述最为完善体系。以上这三大理论体系,构成了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基本内容。在总体上,戏曲理论家们所论述的都没有超出这三大理论体系。三、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史的分期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从萌芽到形成、发展、终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综观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将其分为八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至唐代雏形时期--宋金时期成熟时期--元代至明初发展时期--明代嘉、隆年间繁荣时期--明代万历年间集成时期--清初转折时期--清代中叶终结时期--近代萌芽时期--先秦至唐代戏曲理论的发展是与戏曲艺术本身的发展过程相表里的,先秦至唐代是古代戏曲的萌芽时期。在这一时期里,组成戏曲的各种艺术因素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又相互融合,逐步发展成为综合性的戏曲艺术。同样,在这一时期里,艺术评论家们对各种戏曲艺术因素的记载与评论,便是古典戏曲理论的萌芽,对后世戏曲理论的形式具有一定的影响。雏形时期--宋金时期在宋金时期,各种表演艺术经过发展融合后,形成了中国古代戏曲的雏形,即宋杂剧和金院本。伴随着杂剧和院本这一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艺术评论家们也对它们的渊源、形式原因、艺术特征及发展情况等加以了探讨与论述,这些论述,便构成了古典理论的雏形。成熟时期--元代至明初元代是中国古代戏曲正式形成后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无论是南戏还是北曲杂剧,都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戏曲作家与作品。同时,在民间,戏曲演出活动十分活跃。戏曲的正式形成与繁荣,也促进了戏曲理论奠定了基础。发展时期--明代嘉隆年间古代戏曲经过明初的沉寂后,到了明代嘉靖、隆庆年间,又趋于活跃,而这也使得元代开始成熟的戏曲理论有了新的发展,不仅戏曲论著的数量增多,而且理论成分大为增强。繁荣时期--明代万历年间明代万历年间是古代戏曲史上继元代杂剧繁荣以后的又一个黄金时期。戏曲创作与戏曲演出的繁荣,也促进了戏曲理论的发展与繁荣。在这一时期里,出现了一大批戏曲论著,而且曲论家们的思想活跃,就某些戏曲创作中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同时,曲论家们的研究范围比前人有了较大的开拓。在这一时期里,出现了戏曲理论史上第一部较系统完善专著--《曲律》。集成时期--清初古典戏曲论经过成熟、发展、繁荣、深入等发展阶段后,到清代初年已积累了丰厚的理论与材料。清初曲论家们便对前人的理论作了全面在总结与完善如这一时期所产生的李渔的《闲情偶寄》与金圣叹的《西厢记》评点,皆具有系统、精深的特征。转折时期--清代中叶清代中叶,随着整个曲坛上所出现的两转移,即由剧本创作为中心转移到以舞台表演为中心、由雅部为中心转移到花部为中心,戏曲理论也随之出现了重大的转折。一是舞台表演问题成为这一时期戏曲理论家们研究的重点,出现了一大批戏曲表演论著。二是出现了众多的有关花部的论著。终结时期--近代近代是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同样,在这一时期的戏曲理论中,也体现出这一特点,一方面是对传统戏曲理论加以总结,另一方面是开创和建立新的戏曲理论与研究方法。
求——论歌词中的诗词艺术
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理论形态所谓理论形态,是指理论的表现形态,也就是戏曲批评家们所运用的表述形式。在中国古代戏曲论史上,戏曲批评家们所运用的批评形式也不拘一格,多种多样,因此,所呈现出来的理论形态也丰富多彩,除规模较大、自成体系的理论专著外,更多的则是曲话、评点、序跋、尺牍、诗词曲等多种类型。
理论专著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主体,在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发展史上,产生了一大批曲论著作,从这些曲论著作的内涵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八种类型:记载作家生平事迹,品评其创作特色。记载演员生平事迹,品评其演唱技艺。记载戏曲史料,论述戏曲的形成及发展。记载曲目并加以评述。系统论述戏曲创作方法。论述戏曲演唱方法与技巧。戏曲格律谱与戏曲韵谱。融史料考证、品评剧作、议论创作方法或表演技巧为一体的各种曲话。
论古诗词对中国风歌词的影响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古典文学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最无与伦比的成就是诗词。无论是题材体裁、思想内容、艺术形式,都达到了世界最优秀的水平。历代诗歌文化遗产充栋汗牛,堪称宝藏。历代祖先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传播、创作、研究,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风格和民族形式。这种精神遗产,不仅对本民族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亚洲乃至世界的文化发展都曾经产生过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许多了解中国历史的外国人心目中,中国是“诗国”。 [1] 但是从五四运动之后,古典诗词在中国人心中正渐行渐远。诗词歌赋本是用于歌咏吟唱,却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被久久地束之高阁。中国风歌词的出现和繁荣一方面体现了民族崛起带动着古典文化的繁荣,一方面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找到自己的声音,让我们亲切的感觉到,中国古典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古代文学的精髓深入血脉,于车水马龙的生活中牢固地守护一片净土。 一、中国风的定义、背景和歌词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其中又以诗词独领风骚,中国人的思想里流淌着古典诗词的精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是由古代文学作为坚实的塔基。但是新文化运动之后,古典诗词就渐渐失去了咏唱的功效,被束之高阁,常常被作为遗产来研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的国力也大幅度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今非昔比,在全世界的瞩目中,应运而生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向盛世时期的古典文学回归。中国古典文化在国际上也越来越被推崇。在当今乐坛上,中国风歌曲犹如一面旗帜,标榜着中华文明和古典文学,将诗词歌赋再次引入生活之中,将古典文学的精华用古色古香的中国曲调推及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中国风,字面上解释:中国乐风。她是新时代的中国音乐。中国风的歌曲多采用“宫调式”的主旋律。在音乐的编曲上大量运用中国乐器:如二胡、古筝、箫、琵琶等等。唱腔上结合运用了中国民歌或戏曲方式。题材上运用了中国的古诗词或者传说故事。多年前非常流行的一首中国风歌曲《涛声依旧》,其歌词中就大量引用了张继的《枫桥夜泊》。 中国风就是三古三新(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结合的中国独特乐种。歌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围,歌曲以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在节奏的结合,产生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歌曲风格。 古诗词传达的信息具有深层的美感,无论从用语措辞抑或意境营造欣赏,既有唐代的热烈绚烂、又有宋代的淡雅内蕴,现代“中国风”歌词作者们充分学习和借鉴唐诗宋词,都体现了对“含蓄内蕴”的美的追求。[2]近几年来,中国风歌曲和中国风歌词在国内掀起了一股推崇古文学的热潮,并且在国际上起到了推广中国文化的总要作用。 二、中国风歌词在意象的使用方面对古诗词的继承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有一个想法(诗歌的主题思想)后,把所要表达的情感用物象呈现出来。诗歌中,许多词汇如:明月、江水、青松、翠竹、晚照、晴空、宿鸟、鸣虫、三尺剑、广寒宫等等,都是意象。在中国风歌词中常用的古典意象非常多,这里主要介绍一些最普遍的。 ((((一一一一))))““““花花花花””””之物语之物语之物语之物语 各种各样的花,在古典诗词中大放异彩,在此仅仅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在花的意象方面,古典诗词对中国风歌词的影响。 1、芭蕉。芭蕉和梧桐意象的意蕴差不多,常常是离情别绪孤独忧愁的象征。如李清照《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等。而当今乐坛上轰动一时的歌曲《青花瓷》中有一句绝妙非常的歌词:“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这一句让一株植物顿时生动起来,想来雨打芭蕉是江南最常见不过的景致,而门环久未开启自然带着斑斑铜绿,但此处的芭蕉却让人分外怜爱,与以前幽幽怨怨的形象不同,而是充满了动态,充满了活力。 2、牡丹。牡丹是国花,花开吉祥,雍容华贵。古代形容牡丹的诗词不胜枚举,比如唐代刘禹锡的《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还有王维的《红牡丹》:“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可见牡丹在中国文人心中高贵而艳丽的形象是不可动摇的。在当今的流行乐坛上,同样是周杰伦的《青花瓷》中开头一句就是:“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浓淡相宜的笔锋在青花瓷的素胚上勾勒出牡丹图案,宛如女子初妆的样子。我们从“牡丹花”这一意象,就可以明确的知道此女并非黛玉般的弱柳扶风,而是国画仕女似的天香国色。纵然“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美女的欣赏角度也是不同的,但是通过传统意象“牡丹”的使用,统一了人们对整首歌词中女主人公形象的大致定位,这种功效之所以能够成功得发挥出来,完全是由于中国人自古以来对于“牡丹”的心理暗示。 3、千年“菊花”香: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但作为傲霜之花,它坚强的品格和清高的气质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如:“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此句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寄寓了诗人的精神品质。千百年来,菊花始终是节操类意象,诗人用来表现高尚品质的物象,或赞美,或自况。在风靡一时的中国风歌曲《菊花台》中,菊花更是贯穿始终的线索和标志。这首歌是描写出征的将军思念家中妻子的怀人之歌,我想之所以选用菊花,是非常有深意的。歌词中唱“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菊花是将军形象的自喻,菊花残代表征战生涯惨烈,满地的残菊又让他想起妻子送行时强颜欢笑以宽其心,将“菊花的黄”与“笑容的黄”混淆一起,却偏又自然深刻,使人感到,那温暖的笑容正在逐渐淡掉,远去,哀伤而又动人的情感自然流露。 4、“桃花”与美人:自古描写美女离不开桃花。追根溯源,可考察至《诗经·周南·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室宜家”。据考,《全唐诗》中设计桃花的诗有293首,《全宋词》中涉及桃花的词有169首,《全宋诗》中涉及桃花的有869首。一句“人面桃花相映红”已然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经典,又一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又让桃花蒙上了一层黯然和怅惘。歌曲《相思引》的歌词中有一句:“梦随风万里,几度红尘来去,人面桃花长相忆,又是一年春华成秋碧”。春去秋来,年年与心上人相会梦里,千山万水的时空阻隔,加上岁月流逝的无奈,让人怅然伤神。 5、“落花”的感叹:古人云“落花有意”,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落花”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如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元无名氏《朝天子·庐山》:“客去斋馀,人来茶罢,叹浮生指落花。楚家、汉家、做了渔樵话”。在中国风歌词中,“落花”意象的使用也非常耐人寻味。比如歌手董贞的《新诛仙·情醉》一曲中有歌词:“情丝如梦,愁断白头,花开花落望穿多少个秋……红颜独憔悴,卧笑桃花间,一江春水只为你搁浅”,在这里,落花非常传统的表达了伤感与失意。但有一首歌名字就叫做《落花》,歌词中写道:“身无双翼舞空华,执手飘零漫羽霞,但为东篱双双落,只求今生不言它”,好一幅落花图!落花凋零得无怨无悔,有气有节,实在是标新立异,别具一格。 ((((二二二二))))穿越时空的穿越时空的穿越时空的穿越时空的““““雁字雁字雁字雁字”””” 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在古诗词中,诗人常常取鸿雁春秋迁徙,一生漂泊无定,来比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苦。如:“人生处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以飞鸿踏雪、一去无踪,暗示人生偶然无定的感慨,形象优美,哲理高妙,让人发悟,也使人惆怅;“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诗人这里是用“征蓬”、“ 归雁”自比,说自己孤单一人漂泊,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失落与忧郁。在歌曲《朱砂泪》的歌词中有非常动人的几句:“镜湖翠微低云垂,佳人帐前暗描眉……姗姗雁字去又回,荼蘼花开无由醉,只是欠了谁,一滴朱砂泪?”姗姗飞去的大雁象征着又一年时光的流逝,佳人黯然梳妆,但悦己者早已不在。还有歌曲《红袭衣》中:“凄凄烟草小楼西,琵琶弦说相思雨,雁字来时,残月照寒鸭栖。”表现此类感情的诗句在古典诗词中屡见不鲜,如今的流行乐坛又被这一行“雁字”注入了国乐的无限风华。 ((((三三三三))))““““月月月月””””儿弯弯照九州儿弯弯照九州儿弯弯照九州儿弯弯照九州 “月”虽然只是自然界中一个纯客观的物象,但它却逐渐成为华夏之邦人化自然的组成部分,成为诗人某些特定情感的信息载体。正是由于作者在创作时的处境情怀不同,从而导致了他们作品中“月”这一意象的不同思想内蕴。他们借月来抒怀言志,因而望月思乡,望月怀人,望月感怀几乎成了诗词中的永恒主题。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已然有了辩证的人生观色彩;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更是妇孺皆知的名句;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也是千古绝唱。在流行乐坛的中国风歌词中,月的意象也给人无穷无尽的回想。“狼牙月伊人憔悴,我举杯饮尽了风雪”(《发如雪》),何等苍凉凄美;“独坐窗台对镜,容颜沧桑,人扶醉月依墙” (《半面妆》),人醉、月醉,两相为伴;“下弦月星满天,像谁泪涟涟,一阵风一首歌,摇晃思念”(《独唱情歌》),竟然将星斗想象成月儿落泪;“那月亮,一层故乡的霜,这边疆,草儿有点发黄”(《少年中国》),故乡最美,戍边的战士也不忘家乡的月光;“月斜江上,棹动晨钟,前梦迷离,渐远波声”(《若相惜》),大有《枫桥夜泊》的意味…… 总之,在意象的运用上,古典诗词确实是中国风歌词的精髓源泉。多年前一部电视剧《绍兴师爷》的主题曲开头两句歌词是:“石桥流水一叶舟,春雨梅花万点愁”,这种使用意象罗列形成美感的方法,完全出自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在我们传唱好歌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吸收着古典文学给予的丰富营养。 三、中国风歌词在修辞方面学习借鉴古诗词。 ((((一一一一))))比比比比兴兴兴兴 “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咏之词也”,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诗歌创作的主要形象化方法,最早在诗经中开始运用,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至深至远的影响。它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有创造作品气氛,协调韵律,确定韵脚和音步,拈连上下文关系等的作用。运用起兴手法还可使语言咏唱自由,行文显得轻快、活泼。如《卜算子·示妻》: 雨霁远山青,溪照双鸿影。曾记春时满涧花,对捧清泉饮。相倚度年年,又踏弯弯径。携手同归笑月华,此趣人难省。 此词前两句看似写景,实际上是比兴。词中以“远山青”引起下文的“春时满涧花”,以“双鸿影”隐喻热恋时的男女双方。 歌曲《水龙吟(变奏)·浮生一梦》的开头唱到: 春来春去匆匆 花开花落如梦 蝶飞蝶舞春红 满江水空蒙 缘来缘去成空 事变事迁随风 无边无尽虚空 无处觅仙踪 开头的春来春去,花开花落,蝶飞蝶舞,江水空蒙,就是很好的学习了古诗词中借景起兴的手法,同时把这几种美好而易逝的事物,比做人世间的缘分和无奈的世事,使得整体衔接紧密而自然。 ((((二二二二))))比喻比喻比喻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明的事物,分为明喻、暗喻(又称隐喻)和借喻三个类型。自古以来,使用比喻手法而流传百世的诗词不胜枚举,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此外,还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等等。 在歌词中也大量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1)明喻:非常明确的可以看出比喻的结构,甲像乙。比如: “嘲笑我的伤心,像一口没有水的枯井。”(《夜曲》) “陆羽泡的茶,像幅泼墨的山水画。”(《爷爷泡的茶》) “那薄如蝉翼的未来,经不起谁来拆。”(《千里之外》) (2)暗喻: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暗喻又叫隐喻。这类歌词如: “院子落叶,跟我的思念厚厚一叠。”(《七里香》)将思念比作落叶。 “思念的光透进窗,银白色的温暖洒在儿时的床。”(《牡丹江》)将温暖比作月光。 “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 (《东风破》)将离愁比作灯盏,将漂泊比作苦酒。 (3)借喻: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使用借喻手法的歌词显得非常深刻,耐人寻味。比如: “我用无悔,刻永世爱你的碑”(《发如雪》),将无悔比作刻碑的利器,这份坚定和坚强令人感动。 ((((三三三三))))拟人拟人拟人拟人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即把事物当作人,写成和人一样的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把事物写的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比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又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在董贞的歌曲《雕花笼》中有一句“明月刀,不懂人间梦,红尘嚣,浮华一世转瞬
为什么炒股老亏,买什么亏什么?
炒股亏钱的原因一般是:
1、自身知识、技术水平欠缺:炒股是需要一定知识面以及操作技巧的,而不是盲目的选择股票,投资需要根据市场走向以及市场成交量、分析K线图、以及结合实时的消息来选择购买股票并且预测股票的走向从而决定买入以及卖出的时间点赚取差价,如果随意的选择股票以及卖出那么亏损的可能性会非常大。
2、心态不稳:投资者一看到股票大涨就疯狂加仓,稍微下跌就害怕亏损从而割肉卖出等均是投资者心态不稳而做的错误投资策略。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应答时间:2021-06-21,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
慈不掌兵 情不立事 义不理财 善不为官 什么意思?
很多发人深省的名言警句,经过百千年的流传下来,早已失去了原来的味道。就上面这四句话来说,很多人以为他是出自同一本书,实则不然。前两句慈不掌兵,义不理财出自增广贤文一书,至于后两句那就是流传演绎,后人所添加。那么这四句话我们该怎么去理解呢?
首先,慈不掌兵的典故出自孙武练兵,相传孙武下山投奔吴王,吴王为了试探他的本事,就找了十几个宫女妃子让他操练,结果这些宫女都以为是在玩游戏,根本不听孙武指挥,哪知孙武手起刀落之下,就以违抗军令为由,杀了吴王的两个妃子,这下包括吴王在内的所有人都傻了眼,从此乖乖听话。在战场上,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生死之间,没有丝毫的犹豫和心慈手软,为将者往往可能会因为对一个人的手软而将全军将士陷于不义。所以说慈不掌兵,这是一种大爱。
义不掌财,简单来说就是作为一个管理钱财的人,过分的追求仁义和义气,反而会给自己和上司带来灾难。这个集中体现在财务会计这个职位上,作为一个企业或者大到国家的财务管理者,如果平时喜欢跟人谈义气谈仁义,就会因为个人感情,为犯罪分子留出口子,最终的结果是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古代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梁山头子宋江,其人出名以乐施好善,平时但凡江湖上的好汉们谁家有了困难,宋江都会慷慨解囊,这样的做法对于收拢人心当然无可厚非,但是财富积累的方面来说,这样不知节俭的散尽千金,到了终了必然留不了几个钱,所以类似宋江和杜月笙这样的人,到临了反而是生活拮据了。
情不立事,也很好理解。做小事情需要讲人情世故,圆滑变通,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却不能太看重私人感情。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国家,过分的讲感情最终会害了自己。身为高层领导,如果因为个人感情,就对有些犯罪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时间长了,下面的人就会上行下效,而且会让整个系统都会沾染这种风气,这对于一个想成大事的人来说就是致命打击。
善不为官。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善良的人就不可以做官,事实上当一个好官,必须要善良,只不过这个善良是要在法律规章制度内,作为一个好官,就必须对百姓心存善意,对贪污腐败行为不善良,这样的不善良才是对天下公平的最大善良。
关于“古诗词歌曲写作时怎样注意诗歌的平仄关系?”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wowowoman.com/zuowen/7911.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盘馐蒟酱实,歌杂竹枝辞
-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老景萧条,送君归去添凄断
- 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 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
- 如今但暮雨,蜂愁蝶恨,小窗闲对芭蕉展
- 羡青山有思,白鹤忘机
-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