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扬赞叹高僧的诗词(王维《饭覆釜山僧》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称扬赞叹高僧的诗词
网上有关“称扬赞叹高僧的诗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王维《饭覆釜山僧》古诗原文意思赏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题三韩沙门玉田花鸟图画史幽居得物情,毫端》 危素
画史幽居得物情,毫端春色可怜生。
高僧已是禅心定,花鸟逢人更不惊。
《赠药山高僧惟俨(其一)》 李翱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王维《饭覆釜山僧》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诗词曲赋文·天台赠僧》原文与赏析
魏 源
松下访山僧,言向石梁去。
又携寺涧云,去作何峰雨?
别山已十日,遥望空徘徊。
举头望白云,知从师处来。
这两首以 “赠僧”为题的小诗,粗看内容平淡;但如多读几遍,反复细致地玩味,就会感到,它构思巧妙,譬喻生动,平淡中见神奇,也可以说 “看似寻常最奇崛”。
题作《天台赠僧》,其实仅第一首真正切题,乃至天台山僧寺访僧未遇的即事题赠之作; 第二首则为游天台后十日的怀人遥寄之作,本当以 《赠 (或寄) 天台僧》为题,大约当时不过随手附于原题之后,和当今诗人在一题之下,往往又加 “外一章”、“外一首” 字样,有几分相似。
第一首,“山僧”也许是寺内的方丈吧,访而不遇,他僧告以已去石梁,略似唐人“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的句法。石梁,为天台胜境,两山之间,有一宽可盈尺的石梁相连,仿佛横空危桥,下有飞瀑奔迸,好似怒龙相斗,奇绝妙绝。正是由于石梁飞瀑的触发吧,作者生出奇想,写出奇文,造出奇境,发出奇想: “又携寺涧云,去作何峰雨?”
传统诗词关于“雨”的运用,颇有讲究。就褒义言,如 “时雨”、“甘霖”,不仅指灌溉农田,滋润禾黍;而且指为政者兴利除弊,为人民造福而言,如 “泽如凯风,惠如时雨”(曹植诗),“霖雨思贤佐,丹青忆旧臣” (杜甫诗),即是。而 “甘雨”、“泽雨”、“慧雨”、“法雨”之类,用之于佛家,又往往借喻讲经说法,传播佛教教义,以滋润心灵,普渡众生。典籍中所见,如“慧雨方雷,禅枝独秀”(徐陵《丹阳上庸路碑》),“大兴法雨,普洒客尘”(王维《六祖能禅师碑》)云云,皆指阐发和宏扬佛教教义,使芸芸众生超脱尘网,皈依佛门而言。由此可见,携云作雨,既出于奇妙丰富的想象,而又恰合作者崇敬佛教、赞颂高僧的需要;既可谓手挥目送,极生动变幻之致,而又顺理成章,尽熨贴浑融之美。
第二首为怀人而作。前两句亦属平平。接下去,触景生情,从“举头望白云”引出“知从师处来”的浮想,就引人入胜,耐人寻味,予人以余意未穷,余音绕梁之感。
“白云”一词含义极其丰富。“白云在天”,用以怀友; “白云孤飞”,用以思亲;“白云乡”,为仙乡或帝乡;“白云观”,为著名道观;“白云宗”又为佛教之一派。虽然各种辞书并未确指为褒义,但从传统实际来看,诗词中所用“白云”,往往暗寓向往、崇敬之情。明杨文骢游天台时所作《赠文心上人看云诗》,既将“白云”拟人化,更借“白云”以赞文心,夏云鼎在《崇祯八大家诗选》中评此诗云:“即以白云为上人传照。”
在此基础上再看“举头望白云”二句,就可以得到更深一层的理解:不仅通过鲜明形象和巧妙联想构成生动隽永、一片空灵的意境;而是在字里行间含蕴作者对山僧的深切的怀念之情和真挚的崇敬之情。
在这两首诗中,没有说明此僧何号,此寺何名,也没有叙述他们之间的交往情况,但是人们细读此诗,仍然能够窥知他们之间具有较深的了解和默契,从而也可以依稀想见诗人对佛学禅理已经濡染较深,沉浸较久了。大约作于同时的《天台纪游》组诗六首的末首《国清夜宿》,就有“前身天台僧,双涧恍旧历。万里水云僧,到此求一适”之句。诗人岂仅引山僧为友,与之声气相应,情趣相投,甚且以转世的天台僧、飞锡的水云僧自居自况了。
人们也许为之惊诧,以经世致用见称,主张变法图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近代爱国思想家魏源,怎会具有如此虚无、消沉的出世之想,实际情况确是如此,也并不奇怪,事物是复杂的,历史人物的思想更是复杂的。
如果结合时代、社会背景和魏源自身的经历、遭际来看,就更加易于理解了: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冲击、较量的过程,逐渐向儒学靠拢,禅宗南宗所阐述和奉行的儒化的禅学,为儒生所乐于接受。到了明清时期,士大夫学佛谈禅已经成为相当盛行的社会风气。这是一。清代后期,国家面临风雨飘摇、岌岌不可终日的局面,清朝统治者则昏昏噩噩,倒行逆施,志士、仁人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找不到出路,于是向佛学禅理寻求慰藉。这是二。魏源是个胸存经世、志在救时的爱国者,然而他投身抗英战争,有策而不见用;著作等身,却被迫参加八股制艺的考试,才得以“同进士出身”叙用;知东台县半年,关怀民疾,以勤惠称,却受前任之累赔垫巨款;忧时爱国但作为地方官(任高邮知州)处于与太平天国革命为敌的地位,尽力巡防,却为当道者借私构陷,以“玩视军务”革职。他时时处于矛盾和悲苦之中,早年接触佛学,晚年兴味更增,还曾整理刊刻《净土四经》,有何足怪!这是三。
魏源沉浸于佛学禅理当中,这是他的悲剧。这又岂止是他的个人悲剧,这是才人、志士所共同的时代悲剧。
我们读魏源的《天台赠僧》,在作美学鉴赏、艺术借鉴的同时,也可以作为知人论世之资,借以对历史、历史人物和传统文化获得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禅僧的诗句禅僧的诗句是什么
古诗《饭覆釜山僧》
年代:唐
作者:王维
晚知清净理。
日与人群疏。
将候远山僧。
先期扫弊庐。
果从云峰里。
顾我蓬蒿居。
藉草饭松屑。
焚香看道书。
然灯昼欲尽。
鸣磬夜方初。
一悟寂为乐。
此日闲有余。
思归何必深。
身世犹空虚。
作品赏析
注解:
①覆釜:山名。有此名之山,不止一座。王维所指,疑在长安,然未详所在。饭僧:即斋僧。请僧人应供。覆釜山僧:覆釜山的僧人,具体为何人,亦已不可考。
②磬:为铜体钵形的法器。法会或诵经时,作为起止之节。有大、小之分。
③悟:与“迷”之相对,生起真智,反转迷梦,觉悟真理实相。寂:又作灭,涅槃之别称。乃指度脱生死,寂静无为之意。
鉴赏:
《旧唐书》王维本传载:王维“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该诗,可说是此段史录的形象描绘。
该诗的前六句写晚年的兴趣、候僧、僧至等事,后八句写与客僧参禅悟道的情形。重点在后八句,绝妙之处也见于后八句。
“藉草饭松屑”至“鸣罄夜方初”四句,写修行、习法。“松屑”,指松子、松实,它被修行者奉为果腹健体之妙物。南朝梁江淹《青苔赋》:“咀松屑从高想,奉丹经而永慕。”胡之骥注:“刘向《神仙传》曰:‘偓佺好食松实,能飞行,速如走马。以松子遗尧,尧不暇服,时受服者,皆至三百岁。’”凭草而坐,以松子为饭,确是既简朴又脱尘绝俗。肚腹之饥解决后,又进精神食粮。佛教徒们的精神食粮“道书”,亦即是各种佛家经典。“焚香看道书”,在氤氲香雾中慢慢咀嚼、品味佛理禅味,自是别具一番风味。而随着香雾的袅袅飘散,习法者慢慢进入了冥思苦想、“修心”“见性”的阶段,以至屋内点灯才知白天将尽。而随声声磬响,又一个修习时间到来了。这就是“燃灯昼欲尽,鸣磬夜方初”所描绘的场景。《遗教经》曰:“汝等比丘(僧人),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王维等也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此律己了。
王维曾为禅宗惠能大师作碑铭,任侍御使出使南阳时遇惠能弟子神会宣扬禅宗心要,一见倾心,又与惠能再传弟子马祖道一深有交情。禅宗的思想对王维影响极深。就禅宗思想而言,其“修行”不在乎出家、在家,而不像传统佛教那样讲究出家修行。其参禅则重在“修心”、“见性”,而不必像传统佛教那样讲究念佛、坐禅等等。禅宗认为:佛即在自性中,求佛不能到外边去求,只能向自己心中寻求。成佛只能靠自己的觉悟。只要除却妄念,拨去云雾,自识本心,直见本性,即可见性成佛。“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坛经》法海本)如果将这些和王维的诗对照着读的话,就会看到,“藉草饭松屑”四句,是禅宗弟子参禅状态的绝妙写照。
全诗结尾四句,写悟道。“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馀”两句,描绘了悟得静寂的真谛后全身心解脱束缚的那种极乐感觉,展现了禅宗弟子悟道时的“顿悟”境界。“一悟”之“一”,有的本子作“已”,其实只要稍为考察,即可知应以“一”为是。用“一”字,两句诗就不仅表现出了参禅人悟道之时那出乎意料的、按捺不住的喜悦,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出色地再现了“顿悟”境界。“已”则没有这种含蕴。“顿悟”是禅宗的重要思想,所谓“顿悟”,也就是说,成佛不一定要长期修习,而在于刹那间的领悟。只要一旦领悟即突然觉悟佛性便可成佛。“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坛经》法海本)。王维于此,是深有所得的。
“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两句,是留客的话。何必多想回去之事呢?这世界,这身体,都是虚幻的。这又是一层悟境。佛教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地、水、火、风这四大元素及其表现出来的坚、湿、暖、动四大性能暂时聚合生成的,因此也没有一样是永恒不变的。四大合则生,四大散则灭。并且,即使是合则生时,调合之四大也不是在固定的,而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动。后一分钟的物和我并非是前一分钟的物和我,因而四大皆空。世界的一切都是虚幻的,人也是虚幻的。寻常留客的话竟不失佛法之精要,两者融合得又是那样的天衣无缝,由此也可见王维悟道之深,诗法之妙。王维曾赞扬惠能大师:“举手举足,皆是道场,是心是性,同归性海。”他自己也可说是臻此境界了。
佛教徒的生活,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佛教蓬勃发展的年代更是如此。王维生活的年代,正是佛教兴盛之时。反映佛教徒生活的文艺作品,常有其不朽之处。王维此诗,以诗的语言,由形入神,形象地概括了作者这一类佛教徒修行习法、参禅悟道的情状,因而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禅僧的诗句有:扫除须发伴禅僧,禅僧悟道疑为佛。
禅僧的诗句有:禅僧悟道疑为佛,禅僧教断酒。注音是:ㄔㄢ_ㄙㄥ。拼音是:chánsēng。结构是:禅(左右结构)僧(左右结构)。
禅僧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和尚。
二、引证解释
⒈和尚。引《宋书·夷蛮传·婆黎国》:“时_场寺多_僧,京师为之语曰:‘_场_师窟,东安谈义林。’”宋苏轼《次韵颖叔观灯》:“安西老守是_僧,到处应燃无尽灯。”《金瓶梅词话》第二七回:“又有那琳宫梵刹,羽士_僧,住着那侵云经阁,接汉_楼。”
三、网络解释
禅僧禅僧,读音chánsēng,汉语词语,基本意思为和尚。
关于禅僧的诗词
《谈禅·禅僧晚相投》《题禅僧院》《眉州禅僧一首》
关于禅僧的成语
佛性禅心哑羊僧禅世雕龙削发为僧蜀鄙之僧禅絮沾泥老僧入定口头禅苦行僧僧多粥少
关于禅僧的词语
禅世雕龙鬓丝禅榻一指禅哑羊僧佛性禅心苦行僧禅絮沾泥老僧入定口头禅僧多粥少
关于禅僧的造句
1、禅僧把他们每天中的部分时间用来服务他人,不管是寺院里的其他禅僧还是外面世界里的人们。
2、禅僧们对于他们做的很多事情都有仪式,从吃饭到清洁到冥想。
3、从吃饭到冥想,禅僧们做许多事情都有仪式。
4、因为你有意培养出的禅僧心态,所有的事情都让你感觉放松和美好。
5、一个“禅僧”不会变得懒惰:他很早就起床,有满满的工作在等着他。
点此查看
初心到底是什么意思阿?
“不忘初心”,是一个很美好的愿望。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渴望守住初心的除了理想,更有爱情。
但是,现实常常会给人意想不到的冲击,感情中的出轨已经屡见不鲜,哪怕没有出轨,两个人在一起时也有可能再找不到最初的感觉。有些人可能会问,这样的感情还有继续下去的意义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问一句:为什么初心这么值得珍惜?
肯定不是所有最初的梦想都值得用一辈子去完成,我们谁没有在幼儿园或小学时天真地说出“科学家”或“小公主”这样的梦想呢?
这也是一种初心,但这初心最值得珍贵的不是它的内容,而是那会儿说出它时的天真纯稚。
简单说来,珍贵的是那份心意。
当我们初涉爱河时,内心难免都会对爱情抱有美丽的理想。
比如,有的恋人幻想双方能够“心有灵犀一点通”,只要一个眼神,对方就能确知自己在想些什么,要些什么。而有的恋人期待双方能这样平平淡淡、快快乐乐地过一辈子,没有忧愁烦恼,每天看到对方都能会心一笑。
产生这些理想的纯洁心意是非常美的,但理想的具体内容却未必合乎情理。
**《燃情岁月》里的女主角面对离开的男主角眼泛泪光地说出“我会等你一辈子”,但终在几年后另嫁他人。两人重逢时,女主角伤感地说:“一辈子还是太长了。”这,往往就是生活的现实。
漫长而充满未知的现实必然会渐渐地改变两个人,曾经或天真或幼稚的理想很有可能在现实面前逐渐支离破碎,但这并不代表初心的破灭。
只要两个人之间那份真诚爱着对方,愿意为对方付出的心意还在,那么这份初心就还在,这份感情也就还值得守住。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全诗是什么?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出自《代悲白头翁》,全诗如下:
《代悲白头翁》
唐代·刘希夷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扩展资料1、译文
洛阳城东的桃花李花随风飘转,飞来飞去,不知落入了谁家?
洛阳女子有着娇艳的容颜,独坐院中,看着零落的桃李花而长声叹息。
今年我在这里看着桃花李花因凋零而颜色衰减,明年花开时节不知又有谁还能看见那繁花似锦的胜况?
已经看见了俊秀挺拔的松柏被摧残砍伐作为柴薪,又听说那桑田变成了汪洋大海。
故人现在已经不再悲叹洛阳城东凋零的桃李花了,而今人却依旧对着随风飘零的落花而伤怀。
年年岁岁繁花依旧,岁岁年年看花之人却不相同。
转告那些正值青春年华的红颜少年,应该怜悯这位已是半死之人的白头老翁。
如今他白发苍苍,真是可怜,然而他从前亦是一位风流倜傥的红颜美少年。
这白头老翁当年曾与公子王孙寻欢作乐于芳树之下,吟赏清歌妙舞于落花之前。
亦曾像东汉光禄勋马防那样以锦绣装饰池台,又如贵戚梁冀在府第楼阁中到处涂画云气神仙。
白头老翁如今一朝卧病在床,便无人理睬,往昔的三春行乐、清歌妙舞如今又到哪里去了呢?
而美人的青春娇颜同样又能保持几时?须臾之间,已是鹤发蓬乱,雪白如丝了。
只见那古往今来的歌舞之地,剩下的只有黄昏的鸟雀在空自悲啼。
2、赏析
这是一首拟古乐府诗。《白头吟》是汉乐府相和歌楚调曲旧题,古辞写一个女子向遗弃她的情人表示决绝。刘希夷这首诗则从女子写到老翁,咏叹青春易逝、富贵无常。构思独创,抒情宛转,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艺术性较高,在初唐即受推崇,历来传为名篇。
诗的前半首化自东汉宋子侯的乐府歌辞《董娇娆》,但经过刘希夷的再创作,更为概括典型。
作为前半的结语,“年年岁岁”二句是精警的名句,它比喻精当,语言精粹,令人警省。“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的颠倒重复,不仅排沓回荡,音韵优美,更在于强调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事实和听天由命的无奈情绪,真实动情。
“花相似”、“人不同”的形象比喻,突出了花卉盛衰有时而人生青春不再的对比,耐人寻味。结合后半写白头老翁的遭遇,可以体会到,诗人不用“女子”和“春花”对比,而用泛指名词“人”和“花”对比,不仅是由于七言诗字数的限制,更由于要包括所有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可怜人,其中也包括了诗人自己。
也许,因此产生了不少关于这诗的附会传说。如《大唐新语》《本事诗》所云:诗人自己也觉得这两句诗是一种不祥的预兆,即所谓“诗谶”,一年后,诗人果然被害,应了所谓“诗谶”的说法。这类无稽之谈的产生与流传,既反映人们爱惜诗人的才华,同情他的不幸,也表明这诗情调也过于伤感了。
3、作者介绍
刘希夷 (约651-?) 唐诗人。 一名庭芝,字延之(一作庭芝),汉族,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人。 上元进士,善弹琵琶。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辞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情调。
《代悲白头吟》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句,相传其舅宋之问欲据为已有,希夷不允,之问竟遣人用土囊将他压死。延之少有文华,落魄不拘常格,后为人所害,死时年未三十。原有集,已失传。
男生没看上你的暗示是什么?
男生没看上你的暗示是什么,参考如下:
1对你的事情没有兴趣,把你当普通朋友
如果一个男人喜欢你,他对你的事情肯定会很上心,因为不喜欢你,才会不把你当一回事,有些男人就是这样,表面上享受着你对他的好,但是他却只是把你当备胎,因为他不喜欢你,所以才会经常跟你说,他只是把你当哥们,对你的事情没有兴趣,不会主动去关心你,也不会在意你的感受,你对他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他只是把你当普通朋友而已。
2当他明白你的心意后躲着你的时候
有的些朋友说清了感情就在一起了,但是有一种朋友说清了之后,不光不能拥爱情,还失去了你们之间的友情,当男人知道你的心意之后,开始躲着你,那他这种行为就是在间接地表达自己对你没有意思,女人遇到这样的男人,就及时止损吧,感情是勉强不来的,给自己留一点尊严。
3对你从不主动
如果男人对男女人非常不主动,说明男人的内心对女人是充满抵触的,所以在相处的时候从不主动,并且会刻意保持距离,显然这种表现是拒绝亲密接触的,如果一个男人和你在一起从来不主动,说明他根本看不上你。
两个相爱的人以前都是陌生人,一开始都是从朋友开始认识的,感情讲究的是情投意合,如果只是一个人一厢情愿,那么这段感情肯定没有办法继续下去,生活中有很多异性朋友,两个人虽然是以朋友关系相处,但是异性之间难免会产生一些情愫,当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就想知道对方是不是也喜欢自己,所以我们就要去探知一下别人的心意。
关于“称扬赞叹高僧的诗词”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wowowoman.com/zuowen/7936.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方
-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 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