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空的诗词(幸弃疾写的描写元夕的诗句)
-
带空的诗词
网上有关“带空的诗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幸弃疾写的描写元夕的诗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游人去后枫林夜,月满空山可奈何。……《游》弃疾
一剑横空星斗寒,甫随平北复征蛮。……《题武夷》戚继光 金鸡叫罢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九曲棹歌》朱熹
水底尽传螺五色,湖边空挂网千丝。……《鸳鸯湖棹歌 之四十八》朱彝尊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王维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秋词》刘禹锡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秋夜寄丘员外》韦应物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古柏行》杜甫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磋砣。……《送魏万之京》李颀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李白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马嵬》李商隐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长安秋望》赵嘏 补充回答:
“空”字是古诗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字,可以想见这个字诗人是比较喜欢的,也是非常入诗的,“空”字在诗中一般可作名词、形容词和副词。作名词的“空”,常指天空,或空旷之地,主要营造一种辽远空阔的背景,常有助于诗的意境的创设。作副词的“空”,一般有“空自”、“白白地”、“徒然地”的意味,它常常用于诗的情感表达。作形容词的“空”,常有空远、空蒙、空寂的意味,并常带有寂寞寥落、沉郁悲凉的情调。因而它既可以用于意境的创造,也可以用于情感的处理。
幸弃疾写的描写元夕的诗句
辛弃疾词作鉴赏
生平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初幼安,号稼轩,济南历
城(今属山东)人。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
舍生,号辛党。绍兴三十一年(1161) ,金兵南侵,中
原起义军烽起。弃疾聚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奉
表南归。高宗于建康召见,授右承务郎,任满。改广
德军通判。乾道四年(1168 ),通判建康府,上《美
芹十论》、《九议》,力主抗金并提出不少恢复失地的
建议。乾道八年(1172)知滁州。淳熙元年(1174),
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迁仓部郎官,出为江西提点刑
狱,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迁知
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五年(1178 ),召为大理少卿,
出为湖北转运副使,改湖南转运副使。又改知潭州兼
湖南安抚使,创建飞虎军,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
冠,迁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淳熙八年(1181)冬,
台臣王蔺劾弃疾“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落职,
卜居上饶城北之带湖,筑室百楹,以稼名轩,自号稼
轩居士,自是投闲置散凡十年。绍熙三年(1192),
起为提点福建刑狱,次年,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以
谏官黄艾、谢深甫论列,丐祠归。所居带湖雪楼毁于
火,徙铅山期思之瓜山下,家居瓢泉长达八年。嘉泰
三年(1203 ),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于会稽创
建秋风亭。四年,改知镇江府。开禧元年(1205) ,复
以言者论列,奉祠归铅山。开禧三年,年六十八,葬
铅山南十五里阳原山中。德佑元年(1275)追谥忠敏。
平生以气节自负,功业自许,谋猷略远,然谗摈销沮,
南归四十馀年间,大半皆废弃不用,故陈亮《辛稼轩
画像赞》叹为“真鼠枉用,真虎不用”。其胸中古今,
用资为词,激昂排宕,别开生面,不可一世。《宋史》
有传。有《稼轩集》,又有《稼轩奏议》一卷,均佚。
今人辑有《稼轩诗文钞存》。词有四卷本《稼轩词》
及十二卷本《稼轩长短句》两种。《四库总目提要》
云:“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
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翦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
宗,迄今不废。”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
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
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
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
春在溪头荠菜花。
这首写农村风光的词,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
但细细体会,便感觉情味盎然,意蕴深厚。上阕头二
句在描写桑树抽芽、蚕卵开始孵化时,用了一个“破”
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
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
字不仅有动态,而且似乎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
和速度。第三句“平岗细草鸣黄犊”“平岗细草”和
“黄犊”是相互关联的,黄犊在牛栏里关了一冬,当
放牧在平坡上时被乍见春草,欢快无比。“鸣”虽写
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悠闲,神态。第
四句中的“斜日”、“寒林”、“暮鸦”按说会构成一片
衰飒景象,但由于用了一个动词“点”字,却使情调
发生了变化。“点”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
这是确切的写实,早春的寒林没有树叶,所以黑色的
乌鸦,在林中历历可见,故曰“点”这不得不使人想
到马致远《天净沙》的警句“枯藤老树昏鸦”。两相
比较,给人的感受很不相同,马致远是在低沉地哀吟,
而作者却是在欣赏一幅天然的图画。
词的上阕主要是写近处的自然风光,下阕则将镜
头拉远,进而涉及人事。“山远近,路横斜”,一笔就
将视线拉开了,在山区这种路成为村落与村落之间联
系的纽带,也成为与外面世界联系的桥梁,生活在山
间的人们,时常觉得那路会给他们带来新的东西,所
以词人对眼前蜿蜒于山间的路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青
旗沽酒有人家”,横斜的路,去向不止一处,但词人
的注意力却集中在有青旗标志的酒家上。山村酒店,
这是很有特色的一处地方风景。词人在一首《丑奴儿
近》中就写过:“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
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只写出酒家青旗,意思
便不言而喻了,一个“有”字透露出词人欣喜的心情。
眼前的农村美景使他悟出了一种道理,在结尾两句中
翻出了新意:“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那散见在田野溪边的荠莱花,繁密而又显眼,像天上
的群星,一朵接一朵地迎着风雨开放,生命力是那样
顽强,好像春天是属于它们的“相反城中的桃李则忧
风愁雨,春意阑珊。这两句,上句宕开,借“城中桃
李”憔悴伤残的景象为下句作衬,虽只点桃李而可以
使人自然联想到城中的人事;末句则收归眼前现境,
“在”字稳重而有力,显然带有强调的意味。
这首词通过写景和抒情,表达了作者在罢官乡居
期间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和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
并由此把词的思想意义向纵深方向拓展。荠菜花的花
瓣碎小,颜色也不鲜艳,只有浓郁的香味,在城市人
眼里,一般是算不上什么花的,作者却偏偏热情地赞
美,除此之外,引起作者注意并捕捉到的,还有桑芽、
幼蚕、细草、黄犊等等,多半是新鲜的、富有生命力
的事物。这些,连同那出现在画面上的山村茅店的酒
旗,都体现了一种健康的审美观。词中关于“城中桃
李”和“溪头荠菜花”的对比,还含有对生活的哲理
性的思考,荠菜花不怕风雨,占有春光,在它身上仿
佛体现了一种人格精神。联系作者篇首的目注“代
人赋”,当时很可能是朋辈中有人为作者罢官后的生
活担忧,因而词人便风趣地以代友人填词的方式回答
对方,一方面借荠菜花的形象自我写照,一方面又隐
隐流露出自己不做愁风雨的城中桃李,而做坚强的荠
菜花,以此与友人共勉。这首词把深刻的思想乃至哲
理,与新鲜生动的艺术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多
方面的启迪。
词与诗在语言运用上是有差别的。这首词大部分
用了对句,并且很注意动词的运用和某些副词、介词
的搭配,词的上阕“破”、“鸣”、“点”以及下阕。
阮郎归
耒阳道中为张
处父推官赋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
山头来去云。
鹧鸪声里数家村,
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
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
儒冠多误身。
耒阳,即今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生平不详,为
词人好友。推官,是州郡的属官。据考,淳熙六年
(1179)或七年,作者任湖南转运副使和安抚使在此
时写了这首词。此作的特点是写景与心理状态密切结
合,自然巧妙地使用典故突出地表现了词人屡遭排斥,
频繁调任,无法施展抱负的愁闷。
上阕头两句,通过描写昏暗浮动的景象,来衬托
作者飘然不定的心理状态。淳熙三年(1176 ),作者
由江西提点刑狱调任京西转运判官,次年又调任江陵
知府兼湖北安抚使,辗转又调任湖南。南宋议和派当
权后,排斥忠良,陷害贤能,使得朝政黑暗,词人抗
金救国的理想,难于实现。因此他在另一首词中写道:
“ 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历遍楚山川。”(《鹧鸪天·离
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而本词的这两句,用昏暗的
夜色,与山头飘来飘去的浮云,构成一种暗淡浮动的
意象,巧妙地与词人的心理状态结合。首句“欲”字,
用得绝妙,写出了夕阳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的霎
那之间的景象。这两句笔法纯熟,自然天成,把山村
的景象,和盘托出。
第三句,在心理描写上,比前两句又深了一层。
古人认为,鹧鸪的叫声,好似“行不得也哥哥”,令
人寒心。作者黄昏的山村,听见“鹧鸪声”,是在表
现他对前途的忧虑,衬托他的凄凉心境。第四句笔锋
陡然一转,写词人遇见老友—— 张处父,立即转忧为
喜,气氛也随着由沉闷转为轻松愉快。“潇湘逢故
人”,化用梁代柳恽的诗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
人”(《江南曲》),承上启下,紧扣词题。
下阕全用典故,上承“潇湘逢故人”一句,写作
者见到友人,不免要倾诉衷肠,回首往事。下阕前三
句,是回忆,作者借三国时手持羽扇、头戴纶巾、指
挥三军的诸葛亮的潇洒形象,巧妙地比喻他当年抗由
金兵时的潇洒风度。“鞍马尘”,谓跃马扬戈,驰骋在
烟尘滚滚的沙场上。词人抚今思昔,心潮澎湃,不胜
感慨。他当年渡淮南归,正是为了在恢复事业中干出
一番轰轰烈烈的业绩。不料如今屡遭排斥,频繁调任,
抗金的奏策,如同废纸样,无人问津,因而,他发出
“英雄千古,荒草没残碑”(《满庭芳·和洪丞相景伯
韵》)的悲鸣。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两句,是词人
蘸着血和泪写的,向南宋议和派迫害爱国志士提出强
烈控诉,表现出作者极其痛苦和复杂的心情。词人认
为,他之所以会弄到如今丧魂落魄、疲惫不堪的境地,
大概由于自己是个儒生的缘故吧?似乎,他百思不得
其解。“招魂”,是《楚辞》的篇名,词人使用此典
故,表明自己满腹哀怨牢骚。“儒冠多误身”,是借用
杜甫的诗句“纨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
丞丈二十二韵》),来表现自己落魄蹉跎的遭遇。最后
两句,语调低沉,感情凄怆,读之令人垂泪,引起了
对词人的无限同情。
清平乐
博山道中即事
辛弃疾
柳边飞鞚,
露湿征衣重。
宿鹭窥沙孤影动,
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
浣纱人影娉婷。
笑背行人归去,
门前稚子啼声。
博山在江西永耒县西二十里,山中有清奇的泉石、
苍翠的林谷,还有雨岩、博山寺等名胜古迹,是一处
绝佳的风景地。作者闲居上饶时,曾多次去此山游览,
并写了多首脍炙人口的汜游词。这首描写沿途夜景的
《清平乐》即是其中的一首。本词的篇幅虽然很短,
但是意境清新,语言淡朴,别有一番幽情奇趣,因此
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上阕头二句描写在山道中夜行的情景:驱马从柳
树旁边疾驰而过,柳枝上的露水拂落在行人身上,衣
衫就沾湿变重了。这里既表现出山道上柳密露浓,景
色优美;也表现出行人心情舒畅,虽觉衣衫湿重,但
游兴仍然很高。
三、四句描写在行经河滩旁边时,看到的一幅饶
有幽趣的画面: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地眯着
眼睛向沙面窥视,它映在沙上的身影也轻轻摇晃,准
是在梦中见到鱼虾了吧!看到宿鹭目眯影动,便断定
它正在做梦,又因鹭鸟以鱼虾为食,进而断定它梦见
了鱼虾,虽是想象之辞,但又合情合理。词人既能极
细致的观察又能极深微的体会,因而写的是如此生动、
多趣。
下阕头二句描写在行经溪流附近的村庄时看到的
一幅更富有诗意的画面:夜深人静,溪山沐浴在疏星
明月的清光中;年轻的妇女在溪边浣纱,在月光的照
耀下,她那美丽轻盈的身影映在水中和沙上。词人使
用的语句极其简淡,却能把环境和人物写得清雅秀洁,
风韵悠然。
结尾二句又在前边的画面上绘出了新的情采:宁
静的村舍门前忽然响起孩子的哭声,正在溪边浣纱的
母亲立即起身往家赶,路上遇见陌生的行人,只羞怯
地低头一笑,随即背转身匆匆离去,这真实而自然的
描绘,不但给画面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情味,而且生动
地表现了山村妇女淳朴温良的心性和略带几分羞涩的
天真。
总观此词,全篇都是写景,无一句抒情,但又处
处融情于景中,寄意言外。从描写月光柳露的文字中,
可以感知作者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喜爱;从描写
浣纱妇女的文字中,可以感知作者对淳厚朴实的民情
风俗的赞赏。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
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惠风词话续编》
卷一)。词人正是这样的高手。
在风景和人物的具体描写上,此词也具有动静结
合、形神兼备的妙处。柳密露浓原是静景,但词人却
借露湿征衣的动象来表现,比直写其静态美更觉真实
多采。沙滩宿鹭亦在静中,但词人却写其睡中之动态,
并写其梦中之幻影,使读者不仅可见其形动,而且可
感其神动,因而别生奇趣。篇末写浣纱妇女亦能遗貌
取神,用“笑背见人归去”的动态美,表现妇女温良
淳朴的情性美,真是栩栩如生,呼之可出。
此词在结构上的特点是外以词人的行程为次序,
内以词人的情感为核心。一切景观都从词人眼中看出,
心中映出词人从沿途所见的众多景观中选取自己感受
最深的几个片断,略加点染,绘成了一幅情采俱胜的
溪山夜景长卷,表现出一种清幽淡远而又生机蓬勃的
意境,使人读之宛若身随词人夜行,目睹诸种景观,
而获得“俯拾即得,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
如逢花开,如瞻岁新”(司空图《诗品·自然》)的特
殊美感。因此,前后景观虽异,但结构却是完整的。
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作者写了不少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这首词即是
其中之一。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
(《艺概·词曲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 、
诗情画意的特点。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
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
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
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
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
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
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
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
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
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
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
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
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
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
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
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
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
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
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
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
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
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
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
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
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
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
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
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
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卧”
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
盘托出,跃然纸上。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
恰到好处,就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
正是如此。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
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
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
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
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
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
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
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
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
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
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
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
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
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
平宁静的生活。
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
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
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
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
他向往这样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
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
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
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
生活的反映。
清平乐
检校山园,
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
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
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
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
老夫静处闲看。
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冬十一月,四十八岁
的,辛弃疾由江西安抚使改任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
但随即又因台臣王蔺的弹劾,被免掉了职务,作者不
得不回到在上饶灵山之隈建成不久的带湖新居过退隐
的生活。作者不仅没有因被迫闲居而苦恼,反倒有摆
脱官场纷扰的愉悦。因此,在闲居期间,他创作了大
量赞美带湖风光、歌唱村居生活的词篇。这首词便是
其中之一。题目中的“山园”,就是他的带湖居第。
洪迈的《稼轩记》说,这里“其纵千有二百三十尺,
其衡八百有三十尺”,“既筑室百楹,才占地什四。乃
荒左偏以立圃,稻田决决,居然衍十弓”。“故凭高作
屋下临之,是为稼轩”。整个庄园,廊庑曲折,花木
扶疏。亭台有植杖亭、集山楼、婆娑堂、信步亭、涤
砚渚..陈亮的《与辛幼安殿撰书》则说,“作室甚
宏丽”,朱熹曾“潜入去看,以为耳目所未睹”。“检
校”,是查核的意思。
上阕写闲居带湖的满足。“连云松竹,万事从今
足。”上句写景,说山园的松竹高大,和天上的白云
相连,饱含着赞赏之情,使人想到的是林木葱笼,环
境清幽,准确地把握住了隐居的特色。如果舍此而去
描绘楼台亭阁的宏丽,那就不足以显示是隐居了,而
会变为庸俗的富家翁的自夸。下句抒情,表现与世无
争的知足思想。这一思想,无疑是来自老子的。《老
子》一书中,即从正面教诲人说“知足者富”,“知足
不辱”,又从反面告诫人说“祸莫大于不知足”。作者
这一思想,虽然是消极的,但是比那些勾心斗角、贪
得无厌之徒的肮脏意识却高尚得多。这两句领起全篇,
确定了全篇的基调。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从一个侧
面来写生活上的“足”。上句说同邻里的关系融洽,
共同分享欢乐。“拄杖”,表明年老。估计词人这时,
已是年过半百。“分社肉”,是当时仍存的古风,每当
春社日和秋社日,四邻相聚,屠宰牲口以祭社神,然
后分享祭社神的肉。据下文,这里所说的应是秋社分
肉。下句说山园富有。“白酒”此指田园家酿。“床”,
指酿酒的糟床。“初熟”,谓白酒刚刚酿成。李白《南
陵叙别》有句云:“白酒初熟山中归,黄鸡啄麦秋正
肥。”如此说富有,意近夸而不俗。因为饮酒是高人
雅士的嗜好,所以新分到了社肉,又恰逢白酒刚刚酿
成,岂不正好惬意地一醉方休吗?读了这两句,不禁
使人想起王驾的《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
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下阕“书所见”,表现闲适的心情。“西风犁枣山
园,儿童偷把长竿。”藉“西风”点明时间是在秋天。
“犁枣山园”,展现出庄园内的犁树和枣树上果实累
累的景象,透露出词人对丰收的喜悦之情。“儿童偷
把长竿” ,是词人所见的一个场面,甚似特写镜头:一
群儿童,正手握长长的竹竿在偷着扑打犁、枣。“偷”
字极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这群馋嘴的儿童,一边
扑打着犁、枣,一边东张西望地提防随时准备拔腿逃
跑。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反映词人对
偷犁、枣的儿童们的保护、欣赏的态度。这两句很容
易使人联想到杜甫《又呈吴郎》的“堂前扑枣任西
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
须亲”,都是对扑打者采取保护的、关心的态度,不
让他人干扰。然而两者却又有不同:杜甫是推已及人,
出于对这“无食无儿一妇人”的同情。作者是在“万
事人今足”的心态下,觉得这群顽皮的儿童有趣,要
留着“老夫静处闲看”;杜甫表现出的是一颗善良的
“仁”心,语言深沉,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片万事足后
的“闲”情,笔调轻快。
陆游乡居时曾说“身闲诗简淡”。作者的这首词,
也是因“身闲“而”“简淡”的。它通篇无奇字,无
丽句,不用典故,不雕琢,如同家常语一样,而将主
人公形象的神情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实在耐人寻味,
这也正是它“简淡”的妙处。
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
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
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
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
眼前万里江山。
不少专家都曾指出过辛词的多样性特点,肯定各
种风格的作品往往又都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成就,一旦
我们细读了辛词,便会有极深的感受。就拿这阕《清
平乐》来说,可以讲是代表了辛词的一种艺术风格,
全词仅有八句话四十六个字,但是却描绘了一幅萧瑟
破败的风情画。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
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
糊窗纸也在鸣响。“自语”二字,自然而又风趣地将
风吹纸响拟人化、性格化了。独宿的这个“王氏庵”,
是久已无人居住的破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
一个平生为了国事奔驰于塞北江南,失意归来后则已
头发花白、容颜苍老的老人出现了。心境如此,环境
如此,“秋宵梦觉”分明指出了时令,同时也暗示了
主人公难以入睡。半夜醒来,眼前不是饥鼠蝙蝠,残
灯破窗,而是祖国的“万里江山”。很显然,他“梦
中行遍,江南江北”(《满江红》),醒后犹自留连梦
境,故云“眼前万里江山”。这一句与“平生塞北江
南”相呼应,而把上阕四句推到背后。平生经历使他
心怀祖国河山,形诸梦寐;眼前现实使他逆境益思奋
勉,不坠壮志。全词因有这一句,思想境界顿然提高。
这首词用文字构筑的画面和表达的感情,若改用
线条和色彩是完全能够表达出来的,可见作者用抽象
的文字符号所捕捉、表现的景物的具象化程度了。而
且,每一句话都是一件事物、一个景点,把它们拼接
起来,居然连连接词都可以省略掉,因此自然就形成
了这幅难得的风情画!
通过画面,我们几乎可以触摸到作者那颗激烈跳
动着的凄苦的心,那颗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执着的心!
尽管作者有意要把它掩藏起来。
从词的格调看,近似田园派,或者归隐派,同作
者的那些豪放之作相去太远了,而且还算不上是代表
作。不过,这首词别具一格同样带给了人们美好的艺
术享受。从创作来说,作品总反映着作家的所历、所
见、所闻,所感,总反映着作家的一生及其一生的各
个方面,即反映作家的全人。从创作的角度讲,任何
作家也总是从题材内容出发,去努力寻求不同的形式
和风格,他们之间的区别权在于成就的高低而已。象
作者这样,能够在断承、发展苏轼词风的基础上,成
为豪放派大家,同时还能在闲淡、细腻、婉约等格调
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在文学史上倒是不多见的。正如
刘克庄在序《辛稼轩集》时所说: “公所作,大声
镗钅答小声铿金訇,钅答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其
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博山,在江西永丰境内,古名通元峰,由于其形
状象庐山香炉峰,所以改称博山。(博山炉是外表雕
刻成重叠山形的香炉,见《西杂记》)。作者在上饶带
湖闲居期间曾多次游览博山,并留有颇多的题咏。
青玉案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
这一首,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
豪杰了。然而究其实际,上阕除了渲染一片热闹的盛
况外,并无什么独特之处。作者把火树写成与固定的
灯彩,把“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若说好,就好在
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
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
如雨的彩星—— 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
中而落,好似陨星雨。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
的人间仙境—— “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
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
暇接。其间的“宝”也, “雕”也“凤”也, “玉”也,
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
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
字眼,聊为助意而已。
上阕,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
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
宋词,辛弃疾李清照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语注释
①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②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③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④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⑤凤箫:箫的名称。
⑥玉壶:比喻明月。
⑦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即舞鱼舞龙。是元宵节的表演节目)
⑧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⑨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⑩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他:泛指,当时就包括了“她” 千百度:千百遍。 蓦然:突然,猛然。 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作品译文
夜晚的东风将元宵的灯火吹得如千树花开,更让烟火看来是被吹落的万点流星。华丽的马车香气洋溢在行驶的路上。凤箫吹奏的乐曲飘动,与流转的月光在人群之中互相交错。整个晚上,此起彼伏的鱼龙花灯在飞舞着。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身上穿着多彩的衣物,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带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我千百次寻找她,都没找到她,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零落之处。
评点
本篇为元宵节记景之作。
上片以生花妙笔描绘渲染元宵佳节火树银花、灯月交辉、车水马龙、欢歌笑语的欢腾热闹的风光。“东风夜放花千树”写元宵夜的灯光,以花喻灯,表明灯的灿烂多姿;而“千树”又说明彩灯数量多。“更吹落、星如雨”写焰火,烟花一明一灭,参差起落,洒落如星。前两句比喻新颖奇特,而又贴切自然。
一个“更”字将灯光和焰火交织在一起,写出元夜让人应接不暇的情景。接下来一句写的是车马和游人,“宝马雕车”写车马华美,“香满路”表明游人之多。“香”字用得好,暗示街上女子多,为下片的叙写做好了铺垫。“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写的是彻夜欢腾的热闹场面: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光渐渐西斜,一夜鱼龙飞舞笑语喧哗。上片极言渲染元夜繁华热闹的场面,为下片人物的出现布置好背景。
下片着意描写主人公在游人中千百回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自甘寂寞的孤高女子,表现了词人追求的境界之高,寓有深意。“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承接上片,继续描写元夜的盛况,但已转移到盛装出游的游女们身上,只见她们头戴娥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地走过去,只剩下衣香飘散在空中。
可在这些丽人中间却没有词人的意中人,“众里寻他千百度”极言寻觅之苦,失望之情跃然纸上。在这几近绝望的一刻,“蓦然回首”,忽然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的词素以豪放著称于世,其实他的婉约词亦是曼妙无比,这首词即是最好的证明。
幸弃疾表达雄心壮志的诗句
1、李清照诗词:
《武陵春·春晚》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声声慢·寻寻觅觅》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夏日绝句》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多丽·咏白菊》
《清平乐·年年雪里》
《诉衷情·夜来沈醉卸妆迟》
《鹧鸪天·桂花》
《行香子·天与秋光》
《永遇乐·落日熔金》
《浣溪沙·闺情》
2、弃疾诗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青玉案·元夕》
《清平乐·村居》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一剪梅·中秋元月》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3、
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4、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生后名。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燕雀岂知鸿鹄,貂蝉元出兜鍪。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寿君双玉瓯。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这好像不是雄心壮志,但我非常喜欢这阙词)
的含义是什么
的含义即符号“”。表示疑问的标点符号。指疑问;可疑的问题。
1、问号是语气语调的辅助符号工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语气。用于疑问句、设问句和反问句结尾。
2、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用问号。反问句的末尾也用问号,问号目前一般情况下不出现在一行之首。有反问、设问等用法。
一、标点符号
1、句子,前后都有停顿,并带有一定的句调,表示相对完整的意义。句子前后或中间的停顿,在口头语言中,表现出来就是时间间隔,在书面语言中,就用标点符号来表示。
2、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可以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
二、种类
标点符号分为点号、标号两大类。点号表示口语中不同长短的停顿,标号表示书面语言里词语的性质或作用。
三、基本符号
标号的作用在于标明,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常用的标点有9种,即: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和专名号!
四、英文标点
标点符号在书面语中主要用来明确语句的含义,标示一个句子或句子中各个成分的起止,以及彼此间的语法或语义上的关系。
五、作用
1、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常用的标点符号有10种,分点号和标点两大类。
2、点号的作用在于点断,主要表示说话时的停顿和语气。点号又分为句末点号和句内点号。句末点号用在句末,有句号、问号、叹号3种,表示句末的停顿,同时表示句子的语气。
3、句内点号用在句内,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4种,表示句内的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
关于“带空的诗词”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wowowoman.com/zuowen/8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