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古诗五首原文,八上语文唐诗五首的诗人及历史。?
-
本文目录
八上语文唐诗五首的诗人及历史。?
八上语文课本中出现的唐诗五首的诗人及历史如下:1. 王之涣 - 《登鹳雀楼》:王之涣(约8世纪)是唐代初期的文学家,他以清新、婉约的诗风著称。这首诗写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辽阔的江山,展现了王之涣对国家兴盛的愿望。2. 杜牧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杜牧(803年-852年)是唐代中期的文学家,被誉为“诗鬼”。这首诗写了夏天过去,秋天的凉爽带来的美好感觉,寄托了对繁华的追求。3. 杜甫 - 《月夜忆舍弟》:杜甫(712年-770年)是唐代一位伟大的诗人,被尊称为“诗圣”。这首诗是杜甫写给已故弟弟的挽词,表达对弟弟的思念之情。4. 岑参 - 《登高》:岑参(约715年-770年)是唐代初期的文学家,他是唐太宗时期一位重要的官员。这首诗写了山景优美、官道荒凉的对比,描绘了大唐帝国的辉煌与荒芜。5. 白居易 - 《赋得暮雨送李妃晚泊瀛洲寄杨学士》:白居易(772年-846年)是唐代中期的著名文学家,被称为“诗佛”。这首诗描绘了李妃晚间在暮雨中游船离去的情景,表达了对离别的不舍之情。这些诗人和他们的作品生动地展示了唐代的文学繁荣与人文风貌,也体现了唐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八年上册唐诗五首的诗人及历史。?
《野望》笔记
一、诗人简介: 王绩【jì】(585—644),唐代医生、著名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属山西.河津市)人。其兄王通亦是当时名医,绩尝任秘书正字,后借故辞归,专心以医药济人。出身官宦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
二、诗歌批注
>>>>>三、诗歌主旨:这首五言律诗通过描写山野秋景,在萧瑟恬静的氛围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绪,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笔记
一、作者简介: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 ,原籍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县),出身“博陵崔氏”,唐代著名诗人,曾担任许州扶沟县尉,官位一直不显 ,后游历天下,天宝九载前后曾任监察御史 ,官至司勋员外郎,天宝十三载卒。
二、创作背景: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这首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三、诗歌分析:
>>>四、重难点分析:
诗人登上黄鹤楼,极目远望,看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人描绘这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使至塞上》笔记
一、诗人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今山西祁县)。他一生写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他的画画得也好,所以苏轼称赞他的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著有《王右丞集》。
二、诗歌详细批注:
>>>三、重难点解析: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其“诗中有画”的特点。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优美。
第三,色彩丰富。黄沙、红日 、白烟,对比鲜明。
2、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本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悲壮与孤独情怀。
>《渡荆门送别》笔记
一、诗人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雄壮豪迈,气势磅礴,充满大胆的想象和夸张。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
二、创作背景: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抒写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三、诗歌内容分析:
>>>>>四、主题归纳: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诗人从蜀地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情感。
>《钱塘湖春行》笔记
一、诗人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著《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二、写作背景:此诗是长庆三年或四年(823——824)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诗人早春游湖,面对湖光山色,莺歌燕舞,草色花香,心情十分愉快。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诗的风格自然清新,娟秀明丽。
三、诗歌重点批注:
>>>>>四、诗歌小结:这首诗描绘了西湖蓬蓬勃勃的春意,赞美了西湖美好景色,表现诗人的喜悦及对湖光山色的无比热爱之情。
八年级上册 的古诗在第几课?
第13课
八年级上册13课古诗有五首,
分别是:
>第一首:《野望》唐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第二首《黄鹤楼》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第三首《使至塞上》唐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第四首《渡荆门送别》唐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第五首《钱塘湖春行》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原文及赏析?
野 望[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一、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一644),字无功,号东皋(gāo)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平淡质朴,不染梁陈雕琢浮华旧习,于唐初诗坛独具面貌。
>二、背景与主题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之时。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之感。
>三、诗歌赏析
>1.参考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这首诗中间两联主要写景,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诗歌首联“徙倚”二字,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作者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色彩。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从先贤那里寻找慰藉。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
>黄 鹤 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作者简介
>崔颢(?一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考中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二、背景与主题
>崔颢在外游历期间,来到黄鹤楼,登楼后,看到眼前景色,他情不自禁地提笔写下此诗。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上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吊古怀乡之情。
>三、诗歌赏析
>1.参考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2.此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黄鹤楼》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秘莫测。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3.全诗以“愁”字收篇,有什么作用?
>全诗以一“愁”字作结,点出了全篇的主旨。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意境相照应,从而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了缠绵的乡愁
>使 至 塞 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一、作者简介
>王维(约701一761),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人称“诗佛”。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他一生写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苏轼盛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著名诗篇有《渭川田家》《终南别业》《山居秋暝》等。
>二、背景与主题
>唐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前往边塞宣慰,这首诗即是途中所写。
>诗作叙述了诗人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三、诗歌赏析
>1.参考译文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2.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的含义,这两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诗人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听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塞上,本已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诗人以“蓬”“雁”自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3.《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绘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其次,它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了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最后,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鲜明,落日、大漠、黄河、烽烟,各有色彩,引人想象。
>“直”“圆”二字的“锤炼”之处就在于构成壮美的画面,富有视觉感;其自然之处,在于符合塞外现实的情境。“烽烟”多用狼烟,有轻直、聚集的特点,是“孤烟”,不会相互纠缠,故在无风的时候,能够“直”冲云天;苍茫的大漠背景下,“落日”即将没入地平线,显得又大又圆,这也符合我们日常观察落日的视觉感受。“自然”之处还在于,这两句诗所写的独特景象,是长期生活于内地的人刚进入塞外很自然地就会捕捉到的。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一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其诗作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风格豪迈潇洒,达到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其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二、背景与主题
>开元十二年(724),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渴望有一番惊人的作为。此时舟出荆门山,意味着他已离开家乡的土地,踏上了人生的新起点。正是在这样具有特殊意义的旅程上,他写下了这首诗。
>此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故乡无限眷恋的真挚感情。
>三、诗歌赏析
>1.参考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2.细读诗作,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景色,注意写景视角的转换,体会诗人心境的变化。
>诗人乘舟东下,随着船只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地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山岭本是静止的事物,却如影随形,竟至于消失,这里作者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江水本在河道中奔涌,却仿佛流入辽远无际的荒原,显得视野辽阔,境界高远。颈联则以静止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写朗月映照下的夜景,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江水的澄净明澈。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写黄昏时的景象,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这两联的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风物灵动,景色优美,正是作者喜悦开朗心境的展现,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表现出作者远游异乡、闯荡世界的兴奋心情。但随着离乡越来越远,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就越来越浓,最后一联则转入思乡之情的抒发。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一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二、背景与主题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到杭州上任。第二年,春天刚刚来临,早就思慕杭州西湖美景的白居易来到湖边游赏,兴之所至,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钱塘湖春行》。
>诗作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之情。
>三、诗歌赏析
>1.参考译文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2.赏析颔联中“争”“啄”两个字的妙处。
>这两个动词极富表现力,细致传神地刻画出了一幅早莺争着飞向朝阳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3.同是春天,初春、仲春、暮春的景物各有不同。《钱塘湖春行》写的是初春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
>《钱塘湖春行》一诗围绕初春来写,描绘了西湖明媚的春光。很多词语都能看出初春景象来,如“早莺”“新燕”自不必说,“几处”说明早莺尚少;“争暖树”说明是乍暖还寒时候,早莺争夺向阳的树木;“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乱花渐欲迷人眼”说明花儿还未盛放,但盛放可期;“浅草才能没马蹄”说明芳草才生,尚未长高。
八年级上册语文26课古诗有哪些?
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
陶渊明,饮酒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
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
李贺 的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 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
啊 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认前朝 。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 锁二桥 。
李清照,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wowowoman.com/zuowen/879.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一别家山音信杳,百种相思,肠断何时了
-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 去年人在凤凰池,银烛夜弹丝
- 清夜何湛湛,孤烛映兰幕
- 占得杏梁安稳处,体轻唯有主人怜,堪羡好因缘
-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山亭水榭秋方半凤帏寂寞无人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