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关于中国诗词文化的论文,古诗十九首写毕业论文好写吗?

关于中国诗词文化的论文,古诗十九首写毕业论文好写吗?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1-21    点击:  142 次

本文目录

  1. 古诗十九首写毕业论文好写吗?
  2. 写有关古诗词的论文引用古诗词要不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
  3. 论文古诗词为什么还被标红?
  4. 关于传统文化元宵节的论文?

古诗十九首写毕业论文好写吗?

比较好写,可以写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与生命意识,而且总共才19首诗,就算答辩时主考官提问,让你背诵也不怕。

写有关古诗词的论文引用古诗词要不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

写有关古诗词的论文引用古诗词不用在参考文献中注明。 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指的是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文献信息资源包括:图书、连续出版物(期刊、报纸等)、小册子以及学位论文、专利、标准、会议录、政府出版物等。 国家标准《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GB3469-83)根据实用标准,将文献分成26个类型,即:专著、报纸、期刊、会议录、汇编、学位论文、科技报告、技术标准、专利文献、产品样本、中译本、手稿、参考工具、检索工具、档案、图表、古籍、乐谱、缩微胶卷、缩微平片、录音带、唱片、录相带、电影片、幻灯片、其他(盲文等)。

论文古诗词为什么还被标红?

因为论文古诗词的使用可能会被认为是不够正式或不符合学术规范的,容易引起审稿人或读者的质疑。此外,在一些学科领域,如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等,使用古诗词的情况较为罕见。因此,即使论文古诗词的使用是当地文化的一部分,也需要按照学术规范进行处理。在学术研究中,文化多样性是值得尊重和保护的。但是,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有时需要按照该领域的学术规范进行写作和表达。因此,使用古诗词等文化元素时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和背景,判断其是否适当和合适。

关于传统文化元宵节的论文?

浅谈元宵节风俗

摘要: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也是一年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各种各样的又来传说,给人们无尽的遐想,同时也增添了元宵节的神秘色彩;丰富多彩的民间活动,反映了人们生活的寄托和希望,也为人们带来了丰厚的精神文化益处;不同地域的不同风俗,反映了各地人民物质需求、精神文化的差异,也体现了元宵节俗的多姿多彩、魅力无穷。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以其自身独特的方式存在着,并用它独有的文化魅力吸引着我们,启示着我们去追求创造美好光明的生活。

关键字:元宵节、风俗、由来、活动

一、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她的由来有许多美丽的传说。 一种传说是汉文帝为纪念平吕而设;一种是明帝点灯敬佛之说;有传说是和吃元宵习俗有关的东方朔助元宵姑娘与家人团聚的故事;又有传说是天帝神鸟被猎人所射,人们为逃避天帝惩罚,户户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爆竹,做出人间起火假象成功欺瞒天帝来保护自己的生命和财产;还有传说是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还在这上元节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种种传说都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

二、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是个非常热闹的日子,庆祝的活动很多,举其重要者如下: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来历,民间还有个有趣的传说:某个正月十五,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从此,元宵节吃元宵变成了一种传统。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因“汤圆”和“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2.赏花灯

赏花灯是元宵节的中心活动。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盛况空前的灯市。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宋代由三夜延长至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烟火,表演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民族特色更强。到了明代,朱元璋又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灯彩,花灯烟火照耀通宵。到了清代,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日期虽缩短为五天却仍然壮观。

元宵节花灯种类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编制的形象灯,如龙灯、虎灯、兔灯等等,或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而成的活动灯,如牛郎织女、二十四孝等等,表现忠孝节义的民族精神。不仅有悬挂观赏的花灯,有些地方还有寄托理想愿望的天灯或祈福避祸的河灯。灯象征着光明和希望,点燃灯火还有照亮前程之意。在台湾,灯还有添丁的涵义。因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能喜得贵子。各种赏灯习俗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愿。

3.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始于宋朝,是元宵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灯谜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灯谜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猜谜语与赏灯相结合,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如:平原门下客三千(打一成语)——胜友如云;铁公鸡(打一成语)——一毛不拔;后村闺中听风声(打一字)——封……灯谜是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的娱乐方式,既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现代猜灯谜的型态有揭诸在报刊、杂志上的,有电视转播某寺庙的灯谜大会,也有在某些节目中穿插的灯谜,型态多样化,比如可满足民众不同的需要。这也反应了现代社会中过传统节庆的多元型态,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享受。

4.话灯联

元宵灯节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性活动,更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在古代,元宵节时君臣百姓都去看灯、猜谜语,文人们则饮酒、赋诗、答对。古往今来,留下了无数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灯联。

南宋有个叫贾似道的人镇守淮阴(今扬州)时,有一年上元灯节张灯,门客中有人摘唐诗诗句作门灯联“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据说,此联为我国最早的灯联。被称为“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张英、张廷玉,皆能诗善对。有一年元宵佳节,张府照例张灯挂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联试子“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小廷玉思索时听到门外一声花炮响,顿时领悟,对曰“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对仗工整,天衣无缝,堪称妙对。此后历代都有人争相效仿,在大门或显眼的柱子镶挂壁灯联、门灯联,不仅为元宵佳节增添了节日情趣,也为赏灯的人们增加了欣赏的内容。

5.赏灯诗

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节日盛景的诗句也数不胜数,如今读来仍趣味无穷。如唐代诗人苏道味的《正月十五夜》中“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用火树银花来比喻绚丽的灯火和烟火,特指上元节富丽辉煌的灯景。在特许宽禁后,百姓们可以信步漫游灯市,尽享富丽绚烂灯火景色的欢乐喜悦,有力地烘托出太平盛世歌舞升平,百姓安居乐业、享受生活的初唐繁荣景象。

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也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节抒发对情人的爱慕之情、相思之苦。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花市灯如昼”极写元宵之夜的灯火辉煌,那次约会,两情相悦。周围的环境,花市,彩灯,明丽如同白天;明月,柳梢,都是相爱的见证。情景交融,写出了恋人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制造出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词从开头起“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此词描绘出元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以及对意中人的思慕。

6.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前来助兴。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绣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舞狮子时,鞭炮声震天,也给元宵节带来热闹的气氛。这一习俗体现了民间风俗活动的喜庆热闹,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7.耍龙灯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龙是吉祥瑞兽,是中国古代先祖崇拜的一种神物,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祖先。龙神奇威严,能呼风唤雨保证五谷丰登。每逢求雨祭祀就要起舞模拟龙,日久天长,这一仪式演变成一种广泛存在于中华民族的舞龙的风俗。在我国北方,龙灯前有一个绣球在前面逗引,所以龙头是可以上下灵活翻飞的;而湖北的龙头一般是一个“高龙”,体积巨大不便于运动,所以龙头与龙身只是用一条布带相连,龙身舞动时龙头只是配合龙身而仅作左右的摆动。耍龙灯把我们中国人的感情与龙的雄伟、龙的翻江倒海气势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象征中华民族英勇豪迈的性格和气魄,表现出中华民族欢乐炽热的感情,成为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三、元宵节各地风俗异同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是赏灯、吃元宵、舞狮子、耍龙灯、猜谜话诗,而一些地方元宵节还有不同的习俗。山东有到外踏青以求永葆青春的走老貌习俗,有希望驱病去灾的走百病,部分北方地区还有逐鼠、迎紫姑、祭门祭户等习俗。在这种种习俗活动中,最为有趣的要数四川的 “四偷”习俗:“一偷汤圆二偷青,三偷檐灯四偷红。”除了偷青是为了强身外,其余皆为求子的习俗。四川开县还有“对骂”的习俗,元宵节时人们搬板凳到户外去,将平日之怨气,尽皆骂出,被骂之人不得回骂。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还有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逛庙会等传统民俗表演。 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居住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wowowoman.com/zuowen/953.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