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近体诗分为什么跟什么?(乐府诗是古体诗吗-)
-
古代的近体诗分为什么跟什么?
网上有关“古代的近体诗分为什么跟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乐府诗是古体诗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那么呢?让我们来了解下吧。
古代的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1.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其常见的型别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基本形式之一***唐人曾以律诗为近体诗的总称,近体绝句也包括在内,后来才划分出去***。它萌芽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定型于初盛唐间,成熟于中晚唐时期。
齐梁体的格律诗构成了对式律 ***指全诗各联之间均不粘的格律形式***、粘式律***指全诗各联之间均粘的格律形式***和粘对混合律***指全诗各联之间既有粘又有不粘的格律形式***三种类型,但以对式律为主,距离完善的近体诗尚有很大距离。其中从梁代中后期到陈代,阴铿、张正见、庾信、徐陵等人的一些作品,已经十分接近唐人律诗。在隋代杨素、卢思道、薛道衡等人,结合南朝靡丽词彩和北地清新刚健之气,创作出一些清健秀拔的诗歌,为过渡期诗歌的发展指出向上一路。
初唐时期,在律诗形成的链条上具有重要位置的首先是初唐四杰。自唐初以来,在诗歌律化程序中出现的半古半律的诗体现象至四杰而有所改观,其五律的对式律作品锐减,同时尚有部分近体诗未能谐协音律,留有较多的过渡阶段痕迹。而之后的文章四友以及沈佺期、宋之问等,对于四杰在诗体方面将唐初以来的混沌状态加以分 离与规范的初建之功与实践成果,显示出进一步巩固与推进的态势。可以说到初唐末期五律对式律作品绝迹,从而彻底告别了永明体的对式结构;粘对混合律作品亦呈锐减之势,而粘式律作品却大幅度地增加,并居于主导地位,这说明初唐诗人已经找到了声律追求上的目标, 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五律的粘对规则已经确定,初唐律诗艺术的建设已经完成。特别是沈佺期、宋之问等诗人,总结了南朝以来新体诗的成就,把已经成熟的形式肯定下来,最后完成了"回忌声病,维句准篇"的任务,在创作中使五律正式定型。《全唐诗》收宋之问诗三卷198首,沈佺期诗三卷156首,绝大部分是律诗。
盛唐时期,律诗作者日众,大致汰除了初唐的缛采靡词,而风格趋向省净自然。不过整个唐前前的五律,多还停留于消闲遣兴、体正格圆的阶段,很少触及广阔的社会人生。至于七律的兴起,又晚于五律。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始有成篇,至盛唐,王维、李颀、岑参、贾至诸人刻意锤炼,方使它在体制上达到纯熟,而崔颢、李白仍有骈散交杂、半古半律之作。这一时期的七律虽有高华秀朗的名篇,但内容上绝大部分属于奉和应制、登临酬赠,比之五律更见狭窄。同时,盛唐时期李白、王维、高适等诗人的七律,多有失对、失粘、重字之误。到了杜甫,七言律诗才展示其诗体潜力而开启艺术天地。杜甫全面开辟了律诗的境界,时事政论、身世怀抱、风土人情、文物古迹,一概熔铸于精严的格律之中,把这一诗体的价值提到了足与古诗、绝句并立相峙的高度。
中唐时期,刘长卿和大历十才子专攻律诗,尤长于五律,但基本上走的是盛唐诸家的路子,文辞、声律上修整得十分工致,气度的安详与意象的浑融则稍有不及,更丢失了杜甫诗中的"古意"。 元和诗坛铺陈古风,律诗不振。其中韩愈学杜甫的开合动荡,而略见板滞;元稹、白居易承杜诗的疏放明畅,而流于浅易;贾岛深入拗折峻峭的一路,但限于五律,又偏重在炼字琢句,缺 少排之气;刘禹锡、柳宗元则以精警凝炼见长,虽富于情韵, 终欠姿态横生。他们各自得到杜甫律诗的某一方面,而未能变化以成大家,推陈出新。
律诗创作的新局面,是在晚唐正式开启的。初盛唐间仅建立了格律形式,内容尚不充实,诗体的美学功能也远未展开。经杜甫"运古于律",境界始大,感慨始深,变化出奇,律体方尊。到晚唐温庭筠、李商隐诸家,苞综正变,会通源流,诗格更趋于精纯。晚唐律诗最为发达,从姚合、许浑以至司空图、韩偓,几乎所有的诗歌名家都以工律体著称,有的甚且只工律体。特别是李商隐、杜牧、温庭筠等几位七律圣手,他们不单修整了律诗的形体,而且改造了律诗的气质,把律诗艺术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
五代律诗乏善可陈。宋代律诗创作延续了杜甫和中晚唐诗人的创新努力并在"江西诗派"手中将之逐渐定型,走出了一条以理趣见长、以议论为诗的新路子,其七律成就较高,五律佳作较少。元代律诗有一定成就,五律有一些佳作。自明清以下,律诗逐渐衰落。
2.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短句、绝诗,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各家对其解释并不一致,有人以为"撷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绝句由四句组成,分为律绝和古绝,其中律绝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六言绝句较为少见。
绝句起源于汉魏六朝的乐府短章,其名称可能来自六朝文人的"联句"。文献记载,六朝时期文人宴集,有联章作诗的风气,每人作四句五言,合成一首整诗。如果将各人所作的割断开来,单独成篇,就叫"一绝",而绝句的称呼即由此而立。
四句一绝,这个观念是自然形成的,从《诗经》以来,绝大多数诗都是以四句为一个段落。《诗经》里的诗,大多数是四言四句,古人称为"一章"。汉魏时代的诗,以四句为全篇的很少,故没有必要把四句的诗定一个诗体名词,即四句一绝还没有成为规格。但在较长的诗篇里,四句一绝的创作方法已自然形成。到晋宋以后,由于民间歌谣的影响,诗人喜欢模仿四句的民歌,就大量出现了五言四句的小诗。齐梁以后,四句一绝成为诗的规格,并给以"绝"的名称。在南朝时代,"断句"、"短句"与"绝***句***"都曾用以指代五言四句诗。
陈代徐陵编《玉台新咏》,收了汉代的四首五言四句诗,给它们加了一个题目"古绝句",又收了吴均的四首五言四句诗,题目是"新绝句"。这里反映出"绝句"这个名词是当时新产生的。既然把四首原来没有题目的汉诗称为"古绝句",就不能不把同时代人吴均的四首称为"新绝句"了。新、古二字是作品时代的区别,不是诗体的区别。这种诗体,只叫做"绝句"。但是,作《玉台新咏考异》的纪容舒却把"新绝句"改为"杂绝句",又加了说明:"体仍旧格,不应云新。当由字形相近而误。"他以为吴均这四首绝句还是和汉代的四首同一体格,不是唐代近体诗中的绝句,所以不能说是新绝句,因此就改作"杂绝句"。理由是"新"字与"杂"字"形近而误"。
北周庾信的诗集里有《和侃法师三绝》《听歌一绝》两首五言四句诗。庾信和徐陵是同时人,不过一在北朝,一在南朝,可见绝句在南北朝都已定名、定型,而且可以简称为"三绝""一绝"。
绝句一词在六朝初起时,仅指五言四句的小诗,推广到七言,是唐代及以后的事。唐代由于音乐曲调的变化,旧的乐府诗往往不能配乐,于是乐工们常将文人创作的绝句拿来合乐歌唱,这是绝句盛行于唐代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发展情况而言,五言绝句成长在先。初唐四杰以及沈佺期、宋之问、李峤、崔湜等人,已经写出了大量情景交融、音节和婉并具有一定个性色彩的优美篇什。到盛唐,一大批名家出现。李白、王维、崔国辅构成了盛唐五绝的三鼎足,致使这一诗体日后的发展也很少能超出其范围。
七言绝句起自南朝乐府歌行。初唐时七绝数量很少,艺术上也不够成熟。进入盛唐之后,七绝有了长足的进步,完全可以与五绝并驾齐驱。代表其最高成就的是李白和王昌龄,李俊爽,王深婉,李清疏,王浓密,风格不同。而李白更能体现盛唐绝句的典型风格,王昌龄仿佛开了中晚唐绝句的先河。杜甫则是绝句艺术变革出新的推动者。
中唐诗坛,绝句名家不乏其人。但如卢纶、李益学李白、王昌龄的诗风,刘长卿、韦应物承王维、孟浩然的统绪,虽各具个性,互有佳作,但基本路子并未突破前人。韩愈、白居易等元和诗人虽然进一步发扬的杜甫的创新精神,但总体上并未能真正克服杜甫创新时所面临的矛盾。境太实,意太露,工形似,少远韵,是许多中唐作品在不同程度的弊病。
中唐绝句蜕变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到晚唐终于获得某种程度的解决。晚唐绝句发展出了两种新的体式:一是尖新明快的议论体,一是委婉深曲的抒情体。两者都以李商隐、杜牧为主要代表。
宋元时代,通行把"绝句"称为"截句"。他们以为"绝句"是从律诗中撷取一半。宋代以来人们所熟知的绝句,近体风貌占有压倒性的优势,元明的诗论家有绝句乃"截律"之说。
按照诗歌格律,绝句分为古绝和律绝。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出现的。
律诗和绝句的典范作品
五言律诗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骆宾王《在狱咏蝉》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刘长卿《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
王湾《次北固山下》
王维《山居秋暝》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渡荆门送别》
杜甫《天末怀李白》
杜甫《月夜忆舍弟》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刘禹锡《蜀先主庙》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柳宗元《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温庭筠《商山早行》
李商隐《楚宫》
七言律诗
崔颢《黄鹤楼》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杜甫《秋兴八首》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白居易《钱唐湖春行》
李商隐《春雨》
温庭筠《苏武庙》
五言绝句
宋之问《渡汉江》
王之涣《登鹳雀楼》
王维《鹿柴》
王维《竹里馆》
王维《送别》
王维《相思》
裴迪《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
祖咏《终南望余雪》
杜甫《八阵图》
杜甫《绝句二首》
刘长卿《送灵澈》
刘长卿《听弹琴》
刘长卿《送上人》
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
王建《新嫁娘词》
元稹《行宫》
白居易《问刘十九》
张祜《何满子》
贾岛《寻隐者不遇》
李商隐《乐游原》
金昌绪《春怨》
六言绝句
王维《田园乐七首》
刘长卿《送陆澧还吴中》
黄庭坚《次韵公择舅》
范成大《枕上六言二首》
文天祥《山中六言三首》
七言绝句
李白《望天门山》
李白《望庐山瀑布》
李白《赠汪伦》
李白《早发白帝城》
杜甫《绝句四首》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高适《别董大二首》
乐府诗是古体诗吗?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上古——口头歌谣 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体制:“风、雅`、颂”三部分,“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 表现手法:赋(铺陈叙述)、比(比喻)、兴(起兴) 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 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楚辞 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楚辞体的特点: 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 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 奠基人、最早影响最深远的爱国诗人——屈原。 代表作:《离骚》《九歌》《天问》《天问》 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乐府: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乐演唱的机构 乐府民歌内容: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上邪》《陌上桑》。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句式:五言为主。 (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峰。 魏晋南北朝—— 1、建安文学: 三曹(曹操、曹植、曹丕 )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 2、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 3、两晋文学: 西晋:左思 东晋: 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谢(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 4、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 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代表作《西洲曲》 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 《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庚信 隋唐五代——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陈子昂建立高峻雄浑、刚健有力的新诗风。《登幽州台歌》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 盛唐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 中唐 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
2 元白(元稹、白居易——诗歌的风格特征:语言平易直白) 李贺(人称“诗鬼”——诗歌的风格特征: 诗境诡谲) 晚唐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宋代——宋诗重理趣 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杨万里(“诚斋体”)、苏轼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陆游、尤袤、范成大、杨万里 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元代——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清代——清诗(龚自珍)、清词(纳兰性德) 综上所述,中国诗歌的发展史大致是:歌而诗,诗而词,词而曲。中国诗词歌曲均源于民间,它们虽然各自尽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各有其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其血脉相通,都是借客观事物抒发主观情感。
是. 古体诗这个名称,是相对于唐以后确立的近体诗而言的。古体与近体产生以后写古体的人仍然很多,所以古近体主要乃是体制上的区别。古体诗在体制上的特点总括来说有以下特色︰ (1) 每首诗的句数不限,可多可少; (2) 每个字的声调,即平仄没有限制; (3) 不要求对仗(对偶); (4) 要押韵,不论是平声韵和天声韵都可以押,在一首 诗里可以换韵。 古体诗没有有严格的声律限制,可以说是一种自由体的诗歌。古诗体按每句的字数,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和杂言古诗。有人把《楚辞》和《乐府》也归入古诗,有的则另立门类。 「乐府」原是汉代管理音乐的 *** 机关。乐,就是音乐;府,就是官府。后人把这个机关所收集、整理和演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中主要是汉代民歌,也有一些文人作品。魏晋以后,文人仿照乐府体裁而作的诗歌,也叫乐府。 配乐歌唱的诗歌 乐府原是汉武帝所建立掌管音乐事务的机关,后来变成一种诗体的名称。这种新诗体以汉代民歌为主,它的主要特点是能够配合音乐而歌唱。 乐府诗的特点 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而演唱的歌辞,与音乐的关系十分密切。乐府诗的主体是民歌,必然用当时平民百姓的语言,表现当时平民百姓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与文人诗截然不同。具体来说,乐府诗的特点是:文本有声有辞,内容多与诗题相联,形式自由多样,内容反映社会现实。 声与辞的关系 声,指乐曲;辞,即歌辞。汉代乐府机关在采集民歌时,原是把歌辞与乐曲一起记录下来的。随着岁月流逝,乐府的「声」逐渐失传了,在现存的汉乐府中,只留下少量的「声」,如《有所思》的结尾:「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这后两句是歌辞,「妃呼豨」则是表声的字。除「妃呼豨」外,汉乐府中还有「路訾邪」、「伊阿那」、「何何吾吾」、「乌乌武邪」之类的「声」。 乐府诗题取名的方法 汉乐府的诗题往往就是曲名,取名方法大抵有四种: 1.采用民歌的首句为题,如《战城南》、《有所思》、《上邪》、《枯鱼过河泣》、《孔雀东南飞》等。 2.采用首二句中的两三个字为题,如《江南》用首句「江南可采莲」的前两字为题;《薤露》用首句「薤上露」中的两个字为题;《雉子班》用首二句「雉子,班如此」中的三个字为题。 3.用首句的二至五个字,加上诗歌体裁的名称为题,如《相逢行》、《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长安有狭斜行》等。 4.用诗中核心句的两个字,加上诗歌体裁的名称为题,如《白头吟》以诗中「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白头」二字,加上诗歌体裁名「吟」为题。 诗题与内容的关系 上述四种取名方法,不论哪一种,诗题都与内容紧密相联。因为民歌的起句,大抵有两种手法:一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或直陈其事。二是使用比兴手法。这两种起句,都与内容有紧密联系。至于用核心句为题,那诗题与内容的关系就更密切了。 乐府诗没有固定的章法和句法,形式自由,句法多样,长短不拘,众体兼备,有利于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思想感情。大致说来,可分为「齐言诗」与「杂言诗」两大类。 反映民生 乐府诗的精华是民歌和一些文人模拟民歌的优秀作品。东汉何休《公羊传解诂》说:「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这就是说,民歌是平民自己的声音,歌咏的是平民的生活,表达的是平民的情感。因此,真实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是乐府诗内容的主要特色。 活现平民苦乐的画卷 乐府民歌暴露了当时统治者对平民的剥削,描述平民的穷困,谴责贵族的奢*,揭示贫富悬殊、贵贱不均的社会现象,还叙说战争和徭役所带给人民的苦难,控诉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的罪恶,吟咏游子思乡的情怀,也歌颂人民的劳动和爱情。那一首首的民歌,像一幅一幅描绘社会现实的图画,充分表现了人民的苦与乐、爱与憎。
不是. 乐府为中国传统诗歌诗体的一种,与古体诗、近体诗构成古典诗歌中的三大类。
参考: ***
男朋友要和我分手,说我没给他恋爱的感觉,我有点难过怎么办,虽然知道不能在一起不会有结局,但我却不?
马上放下是不可能的,毕竟一起过,有投入,先放弃马上放下这个想法不是放下的第一步。
没有恋爱的感情无非就是你和你男友在一起你不会提供“情绪价值”,男生也觉得没有新鲜感了。
尝试做一下在感情当中能主导的姑娘吧,和你现在的状态相反,现在太被动了。
感情中太被动的姑娘被现实推着走这就是不幸的主要原因。
而且没什么结果还不如想想怎么让自己在这段感情中有所成长。
先反思清楚自己在感情当中的问题在哪些,不懂的可以补充给我
我是四月,希望与你共同成长,保持清醒。
关于“古代的近体诗分为什么跟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wowowoman.com/zuowen/9980.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 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
-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 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 蜀魂飞绕百鸟臣,夜半一声山竹裂
-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